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趋势与热点 | 城市规划、发展路径
过去的2017年,在城市规划研究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其热点问题正如各位专家学者在2016年年底所展望的一样,集中在“存量规划”、“旧区升级”、“场所营造”、“土地和空间的权属”、“公众参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规划的实用性”、“人工智能城市规划”、“一带一路”及“城市网络”等方面,其中所取得的成果和所积累的经验离不开各位规划师和研究人员的辛苦和努力。
2018年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坐标点,城市规划及研究工作依然紧锣密鼓、如火如荼。在这个草长莺飞、春暖花开时节,UC编辑部向各位中青年学者广撒英雄帖,对规划领域新的热点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篇主题为:城市规划、发展路径。
▲ 居民参与的塘桥社区微更新规划方案 (图片提供/徐磊青)
正视社会维度,让利益相关者成为决策和设计的主角
李彦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为什么建造?为什么拆除?为什么保护?……在过去的2017年,带着这些伴随我们日常的问题,我们走进了上海这座城市近百年来的每一个城市住区空间类型,从城中村、里弄街区到工人新村、商品住房,以不断实验的态度展开从空间向社会维度连接的城市研究、建造实践、社区营造与建筑学教学,由此探寻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018,社会对于城镇化本体意义的反思将进一步推向深入,“建筑、城市为什么被营建/拆除/保护”将成为反思的核心议题之一。我们有更多机会透过钢筋水泥、砖头瓦块,看到那背后的社会、看清被长久遮罩的面孔。空间是社会的承载物,希望到2018年这一事实不再需要总被拿来不断提醒。
当城市与建筑学中的社会维度被足够正视,居民怎样生活、怎样互动、怎样经营维护自己的空间日常;管理者怎样转型、怎样服务、怎样激发借助合作的力量;设计者怎样策划、怎样发想、怎样设法建立人与人的连接……当利益相关者真正成为决策与设计的主角,城市才能在存量时代迎来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春天。
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人文关怀改善
于一凡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 教授
2018年不是大刀阔斧的一年,而将是富有温度的一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为城乡发展带来一系列富有人文关怀的改善。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下一阶段城市规划的工作重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享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着眼点将从解决‘有没有’到解决‘好不好’。首先,着手增量,弥补短板,提高服务水平。如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福利设施、体育锻炼设施等,加强社区层级的公共服务配套。其次,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与空间布局,提高配置绩效和服务质量。突破见“物”不见“人”的传统规划思维,衔接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着力提升公共服务的配置质量和服务效果。第三,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推进社会和谐、城乡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城市建成环境的改善与更新将更加尊重老年人、儿童、妇女、流动人口等群体的行为特征与需求特点,建设全龄友好、公平与共享的城市环境。老年友好城市、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正在形成共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已在制定过程中。开展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推进既有居住环境的适老化改造需要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师的工作方法与工作内容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拉近与服务对象的距离。随着社区规划师制度的逐步形成,社区发展和居住环境将得到持续改善。
▲ 四平社区空间创生地图 (图片来自四平街道)
以社区为行动单元的城市更新与治理
杨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助理教授
新的一年会关注以更新为手段的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作为城乡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既是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国家治理和地方自治的实践场所。存量规划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往往以社区为行动单元,从物质空间和社会网络两方面来提升建成环境的品质。与传统的规模扩张和大拆大建的方式不同,社区更新更加关注居民需求、邻里关系、街道活力、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的品质,特别是更新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和居民自组织能力的提升,因为在存量规划中,城市更新发生在建成环境中,土地与房屋都有明确的产权人,规划师必须要同利益相关者进行协商,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尊重原有空间肌理和社会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修补,组织居民实现社区共治。新时期的社区更新不仅是“物”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更是一场“公建、共治、共享”的社会运动。
人口规模的规划概念转变
侯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过去的一年里规划师们遭受了不少的挫折,也不断燃起新的希望。城市规划行业始终有着被边缘化的危机和警惕,又有着独特的专业活力与激情。外延不断努力扩展,内涵已经悄然发生转变。
