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读经典:《体育之研究》的体育观阐释

谭广鑫 体育学评论 2021-10-07

引文信息:谭广鑫.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内容探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9(04):31-33.

 

 

《体育之研究》(以下简称《体》)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同志时年23岁时,在《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2号以“二十八画生”笔名刊登的文章,包括引言、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之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六段运动”8个部分六千余字,其引经据典、恣意纵横地全面阐发了对于体育运动在国家与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站在国家最高管理者的角度发表的一篇力作,不仅总结了中西体育观念的得失,正确论述了体育的概念、目的、功能、原则,还身体力行的创编了一套“六段运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借此文提倡了勇武世风和充满朝气、奋斗向上的人生观,《体》文可谓高瞻远瞩,堪称近代中国的一部体育元典,人民体育出版社和《中国体育报》还先后几次出版过这篇文章的单行本和白话译本。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体育概念的大讨论,体育科研工作者对《体育之研究》展开了深入的剖析,随之衍生出不少毛泽东同志体育主张,如“三育体育”、“真义体育”等。列宁同志曾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需要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今日重温《体》颇为惊奇于“体育”一词在尚不被国人所知晓的时代,青年毛泽东便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远的认识,对体育有如此全面的分析,许多观点如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这让我个人羞于未能学好、用好此文。时值《体育之研究》发表95周年,重读这篇文章,几许新的现实感悟,谨奉献同读者分享。

 

1 《体》内容释义

《体》开宗明义,首先比较了体育与国力的关系,并把体育上升到很高的高度来认识。“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2]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就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他有两个哥哥早年夭折,他自身也体弱多病,后注意锻炼,坚持游泳并参加农业劳动,身体才逐渐壮实起来,写作《体》的这一阶段,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1913-1918年),其身体力行,每日参加体育锻炼,冬天坚持冷水浴,因其青年阶段有远大抱负,深刻认识到“圣贤豪杰之所以称,乃其精神及身体之能力发达最高之谓。此精神及身体之能力发达最高,乃人人应以为期向者也。”[3]民族强有赖于个体的精神强大,其基础是身体的强健。因此毛泽东以为:“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改变了中国人几千年主静抑动的身体观,对20世纪的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接着,他又论述了古今中外的各种体育之道,并点明它是人类的养生之道。庄子实行疱丁解牛,孔子以射箭与驾车进行锻炼,德国人击剑之风盛行,日本也有武士道,这一切都说明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同时也提醒我辈应效法先贤的榜样,投身于体育运动之中。可见其不仅是体育实践的躬行践履者,还是古今中外体育观念、方法的研究者。

在“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一节里,青年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德、智、体发展策略,这一策略后来逐渐完善成他的教育思想。新中国成立后,1957他就对全体学生提出了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生”。[4]可以说,毛泽东从青年到老年阶段,对教育一直十分关注,在他的各个阶段,虽稍有不同,但亦文亦武,二者不可偏废这一点,他却是一贯坚持的。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同志思考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节中,他把体育放在了首位,提出了“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这样的秩序。他说:“学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身体才谈得上一切,才谈得上德与智,而要身体好,必需进行体育运动。毛泽东本人当时就在进行各项体育锻炼,风浴、雨浴、雪浴、冷水浴、登山、露营、游泳,同时还发明了“六段运动”体操,并在《体》中单独有一章详细介绍可以说,青年毛泽东进行着强筋骨、练意志的锻炼,并在锻炼中体会到孟子的“天之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大英雄般的心境。

