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第1批家长:说说我们的故事
转眼间,学而思已经15岁了。15岁,正值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纪,无论体格、心理还是大脑,都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当年那个蜗居在知音楼破旧小屋中的机构,已经成长为教育行业的巨头。
有人说,学而思的崛起靠开放课堂,靠随时退费,靠教研教学,靠科技驱动,靠执行力……这些都对,又不尽然。学而思第一批家长提供了一个视角:用心教好每个孩子,不带功利的付出。
如果没有第一个家长的主动张罗,学而思或许只是一个人的励志故事;如果没有第一批家长的口碑相传,学而思或许只是小部分人的狂欢。第一批家长,撑起了学而思最初的梦想。
在那个学习改变命运的年代,家长关注最多的是孩子的升学考试。然而,多年后回忆与学而思的过往时,他们谈及更多的是学习本身带给孩子的改变——兴趣、自信、多元化视角、持续的上进心,成绩反倒是阶段性的追求。
也许,对第一批家长来说,学而思的经历只是人生中的一个片段。他们早已过了迷茫的年纪,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很多事情都会忘记,很多知识也会模糊,但是知音楼里的“光”不会忘记,相伴的岁月不会忘记。
对学而思来说,15年间,教育市场风云变幻,万千学员进进出出。学而思经历过风生水起的欣喜,也遭遇过突如其来的暴击。悲欣交集中,那颗初心的种子渐渐生长为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当面对今天几十万、几百万的学员与家长,学而思能否像当年那样用心教好每一个孩子?
站在15岁的节点,我们回访了多位第一批家长。那些如歌的岁月,那些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回到了学而思出发的地方,也找寻到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杜杨爸爸:
唤起孩子的想象力和自信心
当初给杜杨找家教时,我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学而思第一个家长。想来,与学而思的渊源已不止15年。
2002年,杜杨上小学四年级,我和爱人工作特别忙,没有多少时间辅导孩子,便四处找家教。我们那代人很多是从农村考到部队,一路靠个人奋斗才跳出农门。我们自己跳出农门了,自然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心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当时很着急。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一是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二是跟随一位好老师,三是把语文学好。我认为,语文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学好语文,可以理解很多东西,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后来,我通过北沙滩小学的一位老师辗转找到张邦鑫,当年他正在北大读研究生,平和稳重,一身书卷气。我便让他给杜杨辅导语文。为了勾起孩子的兴趣,他讲了很多成语小故事。当时,我们家有个小书房,师生俩就在书房里上课,客厅里不时传来孩子的笑声。
邦鑫走后,我常常看他留下的讲稿,果然文笔很深。他在A4纸上写下了一串串的成语接龙,从一个成语联系到另一个成语,一串一串的给杜杨讲。这让我印象特别深,这种触类旁通的能力,扩展了孩子的想象思维,对杜杨的启发最大。
杜杨是天马行空的性格,从小喜欢幻想。生在军人家庭,我的风格说一不二,一直对他很严厉,他小时候可能不太容易跟我们找到共鸣,跟邦鑫在一起会轻松很多。
杜杨至今记得邦鑫当年给他辅导作文的情景。一次,杜杨写宇宙星球的作文,邦鑫不停的问他飞船去哪里了,有没有遇见外星人,到了什么星球……引导他大胆的想下去。在邦鑫那里,杜杨的奇思妙想有了发挥空间,对日后帮助很大。现在他从事先进制造领域的投资,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产业想象力,敢于为企业制定新战略。
辅导一段时间语文之后,邦鑫又给杜杨补数学。杜杨的数学基础不太扎实,性子也有些浮躁,有时一道题没做出来,便会气馁。邦鑫坚持启发式教学,先让杜杨在A4纸上演算,再引导他一步步找到答案,杜杨渐渐能坐住了,也喜欢上做题。
邦鑫言语不多,但看问题很准,讲起杜杨的优缺点头头是道。他总是告诉我:杜杨没问题,一定可以学好。那时候,他跟杜杨聊得很多,把他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都调动起来了。杜杨数学进步很快,在学校连续三次考了100分。我很高兴,给邦鑫介绍了很多同事的孩子,还帮他联系了一个礼堂用来集中上课。
我当时很想帮他,一方面是看到他对杜杨的辅导很有效果,内心充满感激;另一方面,邦鑫跟我境遇相似,都是辛苦打拼来到北京,尤其他从农村考上北大博士,很不容易。
十多年前,我们大院地处北京北四环,偏僻闭塞,大院的孩子外出补习很不方便。杜杨的进步很快传遍了整个大院,加上他是孩子头,号召力很强。我跟大家一推荐,家长都很响应,很快来了20个孩子。追溯起来,那是学而思第一批学生。
小时候的杜杨和现在的杜杨
杜杨也在礼堂上过一阵子课,初中住校以后,就没再让邦鑫辅导了。坦白说,起初我比较犹豫是否让杜杨住校,担心他没人管那就放羊了,但邦鑫认为他能行。果然,杜杨上初中之后学习很自觉,我慢慢对他完全放手了。
从那以后,我们跟邦鑫逐渐断了联系。后来听说他创办了学而思,做得很大。多年前,我们也聊过这个问题。我说我们这代人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很珍惜目前的生活,但是对孩子教育是空白,你们正好走进家庭,弥补了家长的遗憾。那时计划生育抓得很紧,刚好赶上独生子女的年代,每家一个孩子,家长愿意花很大力气来培养。邦鑫很有才,很好的抓住了这个时机。更重要的是,他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坚持把一件事做深做透,做到了极致。你想,那么多人搞课外培训,为什么他做起来了,而且做这么大?
