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朝:中关村的咖啡凉了,社会创业的咖啡热气腾腾!

2016-01-04 吕朝 社会创业家



“中关村的咖啡凉了,社会创业怎么办?”——年末朋友圈流传的各种跨年演讲中,还需要一个关于社会创业领域的声音。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 南方周末》2015年度责任领袖吕朝,提出了“不要永生,要繁殖!”,从社会创业的各方面阐释了社会、社会创业与社会创业者之间的关系。


当,寒风过境,中关村的咖啡凉了下来,创业者偃旗息鼓了,社会创业家怎么办?社会创业是附着在商业经济之锦上的“花”,还是能够在重重危机中另辟蹊径,力挽狂澜?在面对商业挤压和政策变动的夹缝中,社会创业能否风生水起?【社会创业家】全媒体独家陆续推出精彩观点。




中关村大街的咖啡凉了,这是好事!

大概在上个月,有一篇文章叫《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凉了》在微信上很火。中关村创业大街我很熟悉,它离我在北京上学的地方很近,当时大街是非常热闹的,有很多卖电脑配件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后来成为了在我们这个国家IT领域很多非常著名的公司。


近几年,中关村这条大街又有一个新的名字,叫“中关村创业大街”。我2个月前去看了一下,很多创业孵化器,像什么飞马旅、36氪、3W咖啡,大概在一两个月的时间中骤然冷了下。原来基本每天你会看到大量的人在那里发传单,扫码,谈融资,谈风投。听朋友讲,他曾当场看到一个拿着企业商业计划书的人,大概谈了两个小时,就拿到了一个500万左右的风险投资,可见这里的确有过很多热乎的创业咖啡。


但是没过多久这种状况就发生了变化,最早开始变化是风险投资人变化,据说现在O2O的项目,很多投资人说只要一听O2O的项目根本就不看,投资人变冷,很重要的原因又跟我们的股票市场非常相关,因为很多投资人的资金是来源于二级市场,股市不好了以后,投资也骤减,所以对创业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都是比较表面的东西,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样一种运动式的创业、运动式的创新到底会不会有好结果。在中国经常会有这种运动式、活动式的政策,这种政策可能在短期内一下子能够发展起来,但是从长期而言有没有这么多的创业者,有没有这么多优秀的项目,有没有这么多可以支撑的投资人和支撑性体系,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思考。


所以中关村的创业大街咖啡冷了,可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会波及到全国,新一轮的创业热潮会有降温的趋势。但是我个人觉得这种降温是一件好事,这是把创新创业回归到一个比较正常的状态,因为我们从来都觉得创新创业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并不是一种运动、一个号召、一个政策就可以产生这么多好的创业。


你能跟史上最牛创业学习什么?



上图的创业团队,被誉为史上最牛的创业团队,网上戏言:他们用一份几百字创业计划书,拿到苏联的风投,通过创办一个盛大的组织,运营了一个国家,实现了难以企及的梦想。如果要跟他们学习,我们要学习什么呢?当然不是去运营一个国家,而是,去创办一个组织。所以我接下来就要说,创业就是创组织!


政府也是一种组织,从创业的角度我们都在创办一个组织。这是创业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我们创业都是以一个组织的载体在运行,你创办的当然是一个事业,但是这个事业一定是一个以组织方式运行的事业。


你如果要创办一个商业组织的话,可以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等形式,而一个社会组织则主要的注册形式有三种:基金会、民非、社团


几种组织形式大家是否有清楚的区分,再细分下来我想问,比如说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有什么区别?公募基金会可以对外筹款,非公募基金会可以筹款吗?公募基金会是向公众公开募款的,非公募基金会是不可以公开募款的。我再问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网上筹款到底是一种公募行为还是一种非公募行为?比如说恩派我们是一个非公共基金会,我们在自己的网站上搭了一个募款基金会,然后第二天有人给我们捐了10块钱,这是一种公募形式还是私募行为?


事实上有一些我们看起来很清楚的法律边界,实际上不一定是很清楚的,我希望我们的同事,不管是在做孵化还是能力建设,既要讲现有的法律情况,还要讲法律的趋势,这有助于大家的社会创业。比如,你想去创办一个在民政注册的,你既要了解现行的法律,又要了解法律的变化。我国现存的三个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非条例》、《社团条例》都已经有十几年甚至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种立法的滞后实际上已经影响了我们整个的公益社会创业的发展。这几年大家都在讲有新的《慈善法》要公布,可能也会讲到法律资质的问题,但现在看我觉得突破都不会很大,目前我们的法律环境都还在一个相对比较模糊的法律环境里。


我们现在在国外的统计,新的企业、中小型的企业,大概存活的时间是5年,包括发达国家的,在中国是多长时间呢?2.5年! 大型企业在美国的统计是25年左右,一个大型企业从成立到倒闭,在中国是7到8年。也就是说十年左右的时间,从创办一个企业,到倒闭一个企业,不管是大型的还是中小型的,绝大多数的企业就已经完成一个轮回了,从诞生到死亡,所以创业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


我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创业者家属写的,她说很多创业者号称是为了改善老婆孩子的经济状况来创业,这完全是一个欺骗,没有一个创业者他的创业真正能改善家庭情况,而且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他一个人创业,连累了所有人,这是创业的真实情况。


而且创业者有一个特别理直气壮的“小三”,就是他创办的机构。他可以告诉所有人,我在从事一件伟大的事业,我因为这个事业我没有办法照顾家庭,我因为这个事业所以所有的人都应该为我服务,应该要把你们所有的资源给我,他可以永远理直气壮地这么讲,他可以不太照顾家庭,没时间带孩子,甚至在创业早期前几年也不可能往家里拿很多钱,这就是真正的创业。所以,创业的过程当中,如果政策的引导不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导向,就会产生这样,不见得是幸福的家庭而变成不幸福的家庭。


