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哑哥”流浪记,等来小团圆

天天正能量 阿里巴巴公益
2024-08-25



“哑哥”要回家了,

黄永国的妹妹打来视频,

流着眼泪不说话。

黄父在视频那头,朝“哑哥”举起了酒杯。



纪宪涛,55岁,内蒙人……


直到前不久,黄永国才最终慢慢拼凑出自己收留了3年多的“哑哥”的真实姓名、年龄,家在何方。


2018年年底,在成都郫都区摆摊卖盒饭的黄永国一家,“认识”了住在桥洞下的聋哑流浪汉,从一开始在摊位上“吃饭不收钱”,到“来家里吃饭”,再后来,2019年3月,黄永国租下房子收留了“哑哥”。


纪宪涛的弟弟紧紧拥抱他


3年时间里,不知道姓名年龄,“哑哥”不能提供任何有用家庭信息,在黄永国和一众志愿者的坚持下,“哑哥”找回了他的身份,找到了家人。


2018年年底,那是黄永国和妻子在郫都安靖镇一个立交桥下摆摊卖盒饭的第二天,“哑哥”就端着一个碗来打饭,“当时不知道(他是流浪者),收了10块钱。”


黄永国说,“哑哥”当时蓬头垢面的,头发很长,晒得黢黑,穿的还是短裤、拖鞋,提着一个小袋子。


“我以为他是在附近打工的。”


其他摆摊的人告诉他,那是一个流浪的聋哑人,就住在距离不远的桥洞下,黄永国去看过,他的住所用废弃的木板围着,留一个缝隙出入,睡觉的地方也是几块木板搭的。


黄永国夫妇


从那以后,“哑哥”隔几天就来吃一次饭,黄永国再也没有收钱因为摆摊时间只有中午,有时候晚上忙完了,黄永国还买面条送去。“他有个脚踩的三轮车,有一次,找我说要充电。”


黄永国说,他带着“哑哥”到临时租住的做饭的地方充电,后来哑哥就每天到这里吃饭,“(这里)租来煮饭炒菜的,我们带着孩子租住在其他地方。”


每次吃完饭,“哑哥”还要回桥洞,他于心不忍,和妻子王德琴商量,给他租个单间住,平时吃饭就跟家里人一起。


“换个位置想,要是我们的家人在外面受罪,也希望有人对他好。”王德琴说,给老家的父母说了这事儿,老人们都支持,“说就是多双筷子。”


2019年3月,住进单间那天,“哑哥”特别高兴,“我给他买了烧水壶,毛巾、洗脸盆。”黄永国说。


就这样,“哑哥”跟着黄永国一家住了下来。“中途走了两个月,他是成年人,我们也不能限制他自由,2个月之后他又回来了,说要来我这‘睡觉’。”黄永国说,他又重新给他租了房。


纪宪涛的弟弟紧紧拥抱他


“哑哥”爱喝酒,也会抽烟,但量不多,也不乱花钱。黄永国说,偶尔给他两三百零花钱,也让“哑哥”去卖纸壳废品,钱一分不少都会拿回来,只有黄永国夫妻给他,他才收下。


白天,黄永国夫妻俩摆摊,“哑哥”就帮忙收拾客人吃完的一次性碗筷,隔壁摊位的大姐年龄大、提不动东西,“哑哥”会去帮忙,“刚来那会儿,我们孩子还小,他还帮我们看着。”


逢年过节,黄永国夫妻带“哑哥”回仪陇老家黄父和“哑哥”都爱喝酒,“聊”得来,“哑哥”比划着说家里种大豆、玉米,吃窝窝头,“我父亲在齐齐哈尔当过兵,觉得很熟悉,所以我们也猜他是不是东北人。”黄永国说。


住在一起半年后,黄永国开始思考帮“哑哥”找家的事。“我总有一天要回老家,等我们走了,他怎么办?难道又去流浪?”


但给“哑哥”找家,实在太难了。他听不见、不能说,身上又没有任何的身份信息,从何找起?