这些年,我们没有打扰过他,但一直默默关注着他和学而思。我跟很多人推荐学而思,介绍了很多同事和朋友的孩子,其中有几个考上了北大,他们现在都特别尊重我,觉得给他们推荐了好老师。很多人也会找到我,告诉我学而思宣传册里有杜杨的名字,说他是学而思的第一个学生,我往往会心一笑,有时也会讲讲当年的故事。
杜杨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攻读了研究生,两年前回到中国,现在在一家国有创投公司工作。让我欣慰的是,他仍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上进,总是不断给自己充电。
前不久,他跟邦鑫见了一面。看着两人的合影,我很感慨:杜杨已经长成大小伙儿了,邦鑫还和以前一样清瘦,眉宇间还是很谦和。杜杨说,邦鑫一点没有变,从前的很多事都记得,还给了他不少鼓励。
这些年,我常常拿邦鑫的经历激励杜杨,他曾经也是跟杜杨一样的年轻人,却认认真真的沿着一个方向一点点的做下去,把课外辅导做成了这样大的事业。这对杜杨其实是另一种教育。
唐安琪妈妈:
孩子在你的目光中成长
年华似水,15年匆匆而逝。女儿安琪已经大学毕业,在学而思的时光早已远去,但那些记忆中的片段仍然历历在目。
2003年,安琪上小学五年级,成绩一般,数学很弱。我属于比较佛系的妈妈,之前对她的学习关注不多,眼看要考初中了才重视起来。一次考试,班上一个跟她成绩差不多的孩子,数学进步特别快。我一打听,才知道他在一家叫学而思的机构补习。我决定也让安琪冲刺一把。
那时,学而思在知音楼租了几间不大的教室,陈设破旧。咨询之后,才知道报班还要考试,我的第一反应是机构主要为了挣钱,考试只是个名头,后来发现它确实会审核孩子成绩,入口把得很严。
安琪勉强通过了考试,上了杨付光老师六年级的数学班。但是她底子薄,起初跟不上,晚上趴在那里昏昏欲睡,我非常着急。杨老师建议她同步上一个五年级的班把基础补补,她这才慢慢追上来。
安琪上课时,我和其他家长一样坐在后面旁听。印象中,杨老师讲课特别细,对一个知识点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剖析。像我这样的年龄,又是纯文科出身,居然听懂了。一次,他讲列项问题,这个在学生时代困扰我很久的问题,那天突然明白了。杨老师讲课很投入,常常下课铃声响起,仍意犹未尽,忍不住又讲上10分钟,一不小心40分钟过去了。小安琪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总是拖堂,写下一篇作文《老师的表慢了》。可惜时间久远,文章找不到了。
杨老师肯在孩子身上花时间,人也朴实热情,我们都很喜欢他。2008年,他被派往天津当校长,班上的家长希望他继续教下去,他便周一到周五在天津,周末赶回北京上课,这样持续了好一阵子。虽然很辛苦,他应该也很有成就感。
小时候的唐安琪和现在的唐安琪
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那时,我的女儿和外甥都在学而思学习,杨老师都教过他们。初中选学校时,我给安琪选了一所学风宽松的中学,杨老师觉得不适合她——安琪数学基础薄弱,适合在一个学风浓的学校把基础打牢。当时我没有采纳杨老师的建议,事后很后悔。
但他对外甥的选择很满意。外甥成绩很好,但缺乏自信,经常由于紧张,考试发挥不好。杨老师总是鼓励他,有意把他分到层次更高的班级。考初中时,外甥没有去顶尖的中学(尽管成绩符合),他选择了一所中等偏上的中学。杨老师认为,这样的环境更适合外甥的发展,如果他去了高手如云的学校,很可能被打击掉。
杨老师对两个孩子看得很准,他是根据孩子的性格、水平来给他们匹配学校,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这一点很难得。后来,两个孩子都得到了不错的发展,尤其是我外甥,他在竞争不太激烈的环境下,一步步成长,变得越来越自信,大学考上了北理工的本硕博连读。安琪也已经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她一直对自己很自信。
自信,是安琪在学而思的最大收获。其实,安琪的数学基础一直偏弱。那几年,在杨付光、刘晓宇等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她的数学进步很大,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但是从不拔尖。有意思的是,她从不觉得自己数学弱,也从不怕困难。这应该与她不断感受到进步有关。