不过即使在这样的艰难当中,依然有政府促进着创业,千万人向往着创业,但是创业更有一片蓝海在社会领域的创业,也即社会创业。


上海这样的城市举例,整个户籍人口加常住人口有3000万左右,就业人口至少有2000万。按照西方发达国家平均的水平,大概有4%-5%是在社会领域里面就业,这还是一个平均水平,不是最发达国家的水平。比如说美国或者欧洲,像德国、荷兰这样的国家,大概最高有25%左右的非农就业人口是在社会领域就业。如果我们赶上世界平均水平,2000万上海人口当中的5%,就是100万人口,是可以在社会领域就业的。


什么叫社会领域?社会领域应该说比我们现在讲的公益领域要更大一点。我经常举这个例子,在发达国家,50%的教育机构,60%的医疗机构,70%-80%的文化艺术团体,90%以上的社会福利团体,全部是社会领域。也就是说在咱们国家可能除了NGO之外,现在相当多事业单位做的事,在国外都应该叫社会领域,因为国外没有事业单位。所以社会领域整个能够安置就业的人口在上海这一个城市就可以达到100万。


而实际上在上海目前有多少人在就业呢?我们简单算一个账,上海现在的社会组织加起来是12000家,这在全国也是水平比较高的,数量、质量都比较高的。它的质量体现还体现在单位每一个机构能够吸纳的就业人口,在上海大概平均18个人,比如说一个NGO,一个社会组织可以吸纳18个人就业,12000家我们算大数有20万的就业人口,看起来挺多了,因为平均在全国每一个NGO安置的就业人口只有10个人。刚才说全国的NGO、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组织是60万,10个人也就600万,全国加起来社会组织就业只有600万人。


在上海,刚才算是20万人,这20万人和我刚才说的5%的非农就业人口100万人,是差距80万。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很多好的引导,在上海3~5年可以增加80万人就业,这还是平均水平,还不是西方最发达国家,因为上海、北京这些城市,其实跟西方最发达国家城市已经相差不大了,如果算这个账,可能将来会有几百万人在社会领域。我们倡导社会领域的创业是可以大大地解决就业的民生问题。


社会企业将如朝阳般耀眼!

社会企业”这个词现在越来越热,但对它的定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觉得社会企业的发展在中国是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台湾的例子。台湾的行政院相当于大陆的国务院,专门发布了一个政策,就是讲2014年是台湾的社会企业元年,在整个台湾,我们要大力地推动社会企业。所谓社会企业,特别简单的说法就是它更多的是用企业的管理方式,追求高度的绩效导向,但是基础是要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目的、企业运营方式这样的一种新型的机构。在台湾你现在要问年轻人什么叫社会企业,差不多百分之七八十就会说,创办一个社会企业在台湾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髦。


第二个例子,英国的首相卡梅隆,差不多撒切尔夫人以后唯一一个可以连任的英国首相,卡梅隆连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政策,就是要推动英国的社会企业发展、社会创新发展,这并不是现在民政部门管的事,是一个国家的国策,首相提出来的,在英国要发展社会创新和社会企业。可见在国外这样的领域已经并不是一个窄众化的领域,其实是一个大众化的领域。




这个图(PPT),它是一个光谱,从最左面的传统的慈善组织,我们讲只产生影响力的,传统的慈善组织财务是负数的,因为所有的投入都是不回收的;光谱的右面是传统的企业,是追求利润的,追求高绩效导向,追求股东回报;这个光谱的两端,中间的部分有大量的变体,这些变体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创业方式。


我们刚才讲的社会企业都是在中间,是以影响力为主,但是是要兼顾回报,有些社会企业,甚至可以明确地讲,我仍然是可以有股东回报的,只不过我不追求短期的高额回报,因为我是要解决社会问题,接下来我会讲到很多社会企业是没有办法有短期的高额回报。


总之,从这个图来看,你的社会创业可以在不同维度上去选择,你既可以选择创办一个传统的慈善组织,还可以选择创办一个传统的企业,更可以在这两者之间选择一个维度去创办一个独特的社会企业,它以特立独行的方式有效地解决某个社会问题,这样的社会企业一定会如同朝阳般升起,温暖和照亮过去那些没有阳光的角落!(未完待续)


下期看点

为什么说公益领域的“互联网 +”不是手段,而是立身之本和生存之道?

从“不要永生,要繁殖!”口号的由来,看恩派创办十年后如何转型?


相关阅读

吕朝:社会责任领袖的社会责任

本期目录

  • 吕朝:中关村的咖啡凉了,社会创业的咖啡热气腾腾!

  • SE-5分钟学院 | 300页的公益筹资实务课程(公益机构为什么存在?公益机构的收入来源只有筹款吗?点击“阅读原文”阅读)

12月TOP榜

12月,10万+人/次 阅读了以下5篇文章:

Top1 《机构内卷化,给管理者的一记耳光》(回复“内卷”阅读)

Top2 《独家 | 为什么星巴克和阿里巴巴都不是社会企业》(回复“星巴克”阅读)

Top3 《好项目不常有而坏评委常有 》(回复“评委”阅读)

Top4 《独家 | 冯永锋:草根公益才是真正的公益》(回复“活法”阅读)

Top5 《千万少女的人生竟因为一条小内内而改变.... | Sè调》(回复“女生”阅读)



—版权信息—

本文为【社会创业家】独家稿件

转载请完整复制下方图文,并注明作者。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