在第节中,毛泽东批评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教育制度重“德智”而忽略“体”。正因如此,才造成历史上几位大儒,如颜渊短命,贾谊早夭,王勃、卢照邻或伤或残的事例。相反,毛泽东却夸赞燕赵大地多有慷慨悲壮之人,欣赏古代文人中文武兼有的慷慨之士,如,颜元、李刚、顾炎武等人最后从学校设备、教师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外在客观环境对学生身体不利。接着,毛泽东在第4节中,从哲学的高度谈到体育运动中“动”犹如天地之运动而体育之效则在于强筋骨。他认为,人的身体每日每时都在变化,新陈代谢的作用发生在人体的组织之间。提出生来就强健的人不必沾沾自喜,生来就瘦弱者也不必自卑,强健可以通过过度使用而衰弱,而瘦弱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而强健。他十分称赞那些身体强健,精神矍铄圣人,如孔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人。在谈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时,尤其强调后者先行的道理。接着毛泽东还历数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勇武之举,他把这些勇武之举看作是磨炼坚强意志的必须之手段。

在最后三节中,毛泽东体育发展基本规律的视角,结合自身锻炼的运动的方法与技术,精辟入里地分3节分析了国人不好运动的原因运动之方法贵少运动中应注意的事项。在“不好运动的原因”一节,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知识分子不好运动的4点原因,一是没有自觉坚持运动的恒心;二是没有坚持锻炼的习惯;三是教育倡导不力,这点又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那个时代的教育家大多不懂体育,其二是教授体育的老师学识不多,语言粗鄙,四是不少学者认为运动是羞耻之事。在“运动之方法贵少”这节中,毛泽东论证了大众健身的锻炼方法需要丰富多样,而自身锻炼方法不宜多的原因,还指出不好运动者,哪怕常常做伸手屈腿之类的简单活动也是有益的。第7节“运动应注意之项”指出“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进而指出有恒心,而不用心,也很难有效果,最后毛泽东认为体育锻炼宜蛮拙,不宜有过多矫情。

 

2  《体》内容的两点赏析

2.1 超前百年的体育主张。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长期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他的体育主张,对中国近代特别是中国现代体育活动的开展,无疑曾产生过甚至还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毛泽东一生重视、倡导体育并身体力行,在其著作和文章中,有着不少关于体育问题的讨论[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过:“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重要指示,今年也恰逢这一题词提出六十年。可以这样说,毛泽东的体育观念,是毛泽东思想有机组成部分。《体》一文反映出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富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深刻哲理,有强烈的时代感,文章发表距今已经过去95年,重温经典深感毛泽东当时对体育的诸多认识到如今仍可起到指导实践工作的作用,可谓是超前百年的体育主张。

在对体育的基本认识方面,“释体育”一节毛泽东一针见血的指出“体育者,养生之道也”,这一定论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相符,众所周知体育是外来词语,现代体育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由于中西差异,体育一词传入后很难在中国找到具体、恰当的历史参照物,因而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无体育”,毛泽东在文中认为中国古代类似现代体育的内容就是养生之道,一语便可把古今中西的体育称谓联系起来。接着毛泽东进一步分析古今中外体育和养生的不同,中国古代,庄子从庖丁解牛中悟出依乎天理,写出《养生主》,孔子“六艺教育”中有射箭与驾马这两项养生之法;西方文明国家中,德国斗剑之风在全国盛行,日本也有武士道。通过细究中西体育与养生不同,毛泽东认为“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结合“体育之效”一节,认为“体育之效,强筋骨也,身心可以并完”,我们不禁发现此定义与目前较权威的体育定义:“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过程与文化活动”[6]相差无几。

《体》一文中不少现代体育思想萌芽如今已衍生出被体育学界、教育界认可的观念,如“体育之效”一节认为“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又如“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一节开始便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顾知之者或寡矣”,并举出颜回、贾谊、王勃、卢照邻体弱早夭的例子,佐证“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就是强调德育与智育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应先有健康的身体,之后才可刻苦钻研,否则将事倍功半,因此毛泽东提出“三育教育观”。其本人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镜鉴:“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联系到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肥胖率增长,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下降,视力不良检出率上升[7],从中可判断出几千年来各级学府偏重智育的状况仍未改变,至今未做到“三育并重”,这与现行的轻视体育的教育体制无法脱开干系。