人口规模无疑是2017年的规划关键词之一。如果说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在改革开放前是一种“落地规划”——确认国家工业项目所需的就业岗位和配套服务人口,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时期内则变成了一种“要地规划”——以人口增长的名义要求对等的建设用地扩张。2017年,对人口规模预测的关注焦点突然与土地脱钩,变成了对人口规模本身的控制概念,这对规划行业是一个观念的冲击。很多在规划的“第三个春天”成长起来的规划师,吃惊地发现原来人口规模预测突然不再是个数字游戏。人口规模的规划概念转变,在新的一年里或许会看得更清楚一些。人口规模到底是一个控制概念,还是一个提供城市空间和公共设施的服务概念?还是更大意义上的保障城市与区域间的平衡发展,为所有人提供公正、平等的城市发展权利的概念?我们拭目以待。
▲ 贵阳市智能交通数据(图片来自网络)
人工智能将成为大都市新一轮发展重要支撑手段
苏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
新的全球化与经济发展趋势下,大都市的发展与管理日趋复杂化,采取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已经难以完全实现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大都市经济体系的数字化,与市民生活的移动化、网络化将长期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在这种趋势和需求下,面对海量数据和管理事务的极大复化,作为城市数字化的最有效介入工具,人工智能将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城市的管理与经济发展之中。人工智能将不仅成为在智慧游戏中战胜人类的“敌人”,更成为辅助大都市发展和进步的“朋友”。在城市交通体系管理,自动驾驶,城市型智能制造,城市治安防范,城市数据挖掘与再利用,健康医疗等诸多方面,人工智能能够发挥多层次重要作用。而人工智能被别有用心群体的负面作用防范,也需要全方位进行部署。
“创新区建设”将逐步转变城市既有发展路径
邓智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曙光学者
城市中的顶级锚机构(如研究型高校、研究院所、三甲医院和旗舰企业)和创新企业集聚并伴有创业公司、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新经济空间作为创新区,通常经济密度高、交通便利、提供混合住房和丰富生活服务设施,创造的就业机会既包括新型行业岗位也包括传统行业的升级版岗位。其多元化的经济活动,使得相关区域的经济充满弹性,也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当前,上海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市区各级政府应重视对创新区的研究,形成推进创新区建设的愿景共识,尽早制订推出创新区建设相关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市级和区级创新区建设,推动上海市域创新空间载体的迭代升级,引领上海新一轮发展。一方面,推进中心城区创新街区建设。中心城区应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契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以创新街区建设为突破口,提升中心城区创新功能。对创新资源相对优越的区域实施“示范创新街区计划”,如升级拓展杨浦的创智天地和徐汇漕河泾等,可在全市范围形成街区创新发展的示范效应。对城市更新范围集中的区域,实施“创新街区培育计划”,如在黄浦、虹口和普陀规划一批小型创新街区等。另一方面,完善郊区科技园区的城市功能。贯彻生产、生态和生活融合理念,增强科技园区的生态生活功能。调整发展思路,打破郊区原先城镇功能与园区的隔离,改变传统园区开发模式。建议在郊区工业地块的存量调整中,与周边实行联动开发,建设产城融合、城市化的科技特色小镇。
▲ 天府新区中央公园效果图(图片来自网络)
加强城市设计管理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抓手
匡晓明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城市中国》总编、天府新区总规划师
过去几十年,在城市建设规模、住房水平、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城市建设管理侧重于追求“数量”,建设项目符合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要求就可以实施。这造成“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建筑“贪大媚洋求怪”,城市新区“千城一面”。 原有规划过程管理体制的不足,由此暴露出来。通过管好每个建设项目的造型、色彩、风貌、天际轮廓线等,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强城市设计管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抓手,而且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城市设计管理已经到了精细化阶段。
2018年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为代价进行规划,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组团式布局。公园城市的理念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公园城市既不是园林城市,也不是花园城市,而是此前田园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的升级版本。城市是在公园中,公园就在城市里,重点在于“公”字,政府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人们能感受到城市公共服务的存在。
/淘宝/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
搜索店铺【城市中国urbanchina】;
-
www.dwntme.com/h.Zb0tcJY 点击链接,再选择浏览器打开;
或复制这条信息¥jGYt0OtudRz¥后打开👉手淘👈
/ App Store /
欢迎原创分享,白名单转载需保留公众号二维码。
如果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或者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想要吐槽,欢迎留言或在后台回复,我们会定期反馈并集结成文字。也欢迎来稿分享你的思考: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信公众号 | UC_urbanchina
豆瓣 | site.douban.com/urbanchina/
微博 | @城市中国
官网 | www.urbanchina.com.cn/
电话 | 021-65982080(8027)
邮箱 | 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