查看原文
其他

【资讯】坏消息!中华鲟又双叒叕没自然繁殖

生态中国网 生态中国网 2022-09-25

增殖放流是水生生物保护的重要措施。28日上午,“2021年中华鲟保护联盟公益增殖放流活动”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汽渡码头举行,放流中华鲟子二代2020尾和长江鲟子二代1000尾。

增殖放流中华鲟和长江鲟 丁宏伟 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在湖北荆州召开的中华鲟保护联盟2020年度工作会议报告中宣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秋季未发现中华鲟自然繁殖。这是自2017年开始,连续第四年未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

危起伟表示,至少在葛洲坝下没有监测到。

虽然有洄游的亲鱼。危起伟在报告中表示,监测结果显示,葛洲坝下的中华鲟洄游亲鱼数量进一步下降。2020年葛洲坝下产卵场江段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仅约13尾(7—18尾,置信区间95%),比2017、2018、2019年数量更少。

危起伟在报告中提到,葛洲坝的阻隔导致洄游中断,产卵场大量丧失。三峡蓄水带来的清水下泄,改变了河床质硬度和河床充塞度。三峡水库等大型梯级电站导致的水文节律改变,“滞温效应”致使中华鲟产卵窗口错位,葛洲坝下产卵自然繁殖规模和效果进一步下降。

中华鲟作为鲟形目代表物种,是长江生态的“活化石”,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其保护广受海内外关注。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干流和长江口的浅海区域,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亿年,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来源:新华社、澎湃新闻;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

往期推荐

【声音】比尔·盖茨:一场比新冠疫情致命5倍的气候灾难正在袭来……

【资讯】国家林草局制定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

【报告】长江保护修复初见成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