2.2 预示真义与人文体育观的产生与冲突。

青年毛泽东成长阶段正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受军国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之后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等思想流派被竞相介绍到中国,各种思想的交锋极为活跃和激烈。青年毛泽东正是在这场思想的风暴中,经受了初步的洗礼,并从而踏上政治舞台。《体》一文自然也就成了分析毛泽东体育主张所必须研究的发端。

随着《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8]一文的发表,体育学术界,特别是体育人文学科逐渐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思想观念:人文体育观与生物体育观。跨入新世纪,两种观念不时碰撞和交锋,围绕这两种体育观发表了一系列商榷文章,带来了浓厚的学术争鸣气氛,细细品读《体》一文,不难发现在毛泽东的笔触中,已经预示着两种体育观的产生与冲突。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等巨匠的影响,青年毛泽东的体育主张中,以“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论为背景的“兽性主义”是重要内容。如文中前言提到“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又如“体育之效”一节指出:“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足见毛泽东在这一阶段受德日军国民体育思想影响,强调明治维新时期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9]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身心观。这些真义体育观“片段”被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所引用,认为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所谈的体育是指通过身体运动,不断增强与完善人类体质的健身教育,不是指少数人参加的,以取胜为内涵以追求功力为目的的运动竞技教育[10]。毛泽东更是在《体》一文直接使用了“真义”二字:“今之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方法,然而无效者,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这或许就是真义体育观称谓的由来。

《体育之研究》一文所反映出青年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批评地继承或吸收中西文化的选择和用时代精神去统摄中西文化与用进步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方法,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体育文化启蒙,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以时代精神为“矢”,以中国问题为“的”的方法论与用时代精神融合中西文化的意义[11]。所以至今仍影响着体育学术界的重要观点,而人文体育观的主张在文章中也可以发现一些端倪,通过回顾中今中外的历史,毛泽东抨击了束缚学术,摧残人才的旧学制:“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毛泽东在文中既强调增强体质,又主张陶冶情操,如“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具有物质(身体)修养和精神(心)修养两方面的作用,且“强筋骨、调感情、强意志”是在体育过程中完成的。在“体育注意之项”一节指出运动能生发快乐,“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即是说体育运动中的快乐与兴趣相得益彰。

纵观生物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发现二者本质上并不矛盾,只是侧重诠释体育的重心不同,生物体育观侧重体育的本质,而人文体育观侧重体育的功能,甚至从根本上来看,两种观点最终可归结为《体育之研究》文中所肯定的“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而现今需要特别警醒的是两种体育观的极端思想。

 

区区几千言的《体育之研究》把古今中外体育的发展脉络梳理的非常清晰,这篇文章值得列入各级各类体育学习者的教材,以供研读、学习之用。毛泽东的这篇文章立论高,行文优美畅达,气势若滔滔汪洋,说理与抒情兼具。这篇宏文中,毛泽东伟大抱负已初露端倪,这是毛泽东站在国家最高管理者的角度发表的又一力作,他文章中表露出的诗人与哲人气质也将贯穿他的一生。据此,毛泽东产生了自己的治国和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M]. 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0.

[2] 二十八画生.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32.

[3] 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注[G]//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年).1.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5.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5.

[5] 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261.

[6]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

[7] 政协委员呼吁关注青少年体质[N].中国青年报,2012-03-1201.

[8] 胡小明.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中国学校体育,19992):65.

[9]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 王学锋,田玫.何为体育之真义——重读《体育之研究》有感[J].体育学刊,2002,837-9.

[11] 肖正.重读《体育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19942):22-25.