当时,学而思的孩子来自北京各个重点学校,精英云集。女儿取得进步之后,在本校迅速跻身前列,但是跟学而思那些优秀的同伴在一起,她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她很早就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没有变得盲目自信,否则一经打击,很可能一蹶不振。
我后来接触很多学而思老师,发现他们大部分来自知名院校,往那儿一站,从内而外散发着自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与优秀的老师、同伴一起也会被那种气场感染。
其实,陪伴安琪在学而思学习7年,对我个人改变也挺大。我是一所全日制学校的语文老师,基本功还不错,但是很严肃,有时脾气很急。陪女儿在学而思上课以后,我发现这里的老师讲课很有趣,跟孩子互动得也很好。不知不觉,我对学生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在依然严厉,但是没那么严肃了,与学生的距离也变得更近。
董明皓妈妈:
每个老师都在把明皓“推”走
董明皓在学而思7年,跟随过很多老师,留下了很多回忆。其中有一段经历很奇特:她从白云峰老师的班,被推荐到季云英老师的班,随后季老师又把她推荐到马江伟老师那里……每个老师都在把明皓“推”走,每个老师都带给她不同的东西。
13年前,明皓刚上小学五年级,为了备战小升初,我和很多家长一样四处搜集信息,在奥数网上找到很多东西。后来,听不少家长说奥数网的线下课程不错,便过来看看。
2005年一个冬日,我走进北航附近的知音楼,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一个年轻老师用凳子支起一块小黑板正在讲“蝴蝶定理”。
之前,明皓对蝴蝶定理一直没搞懂,那天感觉这个老师讲得很清楚。他讲完课,一屋子家长围过去请教学习问题和升学政策。他一一解答,不仅帮助家长分析政策形势,还给出一些方法指引。随后才知道,他就是张邦鑫老师。听完那节公开课,我便想把孩子送过来。
那时,奥数网根据家长的需求开设了一系列目标班,把适合的学生标准、知识体系、课程设置以及所达成的目标写得很清楚,尤其是很关注学习效果。这个宣传册很打动人,我们一大拨家长相互推荐,很快报名了。
正式上课是第二年春天,我们报了白云峰老师六年级的班,这个班要求很高,通过测试才能进来。明皓是递补过来的,我害怕她跟不上,很焦虑。白老师分析了明皓的试卷之后,告诉我:她有一定的思维,只是基础不够扎实,训练一段时间就能跟上。我如释重负。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是盲目的,不知道孩子到底什么情况,能学成什么样子,但老师见多识广,会给你很大的信心。
跟白老师学习两年,明皓进步飞快。白老师上课时会关注到每个孩子,他很敏锐,盯盯这个,看看那个,对孩子们的情况便了然于胸。
有时,孩子想出一点思路,他马上会夸奖他们:“你想的比我还牛啊”“这个很厉害呀”……受到鼓励的孩子们,很快爆发出他们的小宇宙。鼓励一圈之后,他也会压压他们:“这个你见过吗?”“还有一个更牛的办法”,从而引出更多思路。那个班一直很活跃,遇到难题,孩子们也没有被吓倒。
小时候的董明皓和现在的董明皓
我们家长坐在后面,能够清楚的看到孩子的状态和变化,心里很踏实。课间,白老师常常主动跟我们交流。他经常说,不要让孩子上那么多班,要么哪科特别突出,你想它他拔尖;要么哪科特别弱,别让它拖后腿,其他科目跟着学校上课就够了。他很真诚,跟家长的关系很亲。
明皓上初三那年,白老师觉得她的水平已经超出了他所带的班,便推荐了季云英老师的班。在季老师班上,明皓第一次测试就考了第一名,季老师觉得她的课对明皓有点浅,又推荐了马江伟老师的班。
作为家长,我很感动的是,每个老师都是在替孩子着想,当他/她觉得孩子已经超越了自己班的水平,都不吝啬把她推荐到更合适的班上。把孩子放到合适位置,往小处说,为孩子节省了时间,帮助她更有效的抵达目标;往大处说,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在马江伟老师班上,明皓也收获很多。马老师风趣灵动,每次上课前都会发散几句来调动气氛。他喜欢研究,每次课会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出一道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解法。那时候,他喜欢在走道里转悠,观察学生的解法。他很机敏,总能快速从一个孩子的解法中发现他的思维特点,激发孩子思考。
