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评论

其他

陈君石院士:身体活动与慢性病防控

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曾取得多项突出成果,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营养和食品安全专家。主要研究领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与信息交流;营养与慢病及食物营养强化;食品毒理学;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运动是良医。主要兼职有: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技术总师、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君石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毒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等。此外,陈院士正在担任《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制定的专家组组长。该指南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和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联合发布,并将覆盖全人群,包括学龄前儿童、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各年龄段和主要慢性病患者等。
2021年12月31日
其他

段锐教授讲座通知丨运动代际效应的遗传学基础

段锐,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博士。曾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助理研究员,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段锐博士专注于骨骼肌再生修复、运动与癌症控制、运动与衰老等方向的研究,研究成果曾发表在《Science》以及《Nature》《Cell》子刊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先后获得过美国心脏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载人航天领域预先研究计划等多项科研资助,以及广东省和国家重大人才奖励计划的支持。讲座时间:2021年12月8日(星期三)
2021年12月2日
其他

11月3日讲座 ||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若干问题的质疑与思考

来源:SMHS王瑞元,博士,北京体育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教研室主任、运动人体科学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等职务。曾任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师范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对骨骼肌形态和功能的影响,运动导致骨骼肌蛋白代谢变化的信号转导。主持过科技部重大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8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发表科研论文80多篇。曾获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攻关一等奖、29届奥运会科技攻关贡献奖一等奖等。从事运动生理学教学和科研30多年,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生理学》和《康复生理学》(康复治疗学专业用)主编;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教材组组长;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专业用)主编、《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用)主编。多部教材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二等奖,“十一五”《运动生理学》教材评为国家精品教材;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讲座时间:2021年11月3日(星期三)
2021年10月30日
其他

【讲座】张一民:“全民健身科技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新路径

来源:SMHS【转自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英文版】张一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促进健康的理论与方法、运动员科学选材。担任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中国生理学会体适能研究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专家组成员。
2021年9月22日
其他

软组织损伤康复中冷疗应用的再思考

来源:SMHS倪国新,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院长。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德国洪堡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内、外研究课题2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近60篇,总被引1800多次,H指数23(谷歌学术)。获德国洪堡研究基金、澳大利亚长江奋进奖、福建省百千万人才计划、福建省青年科技奖、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康复医师、首批国家健康科普专家、首批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服务专家等奖项和荣誉。讲座时间:2021年8月21日(星期六)8:00PM-9:30
2021年8月13日
其他

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命题:体育之研究

源于初心,也向初心再见,为全民体质健康和奥林匹克理想而学。来稿email:tyxk_yg@126.com,字数一两千,配图片、视频、音乐、个人介绍最佳
2021年6月8日
其他

重读经典:《体育之研究》的体育观阐释

〔3〕井上之李,见《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战国时人。他以哥哥做大官为不义,不愿在其家生活,便同妻子逃到楚国,织麻鞋为生。有一次,他三天没有吃饭,看见井上有被虫吃了过半的李子,忍不住爬过去吃了。
2021年4月16日
其他

讲座通知丨冯连世: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来源: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年12月,由成都体育学院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第一本运动医学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Sports
2021年1月14日
其他

讲座信息:体育科学领域英文论文的选题与规范

为提高体育与运动医学相关领域青年学者的英文学术论文撰写水平和投稿规范,《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英文)》(Sports
2020年7月27日
其他

研究中“问题意识”的运用与反思!