《体育之研究》,发表于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毛泽东当时所署的笔名为“二十八画生”。青年毛泽东对“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深感忧虑。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毛泽东看到了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倡武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在《体》文中,毛泽东阐述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四大作用,同时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三育并重”,“体育占第一位置”的思想,奠定了毛泽东体育思想、教育思想的基础。对于他今后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主的“新体育”精神,具有重要先导作用。

体育之研究〔1〕(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

国力恭〈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今之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方法,然而无效者,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体育果有如何之价值,效果云何,著手何处,皆茫乎如在雾中,其无效亦宜。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苟自觉矣,则体育之条目可不言而自知,命中政〈致〉远之效亦当不求而自至矣。不佞深感体育之要,伤提倡者之不得其当,知海内同志同此病而相怜者必多,不自惭赧,贡其愚见,以资商榷。所言并非皆已实行,尚多空言理想之处,不敢为欺。倘辱不遗,赐之教诲,所虚心百拜者也。

第一 释体育

自有生民以来,智识有愚暗,无不知自卫其生者。是故西山之薇〔2〕,饥极必食,井上之李〔3〕,不容不咽,巢木以为居,皮兽以为衣,盖发乎天能,不知所以然也,然而未精也。有圣人者出,于是乎有礼,饮食起居皆有节度。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4〕;“食饎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5〕;“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6〕。人体之组成与群动无不同,而群动不能及人之寿,所以制其生者无节度也。人则以节度制其生,愈降于后而愈明,于是乎有体育。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东西之所明者不一:庄子效法于疱丁〔7〕,仲尼取资于射御〔8〕;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国之绪余,造成柔术,觥觥乎可观已。而考其内容,皆先精究生理,详于官体之构造,脉络之运行,何方发达为早,何部较有偏缺,其体育即准此为程序,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故其结论,在使身体平均发达。由此言之,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第二 体育在吾人之位置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顾知之者或寡矣,或以为重在智识,或曰道德也。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此耳。顾徒知识之何载乎?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己者此耳。顾徒道德之何寓乎?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儿童及年人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宜以养护为主,而以教授训练为辅。今盖多不知之,故儿童缘读书而得疾病或至夭殇者有之矣。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今人则多偏于智。中学之年,身体之发育尚未完成,乃今培之者少而倾之者多,发育不将有中止之势乎?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观其意,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智力过人者,则令加读某种某种之书,甘言以餂之,厚赏以诱之。嗟乎,此所谓贼夫人之子欤!学者亦若恶此生之永年,必欲摧折之,以身为殉而不悔。何其梦梦如是也!人独患无身耳,他复何患?求所以善其身者,他事亦随之矣。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于吾人研究之中,宜视为重要之部。“学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之谓也。

第三 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

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及其弊也,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步〈涉〉水则足痉。故有颜子〔9〕而短命,有贾生〔10〕而早夭,王勃、卢照邻〔11〕,或幼伤,或坐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惟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12〕;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13〕;烈士武臣,多出凉州〔14〕。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15〕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顾炎武〔16〕,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马。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

学校既起,采各国之成法,风习稍稍改矣。然办学之人犹未脱陈旧一流,囿于所习,不能骤变,或少注意及之,亦·惟是外面铺张,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故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非不有体操课程也,非不有体操教员也,然而受体操之益者少,非徒无益,又有害焉。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盖一体操之终,未有不貌瘁神伤者也。饮食不求洁,无机之物,微生之菌入于体中,化为疾病;室内光线不足,则目力受害不小;桌椅长短不合,削趾适屦,则躯干受亏;其余类此者尚多,不能尽也。

然则为吾侪学者之计如之何?学校之设备,教师之教训,乃外的客观的也,吾人盖尚有内的主观的。夫内断于心,百体从令,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我欲仁斯仁至,况于体育乎。苟自之不振,虽使外的客观的尽善尽美,亦犹之乎不能受益也。故讲体育必自自动始。

第四 体育之效

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然何贵乎此动邪?何贵乎此有道之动邪?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朱子〔17〕主敬,陆子〔18〕主静。静,静也;敬,非动也,亦静而已。老子〔19〕曰“无动为大”,释氏〔20〕务求寂静,静坐之法,为朱陆之徒者咸尊之。近有因是子〔21〕者,言静坐法,自诩其法之神,而鄙运动者之自损其体。是或一道,然予未敢效之也。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

