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设计——沉浸式城市设计方法练成术
所有的城市设计从一千米的高空看来都非常的完美,然而只有设身处地身处其中才能真正感知一座城市的设计好与坏。设计师也只有进入一座城市来设计,才能做出好的设计。
文/ Michel Trocmé
编写/代宏扣+崔国
翻译/陈晨
一、
伟大的街道
人们对街道用途的认识已逐渐从快速移动的交通廊道转变为促进人群流动的空间,社交与体验社区独特乐趣的公共空间。世界上的许多城市,如巴塞罗那,都试图将小汽车主导的地区和街道转变为“公民空间”,通过关注行人与自行车来强调这种策略能“弥补我们的城市生活”,正体现了街道的魅力。
新加坡大滨海南区总体规划(Master Plan of Singapores’Greater Southern Waterfront)
安全是最重要的,但我们构建城市肌理时,不可思议的魔力则取决于都市的格局、规模、多级区域,以及场地特征、交通枢纽等要素。因此,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不能局限于工程学标准,而要创造性地思考从城市主干道到街道的尺度,也要考虑共享街道和完整街道的发展趋势,以及被隔离的街区或开放空间中人行道与自行车道的流通性。机动车道、人行道、自行车道、树木、排水渠、照明设施、家具——这些因素是设计“城市客厅(Urban Living Room)”的调色剂。
二、
沉浸式城市设计的工具法
工具1
「高密度都市空间类型学」
高密度下的都市空间,一方面是建筑不断挤压公共空间,让渡给更加快速的交通体系;另一方面是野蛮的向上生长,从而造成了对公共空间的视觉压迫。造成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和对区域活力的带动性。而现代城市也缺少类型化的约束方式以实现城市的有序生长。
➢ 从“标志性建筑”转向城市综合建筑群
过去,建筑物与街区的肌理定义了城市街道和开放空间,以当下的转变来看,成熟的建筑形式则是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在大型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来保障开放空间的重要地位。这需要非常灵活的设计方法,对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创造积极的沿街建筑立面、减少停车空间,从而强化公共空间。
➢ 以建筑类型学重新定义围合式街块
从建筑类型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单体式、城市区块以及混合区块三种不同类型下建筑形态对城市密度的影响,制定 “给市民的密度参考指南”(A Citizen’s Guide to Density)。它表明,城市密度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建筑形式来表达,而高密度并不一定依赖于高层建筑。最终从分块、沿街、裙房、塔楼和开放空间五个层面,对城市公共空间、人群功能需求等的关注落实下来,结合不同的区域属于环境,从而形成城市街区类型学参考指南。
给市民的密度参考指南(A Citizen’s Guide to Density)
从分块、沿街、裙房、塔楼和开放空间五个层面,对城市公共空间、人群功能需求等的关注落实下来
类型化如何相应社区、SOHO空间和滨水空间的环境变化
工具2
「用建筑实现城市设计」
谁说城市设计专业不需要关注具体的建筑形态?恰恰相反。因为没有具备建筑空间的认知,我们的城市已经深受其害,以容积率、建筑高度、密度构成的典型二维控制方法,缺乏的是从人的角度推敲建筑形态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当然,高低起伏的城市形态被我们的城市设计师称之为城市立面优美的变化,然而当多个地块之间并没有统一的协调,凑在一起,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下审视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说的清楚这种忽高忽低,没有任何规律和协调可言的变化,到底是在造就审美还是审丑。事实上,建筑形态对城市的影响远远不止于审美的范畴,因此需要从城市设计这一前期阶段就开始考虑,建筑形态能够在怎样的角度影响区域的增长。
城市不仅是大体量建筑物,更有众多形态丰富的建筑。以榜鹅新城总体规划(Master Plan of Punggol New Town)为例,该项目是规划人口超过30万的、比邻新加坡北部海岸的新城。过去由新加坡房屋开发局HDB主导开发的建筑已无法和城市街道融合。最终以多种组合形式重新解构了典型的“HDB街区”,将微风引向街区并尽量减少热岛效应,并且依然能拥有热闹的城市街道、充满活力的街区。在对加拿大加列里亚商业区的概念性规划设计中,通过不同的建筑形态控制,实现混合功能再组合,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协调共存,从而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商场,公园和社区中心。
榜鹅新城总体规划中的住宅建筑形态 (Residential Buildings of the Master Plan of Punggol New Town)
加列里亚商业区概念性规划中的混合功能再组合(Re-Programming the Mix of Uses for Galleria Slides Conceptual Master Plan)
工具3
「用人行通道撬升整个城市价值」