编者按:科学的“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强大动力,无问题意识便进不了学术研究之门。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隋然、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志远,结合自身的研究体会,共同对“问题意识”进行了探讨。01记者:您如何理解“问题意识”?在研究中应该如何发现问题?隋然:“问题意识”促使人们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对已知事物求真求实。问题意识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术层面的,另一种是社会生活和管理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不能飘在天上,必须关注现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这是对社会的关怀,是有益的。但是,有些人并不具备发现真正问题的思维水平,更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赶时髦,追时尚,人云亦云,乱找问题,乱提问题,把“问题意识”理解成挑毛病、找缺点,无限扩大问题的负面,结果是满眼问题、一团漆黑。其实,很多问题都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性问题,并不存在直接立即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是通过解决其他问题可以间接且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此外,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当然也会自然消除一些不适应该社会发展阶段的曾经存在过的问题。方志远:没有“问题意识”不可能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就史学研究而言,产生“问题”的内功来源于自然地、不带功利地大量阅读史料,大量接触史实,当内功练得好,基本理论研究得好的时候,才有可能打破学科界限,将所有知识和方法都为你所用。所以,应不带任何成见、任何预设,而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大量阅读、接触原始材料,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培育情怀的过程中超越问题。当急功近利的“务实”冲动使我们“只顾拉车”时,适当的“务虚”可以使我们冷静下来,这样,回过头来反观当初的问题时,可能认识会更加深刻。还应看到,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具有解决的价值或当前必须解决的必要,并非所有的“空白”都要花大力气去填补。从“原典”、原始资料中发现问题,从实践中感受问题,这样得到的问题才具有持续性和永恒性,而不至于是伪问题和假问题。02记者:那么应如何坚持正确的问题意识?在方法上有什么建议?隋然:真正在科学意义上发现问题,仅凭从实践总结经验的模式是不行的,还需要具有一种抽象思维的“发现模式”。“问题意识”的实质是“理论意识”,经验可以成为理论的一部分,但经验不等于理论。“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意识”相辅相成,但形成什么样的“问题意识”并配之以什么样的“方法论意识”,却差别巨大。“问题意识”最终是要发现问题,并为这些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之道,填补自然认识论原则上不能填补的空白。这就涉及演绎模式和归纳模式。演绎模式以一般原则为目标,具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从事全局性问题的研究。归纳模式以局部语境为依托,倾向于对特殊类别的现象进行分析。我认为,与“问题意识”相匹配的演绎模式的“方法论意识”对于当下国内科学研究的意义重大。方志远:关于方法的问题有两点建议。第一是搞研究应当具有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研究历史的人必须关心民众的生老病死,关心社会治乱,以民众的生存状态为根本着眼点,问题意识也应从这种人文关怀中产生。第二是要用好基本材料。有的学者认为基本材料没新意,总想用新材料、稀缺材料,这样做在某一两个问题上可以出奇制胜,但实际上很危险,容易得出不符合实际和常理的结论。用稀缺材料是以用常见材料为基础的,如果不读常见材料,那么常见材料就成了稀缺材料。所以应以平常心去思考问题。03记者:在研究中是否应合理树立“问题意识”?方志远:合理树立“问题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人文社科研究论著不可谓不多,但是量的积累却没有质的提高,难出“大制作”。这一方面与不科学的学科评价制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研究者自身急功近利、缺乏人文情怀有关。学术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关注当前研究对象,不断提出问题,启发思维,在自身专业领域做到极致。而第二个层面则是更高的“问题意识”,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带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去研究,这才是学术的最高境界。这样理解问题意识,学者的胸怀可能更宽广,更容易产生具有思想性和前沿性的成果。隋然: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问题意识”,当然也就做不了真正的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可以独立于别人的印象和感觉对研究对象进行真理性的分析,但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要考虑人类主体的主观态度,并将社会事实与社会意义相结合。适当淡化对问题意识的追求,并非是抛弃“问题意识”,而是对“问题意识”的调整。归根结底,并非什么人都具有“问题意识”所要求的认识高度和水平,更不是什么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妄称“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能是自我欣赏、自欺欺人罢了,各人应各自发挥所长,踏踏实实做事,脱离幼稚和浮躁。温馨提示:本文转自量化研究方法!
2019年8月31日
其他

运动,是激活孩子大脑最好的方法!

身体素质是一切的基础,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提升身心素养,还能开发大脑,增强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在不断的团队比赛中,孩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体育运动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019年6月23日
其他

教育部发文“自主招生测体育”,清华大学已执行八年,一直青睐“体育生”!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认为,清华大学每年自主招生自主认定的优惠降分一般为1060分,对自愿参加体质测试成绩优秀者将给予额外的5分降分,对一个个体而言,这相当于8%~50%的优惠幅度。
2019年3月26日
其他

中学生的体育课去哪儿了?

对于中学生来说,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督促学生在校园内加强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是提升中学生体质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和家长,都不够重视体育,导致体育课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2019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