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前既言之,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愚昔尝闻,人之官骸肌络及时而定,不复再可改易,大抵二十五岁以后即一成无变,今乃知其不然。人之身盖日日变易者:新陈代谢之作用不绝行于各部组织之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虽六七十之人犹有改易官骸之效,事盖有必至者。又闻弱者难以转而力强,今亦知其非是。盖生而强者滥用其强,不戒于种种嗜欲,以渐〈戕〉贼其身,自谓天生好身手,得此已足,尚待锻炼?故至强者或终转为至弱。至于弱者,则恒自闵其身之不全,而惧其生之不永,兢业自持:于消极方面则深戒嗜欲,不敢使有损失;于积极方面则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遂变而为强矣。故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斯福,德之孙棠,日本之嘉纳〔22〕,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又尝闻之:精神身体不能并完,用思想之人每歉于体,而体魄蛮健者多缺于思。其说亦谬。此盖指薄志弱行之人,非所以概乎君子也。孔子七十二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释迦〔23〕往来传道,死年亦高;邪苏〔24〕不幸以冤死;至于摩诃末〔25〕,左持经典,右执利剑,征压一世,此皆古之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今之伍秩庸〔26〕先生七十有余岁矣,自谓可至百余岁,彼亦用思想之人也;王湘绮〔27〕死年七十余,而康健鑺〈矍〉铄。为是说者其何以解邪?总之,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

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今世百科之学,无论学校独修,总须力能胜任。力能胜任者,体之强者也;不能胜任者,其弱者也。强弱分,而所任之区域以殊矣。

非第增知识也,又足以调感情。感情之于人,其力极大。古人以理性制之,故曰“主人翁常惺惺否”,又曰“以理制心”。然理性出于心,心存乎体。常观罢弱之人往往为感情所役,而无力以自拔;五官不全及肢体有缺者多困于一偏之情,而理性不足以救之。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可谓不易之理。以例言之:吾人遇某种不快之事,受其剌〈刺〉激,心神震荡,难于制止,苟加以严急之运动,立可汰去陈旧之观念,而复使脑筋清明,效盖可立而待也。

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旨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讵〈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夫力拔山气盖世〔28〕,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29〕,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30〕,耐久而已。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肢体纤小者举止轻浮,肤理缓弛者心意柔钝,身体之影响于心理也如是。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

第五 不好运动之原因

运动为体育之最要者。今之学者多不好运动,其原因盖有四焉:一则无自觉心也。一事之见于行为也,必先动其喜为此事之情,尤必先有对于此事明白周详知其所以然之智。明白周详知所以然者,即自觉心也。人多不知运动对于自己有如何之关系,或知其大略,亦未至于亲切严密之度,无以发其智,因无以动其情。夫能研究各种科学孜孜不倦者,以其关系于己者切也,今日不为,他日将无以谋生,而运动则无此自觉。此其咎由于自己不能深省者半,而教师不知所以开之亦占其半也。一则积习难返也。我国历来重文,羞齿短后,动有“好汉不当兵”之语。虽知运动当行之理与各国运动致强之效,然旧观念之力尚强,其于新观念之运动盖犹在迎拒参半之列,故不好运动,亦无怪其然。一则提倡不力也。此又有两种:其一,今之所称教育家多不谙体育。自己不知体育,徒耳其名,亦从而体育之,所以出之也不诚,所以行之也无术,遂减学者研究之心。夫荡子而言自立,沉湎而言节饮,固无人信之矣。其次,教体操者多无学识,语言鄙俚,闻者塞耳,所知惟此一技,又未必精,日日相见者,惟此机械之动作而已。夫徒有形式而无精意以贯注之者,其事不可一日存,而今之体操实如是。一则学者以运动为可羞也。以愚所考察,此实为不运动之大原因矣。夫衣裳襜襜、行止于于、赡视舒徐而夷犹者,美好之态,而社会之所尚也。忽尔张臂露足,伸肢屈体,此何为者邪?宁非大可怪者邪?故有深知身体不可不运动,且甚思实行,竟不能实行者;有群行群止能运动,单独行动则不能者;有燕居私室能运动,稠人广众则不能者。一言蔽之,害羞之一念为之耳。四者皆不好运动之原因。第一与第四属于主观,改之在己;第二与第三属于客观,改之在人。君子求己,在人者听之可矣。