这群十五六岁的少年,正是思想最活跃的时候。在马老师的“鼓动”下,他们争先恐后的比拼解法,课堂咋咋呼呼的。有时,一道题竟然多达十种解法。马老师评析一番,从中选出两种最优解法。这段经历,让明皓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后来,我才知道马老师备课时准备特别多,会阅读大量参考资料,钻研不同的讲法。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他还编了不同的小册子。
不论白老师、季老师还是马老师,他们都不会只告诉你当下,而是根据初中或高中三年的目标,帮你规划一个更远的未来。回想起来,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学而思给家长带来很多教育上的认知,某种程度上是引领着我们向前。
对明皓来说,她在学而思从小学六年级一直学到高中毕业,期间从来没有放松过,现在也保持着上进的姿态。除了一群优秀老师的鼓励,还与一群优秀的同伴有关。在优秀的群体里面,你会看到更多人的闪光点,会不断的自我攀登。
2012年,明皓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赴哥伦比亚大学读统计专业研究生,最近刚刚回国。她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投行、会计等领域,未来,她想当一名中学老师。
中学时代,她就很喜欢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有时老师讲一个知识点,她常常想如果自己教的话,怎么才能激发学生。她觉得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这些年陪伴明皓成长,我对教育的兴趣和理解也日渐加深。从她上小学时,我便每天关注奥数网的帖子,经常听各种线下讲座,逐渐明白了很多教育原理和实践方法,开始在论坛上发帖,逐渐成为一名资深版主。
明皓上大二那年,我加入了学而思,希望把自己对学习的认知分享给更多家长。从家长到教育从业者,离教育更近了。教育促使人不停的反思,让人变得更加理性,幸福感更强。
苑贝贝妈妈:
每个孩子都有被点亮的瞬间
贝贝从来不是成绩拔尖的孩子,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一个优秀的员工。她的改变是一点一点发生的。
2002年我研究生毕业,带着孩子从吉林来到北京。当时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我没太重视她的学习,觉得跟着学校快乐成长就行了。她上五年级时,我突然发现小升初这么重要——如果不帮孩子择校的话,她可能会被派到一个比较糟糕的中学。
我一直认为初中是分水岭,孩子的价值观、行为习惯都是这个阶段形成的。如果去了一个不合适的中学,对于进入叛逆期的孩子很麻烦,所以我一下子急了。
那时,我刚来北京,既没经济基础也没人脉基础,只能让孩子拼成绩,但孩子成绩也不拔尖。焦头烂额之际,一个同事推荐了学而思,说是一个北大的学生办的,口碑很好,我决定试试。
2005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在知音楼见到了张邦鑫老师,跟着他穿过一个铁皮箱子和破沙发来到一间屋子,交流一番,很快报名了。
起初,教贝贝的是北大数学系的一个才子,水平很高,但孩子根本跟不上,我非常着急。这时,邦鑫老师建议贝贝暑期上一个全面的基础班,把以前的知识补补。一个学期补下来,孩子成绩有了大幅提升。
等到五年级下学期,我带着她到北京各个中学投简历。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我想给孩子找一所适合的学校,但很多信息不透明。
邦鑫老师给我推荐了E度家长社区,上面经常会发布升学考试信息。那段时间,我天天泡在上面,获得了很多资讯,焦虑也得到了缓解。最后,有两所重点初中录取了贝贝,我们选了其中一所。
上初中之后,贝贝继续在学而思学习,白云峰是她的第一任数学老师。白老师上课幽默严谨,会照顾到每一个孩子。一次,贝贝在课上缠头发玩,很快白老师把她叫起来回答问题,她不敢再开小差了。
后来,白老师管理工作多了,贝贝转到了刘开老师班上。刘老师特别有趣,说话慢条斯理,逻辑特别清晰。他经常拖堂,会给孩子“吃”很多很多,但家长和孩子都很喜欢他。
贝贝在学而思从小学五年级一直上到高三,期间她受到了系统的数学思维训练。虽然成绩一直不是特别拔尖,但她始终保持着对数学的兴趣,从来不觉得数学难。
她对数学的真正兴趣,缘自一个偶然。一次课上,刘开老师提问,举手的人特别少。贝贝主动举手了——她以前很少举手,回答得很好,老师表扬了她。她一下子觉得自己特别行,突然发现原来数学这么有意思。原来她也喜欢数学,但和这次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不同。那次提问过后,她的状态完全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被点亮的瞬间,那一刻她被点亮了。