经过一段时间相处,黄永国慢慢能摸索到和“哑哥”连比划带猜的沟通模式,“哑哥”比划说,他扒火车来的四川,家里有弟弟或者妹妹,好像结了婚。


但这些信息,都没有什么用。“哑哥”会“写字”,有模有样,但就是一个字都不认识。


纪宪涛书写的文字


黄永国通过网络关注、私信多地的网友,请他们帮忙辨认,但没有人认识。今年3月,黄永国再次在网上联系到寻亲志愿者,一位志愿者详细问了情况,并建议他为“哑哥”采集血样入库,并进行祖籍分析。


半个月后,祖籍分析结果出炉,为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某村。当地的志愿者进行了走访、打印照片贴寻人启事,当地媒体也做了报道,却无任何消息。


今年10月,不甘心的黄永国再次通过志愿者联系柯伟力,希望能从匹配结果低一些的范围里再筛查一番。“我就估计着年龄信息再来筛选。”黄永国说,最终有2个人的身份他觉得有些吻合,请当地的志愿者核对。


好消息传来,其中有一家37年前走丢了一个18岁的聋哑儿子。“相互发了照片,我一看就认出来了。”“哑哥”的表弟王伟说,家里的亲戚、小时候放牛的伙伴,都认出了“哑哥”正是当年走失的纪宪涛。


10月15日下午,在王伟家中,纪父纪母通过视频,也见到了37年未见的儿子。


纪宪涛与家人团聚


视频相认后次日上午,80岁高龄的纪父纪母、最小的弟弟,一家人已经在机场,当天晚上11点就将落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得知纪宪涛的家人已经到路口,黄永国带着“哑哥”去迎接。“哑哥”一眼认出了家人,弟弟当即抱住哥哥大哭,随后,眼睛泛红的纪宪涛认出走在身后的妈妈、爸爸,主动抱住了爸爸妈妈。


离别时还是少年,再见时,父母垂暮,“哑哥”也有了花白的头发。


纪宪涛向父母打招呼


从纪宪涛家人口中,黄永国慢慢得知了他出走的经过。


纪宪涛,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人,家里排行老二,除了大姐,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黄永国给纪宪涛的父亲讲述

他们这些年一起生活的情况


原来,1987年正月二十七,18岁的纪宪涛突然骑着自行车离开了家,当时,距离他结婚的日子只有6天。“家里什么都准备好了。”纪父说,当日他出门张罗买菜,回来没见到二儿子,但没有多想,天黑了也不见儿子回来,寻思大冷天能去哪儿?


第二天、第三天,还是不见人,几十个人开始拉网寻找,连续找了15天,家里原本预备婚宴的菜都吃完了纪父开始借钱找。“只找到一个信息,一个亲戚在路上看到他,招了个手。”纪父说。


时间久了,帮忙找人的亲戚朋友散了,当父母的不想放弃,依然到处打听,甚至听说附近哪里发现了遗体,就赶去确认是不是儿子。


后来,纪父生病,眼睛坏了,住了两个月院才保住了一只高度近视的眼睛。“他走丢了,眼泪都哭干了。”纪母说。


纪宪涛的母亲牵着他走在街上


“以为他死了。”纪父说,儿子以前给人干活换顿饭吃,正是能干的年龄,但性格古怪,但凡别人有点脸色,他可能扭头就走。


所以,几十年不见踪影,家里人甚至觉得他可能饿死在外面了。


“太感激你了,你们(相)处这几年,算处成了哥们,咱们认个干亲。”纪父老泪纵横,不知道如何表达感谢,“我80多岁了,还能见到儿子,全靠你啊!”纪母也表示,从15日确认了儿子的消息,她和老伴儿就没合过眼,80岁的老父亲在赶来的路上还病了一场。


纪宪涛的家人给黄永国夫妇送上锦旗


17日临近中午,黄永国的妹妹知道当天“哑哥”的家人来接他,打来视频,流着眼泪不说话。


“哑哥”要回家了,黄永国也给自己的父母打去视频,黄父在视频那头,朝“哑哥”举起了酒杯。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成都商报·红星新闻,为黄永国、王德琴送上一份奖励:



颁奖词:


当一家人离散37年后紧紧拥抱在一起,感动我们的,是人间团圆奇迹,更是奇迹背后两颗朴素却伟大的心灵。

他们的初心并不宏大,只为一日三餐的温饱和遮风避雨的屋檐;他们的善意走得很远,跨越3000多公里,为流浪的生命铺就回家的路。

不知来处,无法交流,一念不忍,数载照拂,只因“这是一个生命”。

他们话语朴素,举动感天动地。

爱是跨越一切的语言,让他们和听不懂彼此的哑哥成为家人,也让我们读懂了这对平凡夫妻不曾言说的侠义和热忱。


平凡人的良善,总让我们泪流满面。


致敬大爱夫妻。


内容来源:

天天正能量、红星新闻 

记者:于遵素 

摄影记者:王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阿里巴巴公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