第六 运动之方法贵少

愚自伤体弱,因欲研究卫生之术。顾古人言者亦不少矣,近今学校有体操,坊间有书册,冥心务泛,终难得益。盖此事不重言谈,重在实行,苟能实行,得一道半法已足。曾文正〔31〕行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有老者年八十犹康健,问之,曰:“吾惟不饱食耳。”今之体操,诸法樊陈,更仆尽之,宁止数十百种?巢林止于一枝,饮河止于满腹,吾人惟此身耳,惟此官骸藏脏络耳,虽百其法,不外欲使血脉流通。夫法之致其效者一,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则余之九十九法可废也。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筋骨之锻炼而百其方法,是扰之也,欲其有效,未见其能有效矣。夫应诸方之用,与锻一己之身者不同。浪桥所以适于航海,持竿所以适于逾高,游戏宜乎小学,兵式宜乎中学以上,此应诸方之用者也。运动筋骸使血脉流通,此锻一己之身者也。应诸方之用者其法宜多,锻一己之身者其法宜少。近之学者多误此意,故其失有二:一则好运动者以多为善,几欲一人之身,百般俱备,其至无一益身者;一则不好运动者见人之技艺多,吾所知者少,则绝弃之而不为。其宜多者不必善,务广而荒,又何贵乎?少者不必不善,虽一手一足之屈伸,苟以为常,亦有益焉。明乎此,而后体育始有进步可言矣。

第七 运动应注意之项

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有两人于此,其于运动也,一人时作时辍,一人到底不懈,则效不效必有分矣。运动而有恒,第一能生兴味。凡静者不能自动,必有所以动之者,动之无过于兴味。凡科学皆宜引起多方之兴味,而于运动尤然。人静处则甚逸,发动则甚劳,人恒好逸而恶劳,使无物焉以促之,则不足以移其势而变其好恶之心。而此兴味之起,由于日日运动不辍。最好于才起临睡行两次运动,裸体最善,次则薄衣,多衣甚碍事。日以为常,使此运动之观念相连而不绝,今日之运动承乎昨日之运动,而又引起明日之运动。每次不必久,三十分钟已足。如此自生一种之兴味焉。第二能生快乐。运动既久,成效大著,发生自己价值之念。以之为学则胜任愉快,以之修德则日起有功,心中无限快乐,亦缘有恒而得也。快乐与兴味有辨: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二者自异。

有恒矣,而不用心,亦难有效。走马观花,虽日日观,犹无观也。心在鸣〈鸿〉鹄〔32〕,虽与俱学,勿若之矣。故运动有注全力之道焉。运动之时,心在运动,闲思杂虑,一切屏去,运心于血脉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张弛,关节如何反复,呼吸如何出入,而运作按节,屈伸进退,皆一一踏实。朱子论主一无适,谓吃饭则想著吃饭,穿衣则想著穿衣。注全力于运动之时者,亦若是则已耳。

文明柔顺〔33〕,君子之容,虽然,非所以语于运动也。运动宜蛮拙。骑突枪鸣,十荡十决〔34〕,喑呜颓山岳,叱咤变风云,力拔项王之山,勇贯由基〔35〕之札,其道盖存乎蛮拙,而无与于纤巧之事。运动之进取宜蛮,蛮则气力雄,筋骨劲。运动之方法宜拙,拙则资守实,练习易。二者在初行运动之人为尤要。