城市核心成熟区域的价值再开发,可以摒弃传统的依托于规模的再扩大和功能的再丰富思路,而是通过利用“通道”,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串联,从而实现活力的传递和价值的提升。利用人行通道的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城市活力,甚至可以让一座城市的CBD范围放大一倍,直接带动低租金区域的上升。特别是对于城市非交通枢纽节点空间而言,通道的打通能够有效的将现有成熟区域的活力向非交通枢纽区域引导,从而实现蔓延式的城市生长。
作为交通枢纽的多伦多中央商务区曾面临发展瓶颈,交通枢纽也因此成为大型企业雇主选址的重要决定因素,这是因为通勤时间呈指数级增长。通过延伸多伦多地下人行步道系统(Toronto’s PATH Pedestrian Network,以下简称PATH),促进中央商务区周边新办公楼的集聚。过去,PATH的发展由市场主导,没有系统规划和管理,这种模式已成为多伦多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发展路径,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强有力的规划和管理。
多伦多地下人行步道系统(Toronto’s PATH Pedestrian Network)
在初步分析了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历史、受限制的物理空间、市场经济和政策后,通过明确长期发展愿景,并制定了详细规划和配套设计指南,包括新建的地下网络系统和城市的其他关键节点,并确定了将地下步道系统连接到街道步行网络的关键“入口”。实施战略的重点在于确保住宅开发不妨碍周边场地的未来发展,因此制定了适宜优先扩张的范围(如与城市滨水的联系),和不适宜扩张的范围(期望能在街道保持活力)。2015年,连接PATH与加德纳高速公路(Gardiner Expressway)南部新开发的桥梁开通,进一步确保中央商务区能够继续扩张。PATH现在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活力。
三、
可生长的城市设计
城市的本质属性是永恒的不完整,这带来诸多挑战,但如果主动寻求解决的路径,它将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建筑物有不同的建设周期,比如建立交通运输网络需要十到二十年,而建造公园或城市街道需要五到十年。因此,我们必须避免依赖传统的设计,为确保设计愿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关键是要有灵活的设计,才能应对人口、市场、经济周期、政策变化的影响。在规划城市时,无形中的影响因素还有以下方面:
➢ 分期建设
首先要解决什么,其次解决什么?以伦敦会展中心扩建总体规划方案(ExCel, London,以下简称ExCel)为例,在总体层面并非通过制定明确的分期建设规划,而是阐明扩建原则,确保未来发展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并具备足够的成长空间和可能。并确定需要保留和加强建设的基础设施来保证核心商业区能持续运作。诸如货运流线、进出口坡道和停车场地等, 使ExCel能更迅速组装和拆除展览设施,这也是会展中心商业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 生命周期的规划
重要的是要确保我们设计的新社区能够容纳不同年龄阶段的城市居民。因此,我们制定了一套计划:新型垂直社区儿童成长计划(Growing Up: Planning for Children in New Vertical Communities),以确保高密度社区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和青少年家庭的需求。
新型垂直社区儿童成长计划(Planning for Children in New Vertical Communities Neighbourhoods Units Buildings)
➢ 不断壮大的社区根源
经济强劲的城市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这往往导致临时社区在一段时间内缺乏成熟的特征与精神。应对这种不可避免的方法是耕种未来社区,它将会随着计划和建设而增长。多伦多滨海中心(Toronto’s Habour Front Center) 从最初的游艇俱乐部,多年后又转变为区域文化中心,每年吸引了1200万人次的游客,举办了4000场活动。其成功因素在于它最初的因为规模极小而易于实施,但随着时间推移而壮大,组织变成了一个文化创意枢纽,同时也带动整个社区与邻里的发展。
结语
在城市时代,构建有活力的社区、城市及区域的关键是从思考城市的巨幅图景来构筑城市命脉。类型学、建筑形态、混合使用、可持续性,这些因素在新的时期都有赋予了新的含义。从设计图纸上思考这些因素并进行精心规划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放到真实的空间里会是什么样子?这便是城市设计的艺术真谛,也是沉浸式城市设计方法要求的低视角下人本理念。
Michel Trocmé,城市设计师,Urban Strategies Inc.合伙人。
Urban Strategies Inc.是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开发策略咨询的综合顾问公司。总部设在加拿大多伦多,团队活跃于北美及欧洲地区,并长期参与亚太地区的城市建设,其中包括新加坡、中国大陆、香港等。
***
城市智慧 与中国俱进
微信公众号 | UC_urbanchina
豆瓣 | site.douban.com/urbanchina/
微博 | @城市中国
官网 | www.urbanchina.com.cn/
电话 | 021-65982080(8027)
邮箱 | 00urbanchina@vip.163.com
杂志 & UC图书
《城市中国》微店
电子版
(目前仅支持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