其实,孩子被点亮是需要时机的,有的孩子可能好几年才能被点亮。学而思有个规定:每节课必须保证每个孩子都要被提问一次,这无形中给每个孩子制造了被点亮的机会。后来,我加入学而思才知道,它背后有一套方法论,通过教学流程的设计,把那种偶然出现的东西变成必然。
小时候的苑贝贝和现在的苑贝贝
那时,老师讲一道题会鼓励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同的解法,从中寻找最优解。我很喜欢这种训练,仿佛打开一扇门,让孩子们看到了更丰富的世界。
贝贝很小的时候,考虑问题就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一般孩子选初中或高中的学校,会选择同学或朋友多的地方。但她都是选择去一个能交更多朋友的学校。我不知道这是否与她在学而思所受的训练有关。
贝贝上高二时,我决定送她去国外读本科。那时只有8个月时间,她突击通过了托福和SAT考试。起初申请到加州大学的尔湾分校,她觉得不理想,大二又重新申请了伯克利大学,攻读数学和统计双学位,都顺利读下来了,现在投行高盛工作。
她虽然不是学霸,但是不妨碍她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她去高盛不到一年,前半年分在一个组,这个组原来晚上八点下班,她去了以后这个组六点就下班了。半年以后她调到另一个组,那个组原来晚上八点下班,现在也六点下班了。学生时代训练的大跨度推演能力,让她在遇到复杂事情的时候,能够从中找到规律。
过去13年,与学而思一起走过的日子,不仅对贝贝,对我自己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2007年是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当时我面临多个工作选择,这时我爱人说,你为什么不考虑学而思呢?那时,我们每个星期带孩子上课,能清清楚楚的看到教室内外的变化,从一个作坊式补习班逐渐在向公司演化,一直在优化。
期间,邦鑫也约我聊过几次管理的事,他知道我在一家医药大公司工作,遇到一些问题便找我讨论,他的谦逊好学让我印象深刻。我做人力资源出身,天天见人,我觉得一个虚心好学、善于思考的人,成长空间很大。当时刚好学而思正在招人力资源总监,我降薪一半来到这里。
加入学而思之后,让我变成了一个更优秀的家长。原来由于工作忙,在教育孩子方面,我觉得“育”是我的事,“学”是学校和机构的事,到学而思以后,有两件事对我改变很大。
一个是写周报,它让人养成定期学习与反思的习惯,也是与领导、同事交流的很好途径。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我也借鉴了周报的思路。以前,跟老师沟通必须见面,后来我试着在孩子的作业中给老师留言,把我对孩子学习的反馈写上去,老师也给我回过来,互动得很好。
还有一个是述职。我以前在大公司,述职有固定模板。学而思述职不提倡模板,刚开始大家讲的五花八门,但是年轻人很快就显现出他们强大的学习力了。几次过后,大家的述职水平越来越高,工作能力也越来越强。没有模板的述职,成为一个拉平效应的机制。
这改变了我的思维惯性,也影响到孩子的教育。以前,我习惯于对孩子提要求,希望她如何如何。后来我逐渐采取启发、不设限的交流方式。遇到问题,我经常问她: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怎么做更好?为什么?尊重孩子的同时,也呵护了她的想法和信心,她慢慢地养成了自我决断的能力。
如今,很多事情已经模糊,但我依然记得学而思笔记本上的那句话: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那是贝贝第一次上课时发的本子。现在看来,这句话一点也不时髦,但它恰恰是初心,是精髓。
学习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思考才能把所学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怎样才能给中国千千万万的孩子提供平等有质量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点会让学而思走得更远。
图片来源 | 摄图网正版授权
更多好文
你的好看,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