运运〈动〉所宜注意者三: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他所当注意者尚多,举其要者如此。

第八 运动—得之商榷

愚既粗涉各种运动,以其皆系外铄而无当于一己之心得,乃提挈各种运动之长,自成一种运动,得此运动之益颇为不少。凡分六段:手部也,足部也,躯干部也,头部也,打击运动也,调和运动也。段之中有节,凡二十有七节。以其为六段,因名之曰“六段运动”。兹述于后,世之君子,幸教正焉。

一、手部运动,坐势。

1.握拳向前屈伸,左右参,三次(左右参者,左动右息,右动左息,相参互也)。

2.握拳屈肘前侧后半圆形运动,左右参,三次。

3.握拳向前面下方屈伸,右左并,三次(左右并者,并动不相参互)。

4.手仰向外拿,左右参,三次。

5.手覆向外拿,左右参,三次。

6.伸指屈肘前剌〈刺〉,左右参,三次。

二、足部运动,坐势。

1.手握拳左右垂。足就原位一前屈,一后斜伸,左右参,三次。

2.手握拳前平。足一侧伸,一前屈。伸者可易位,屈者惟趾立,臀跟相接,左右参,三次。

3.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揭,左右参,三次。

4.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前踢,左右参,三次。

5.手握拳左右垂。足一前屈,一后伸。屈者在原位,伸者易位,两足略在直线上,左右参,三次。

6.手释拳。全身一起一蹲,蹲时臀跟略接,三次。

三、躯干部运动,立势。

1.身向前后屈,三次(手握拳,下同)。

2.手一上伸,一下垂。绷张左右胸肋,左右各一次。

3.手一侧垂,一前斜垂。绷张左右背肋,左右各一次。

4.足丁字势。手左右横荡,扭捩腰胁,左右各一次。

四、头部运动,坐势。

1.头前后屈,三次。

2.头左右转,三次。

3.用手按摩额部、颊部、鼻部、唇部、喉部、耳部、后颈部。

4.自由运动。头大体位置不动,用意使皮肤及下颚运动,五次。

五、打击运动,不定势(打击运动者,以拳遍击身体各处,使血液奔注,筋肉坚实,为此运动之主)。

1.手部。右手击左手,左手击右手。

(1)前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2)后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2.肩部。

3.胸部。

4.胁部。

5.背部。

6.腹部。

7.臀部。

8.腿部。上腿、下腿。

六、调和运动,不定势。

1.跳舞,十余次。

2.深呼吸,三次。

根据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3卷第2号刊印。

注释

〔1〕本文署名“二十八画生”,即毛泽东三字繁体共二十八划。1958年3月人民体育出版社曾以同一署名将此文印成单行本,内部发行。1979年8月,《新体育》第八期再次发表,同年1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又出单行本,署名均改为毛泽东、同时作了校勘,加了新式标点和注释、并附有白话释文。

〔2〕西山之薇,见《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不愿继承孤竹君王位,逃到首阳山隐姓埋名。周武王起兵讨伐殷纣王,兄弟二人不以为然,曾拦马劝阻。周武王得天下后,伯夷、叔齐以吃周朝粮食为耻,在西山下采食野薇,后饿死。

〔3〕井上之李,见《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战国时人。他以哥哥做大官为不义,不愿在其家生活,便同妻子逃到楚国,织麻鞋为生。有一次,他三天没有吃饭,看见井上有被虫吃了过半的李子,忍不住爬过去吃了。

〔4〕见《论语·述而》。

〔5〕见《论语·乡党》。

〔6〕见《礼记·射义》。原文为“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矍相在山东曲阜城内阙里以西。

〔7〕见《庄子·养生主》。庄子,即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书中叙述有厨师宰牛,因为总顺着牛的骨骼和肌肉的缝道下刀,刀子便从来不钝。庄周于是悟出“依乎大理”、“因其固然”是养生之道,遂写出《养生主》篇,大意是养生有道,若不善养反而伤生,非养生之主。

〔8〕指孔子以射箭和驾车为养生之道。孔子把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技艺作为教育内容,射与御属于体育。

〔9〕颜子,即颜渊,孔子的学生,参见本书第61页注〔6〕。

〔10〕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参见本书第61页注〔7〕。

〔11〕王勃,唐代文学家。参见本书第61页注〔8〕。卢照邻,唐代文学家。参见本书第61页注〔8〕。

〔12〕见《中庸》。原文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13〕见《韩昌黎全集》卷二十《送董邵南序》。原文为:“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燕赵均为战国时国名,其疆域大体相当于今河北省和山西省。

〔14〕凉州,明洪武为凉州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府,其辖境相当今甘肃武威、永昌、民勤、天祝、古浪、永登等县地。1913年已废。

〔15〕颜习斋(1635—1704),名元,字易直。号浑然,别号习斋,河北博野人。清初思想家、教育家。研究学问主张实践,勤劳动,忍嗜欲,苦筋骨,习六艺,讲世务,以备天下国家之用。并兼长武术。李刚主(1659—1733),名塨,号恕谷。河北蠡县人。少时从学于颜元,后发挥颜氏学说,世称“颜李之学”。通五经六艺,主张学问要结合实用。晚年修葺习斋学舍,讲学其中,从游弟子甚多。

〔16〕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与人起兵反清复明,失败后周游四方,心存光复。后埋头读书著述,讲经世实用,有民主思想,为清初学术大师之一。

〔17〕朱子,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广注经典。哲学上发展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18〕陆子,即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其学受程颢影响较大,与兄九韶、九龄并称“三陆子之学”。提出“心即理”学说,认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其学说后由明王守仁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

〔19〕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周朝人,著《道德经》。

〔20〕释氏,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

〔21〕因是子,名蒋维乔,习静坐数十年,著有《因是子静坐法》。

〔22〕罗斯福,见本书第57页注〔31〕;孙棠,见本书第62页注〔11〕;嘉纳,见本书第62页注〔11〕。

〔23〕释迦,即释迦牟尼,佛教创始者。

〔24〕邪苏,即耶稣,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称为基督。传教于犹太各地。后因改革犹太教,被钉死于十字架。参见本书第20页注〔5〕。

〔25〕摩诃末,指伊斯兰教的创始者穆罕默德。

〔26〕伍秩庸,即伍廷芳(1842—1922),字文爵,广东新会人。早年留学国外。历任驻美国、秘鲁、墨西哥、古巴等国公使。辛亥革命后,任外交、司法等部部长。

〔27〕王湘绮,即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湖南湘潭人。近代学者、文学家。曾讲学于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经学治《诗》、《礼》、《春秋》,宗法公羊。诗文在形式上主要模拟汉魏六朝,为晚清拟古派所推崇。

〔28〕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原文为“力拔山兮气盖世”。

〔29〕楼兰,是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其国王与匈奴统治者勾通,多次截杀汉朝使者,屡犯汉境。傅介子(?—前65),西汉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人。他自请往击楼兰,说不斩楼兰王誓不回来,后来果然带了楼兰王的首级回到汉朝。

〔30〕相传夏禹一心治水,在外八年,手足都生了老茧,三次路过自己家门都顾不得进去。

〔31〕曾文正,即曾国藩。参见本书第9页注〔2〕。

〔32〕见《孟子·告子上》。原文是:“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3〕古人称赞周文王“外文明而内柔顺”。

〔34〕十荡十决,指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被刘邦重重包围,只剩十骑,他十次冲入汉兵阵地,都突破缺口,冲了出来的故事。

〔35〕由基,即养由基。一作养游基,春秋时代楚国大夫,是个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楚共王十六年(前575年)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之战,战前他和潘党试射,一发穿七层甲叶。战时晋将魏锜射中楚王的眼睛,楚王叫他回射,他一箭射死魏锜,并连射连中,阻止了晋军追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