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微更新中,关于设计者与社会研究者身份重审 | 上海大型商品房社区微更新夏令营下半场
今年夏天,《城市中国》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以金地格林世界大型商品房社区为实践基地,共同发起“上海大型商品房社区微更新”设计夏令营。
此次夏令营的实践基地金地格林世界,位于上海南翔,是2004年开始建造销售的商品房小区,已经有近15年的社区发展历史。此次基于上海大型商品房社区微更新的研究希望能通过对老旧大型社区的回访作出一系列社区研究和微更新实践设想。
本次夏令营为期9天,包含社区调研和方案设计两个维度的学习。并从社会学研究方法、城市管理、城市开发和建筑设计层面出发,邀请相关学者面向学生进行授课。
课题调研
突破自身学科背景与固有思维方式是一种怎样的操作?
导师和同学们在对基地调研过后,纷纷进入了更加深入和高强度的研究和探讨,在各小组不同的课题目标下,努力突破自身学科背景、思维模式、参与身份等方面的边界,在理论思考、亲身调研参与、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几个层面,对大型商品房社区更新的难点与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再认识和思考。下图分别为夏令营期间,各组学生+导师成员根据各自的议题进行调研,讨论,输出的过程。(摄影/朱迪)
▲ 6月30日夏令营开营仪式过后,每组同学在金地格林世界对基地进行第一次踩点调研
▲ 每组同学在金地格林世界对基地进行第一次踩点调研
▲ 李彦伯导师和组员
▲ 徐光导师和组员
▲ 谭峥导师(中)+冯路导师(右)及组员
▲ 范文兵导师(中)+王卓尔导师(右)及组员
▼
公开课
来自实践的全局观、问题导向思维与规划及建筑师的设计直觉
▲ 进入研究课题伊始,同学们在孙哲老师的公开课“社区观念与田野调查”指导下,学习了社会学社区调研的科学方法,从各自课题角度展开了对基地金地格林世界的调研。
▲ 建筑师俞挺以“倾听城市最微弱的声音”为题,与同学们分享了一系列在社区微更新上的实践经验,探讨了用设计介入旧有空间生活所产生的对于居住者和设计者的双重精神价值。
▲ 张佳晶导师从“城市缝合”的话题展开,探讨了在不同尺度下的社区更新所面对的问题,拆解了城市物质空间形态背后,各方利益冲撞与博弈如何形成了塑造城市的力量。以“缝合”为题,张老师一方面讨论了当空间争夺通往无解状况的时候,作为拥有学科知识的建筑师,是否可以提出高效的、使各方都争取利益的解决办法,一方面讨论了设计项目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平衡和调解的潜能。
▲ 程蓉为大家带来“上海15分钟生活圈空间治理对策”的讲座,课后大家抓紧机会请程老师对自己的设计提案给出批评和建议。(照片提供/孙哲)
▲ 冯路导师以“北蔡社区空间更新”项目打开话题,从建筑设计师、设计课题教师、和浦东缤纷社区的社区规划导师三种身份,讨论了社区微更新的不同维度,和与之对应的不同设计策略。同学们在设计的展开思路上受到了很多启发。
▼
终期汇报
关于社区与居住当代性的讨论,和关于设计学科的边界、设计师介入社区更新的自我定位的提问
最终评图日,四组导师+特约社会学导师孙哲、客席评图嘉宾陆晔(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研究所”所长)、王桦(金地集团华东区域地产公司副总经理)给几组同学的成果带来了更多维的思考角度,激起了一系列充满思辨性的热烈讨论。
(以下照片提供/金地)
▲ 四组同学分别从丰富社区交往、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等不同角度来探讨金地格林世界的社区微更新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陆晔教授讨论道,以设计者思维介入社区人际交往模式,通过线上社交平台催熟社区居民在线下空间中的交往与联系,其中所涉及的社区可沟通性问题有若干个层面,其中公共与私密的边界问题,须建立在对差异性空间诉求与个体公共权利的尊重之上。设计者应具备更客观、更成熟的对当代生活模式的思考。
▲ 王桦导师从线上社区管理平台的运营经验指出,社区平台如何创造特有的人群黏性,提供一般的线上社群平台不能给予的社交价值,实际上是非常有讨论空间的话题。目前大的纯网络平台发展已遇到发展瓶颈,开始寻找网线下实体空间,以第一时间地接触人群的需求并及时作出反应。这种时效性和直接反应力一方面也映射了社区商业和社区服务的潜在优势与价值。
▲ 孙哲导师点评道,几组同学在社区调研上已能一定程度突破学科思维去发现与总结问题,但在最终形成解决方案上还存在扁平化的问题,解决方案仍须基于更结构性的解决系统之上,这样才能同时保证整体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各学科成员专业知识的有效交叠。
▲ 范文兵导师评价道,设计师在未来更多会是一个综合性提案的出口,作为已经一定程度上学科化的专业人士,如何坚持自身的学科特点,同时在相互交叉中对复杂的世界运作中对问题形成分析和解决方案,需要设计师与社会学者不断走出自身的舒适区,接触新知识,探索更加有效的合作方法。过去在建筑学科内很多对于跨学科合作的呼吁都仅限于思辨层面,缺乏了对实践中现实问题的认知维度,可能在理论上讨论顺畅而在实际操作上难以进行,而本次四个小组的合作则完成了一种真实扎实的合作实践的尝试。
▲ 李彦伯老师分析道,本次工作坊的意义更多是利用这样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平台,打开我们认知社区问题时的职业边界,改变封闭在建筑学科知识范围内从而限制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惯性。社区更新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是空间本身更新的问题,而更多是时代的问题,例如当代人的交往与沟通模式已经改变,或是管理和资本的问题。当城市空间进入再开发的阶段的时候,在未来建筑师及规划师应是更广义的,须同自身职业的小圈子挥别,更开放地接纳更多技术,为我所用地解决问题。
各组研究成果
最后一公里——以超大型商品房社区为例
TEAM 1 范文兵+王卓尔+张峰
学生:马启明、王雨来、胡璇、吴晓安、米佳锐、李金晔、孙铂羚
微不足道——基建空间非微的更新
TEAM 3 张佳晶+王桦+徐光+张帆
学生:谭玉松、叶津岑、严梦露、林义博、李雪、谢翊
社区空间认知地图
TEAM 2 冯路+谭铮+于云龙
学生:范林波、杨一萌、厉静远、焦文君、曾佳欣
半熟社区邻里化
TEAM 4 李彦伯+宋玮+周详
学生:宫芮、朱逸飞、何钰、刘丹、严浩君、曹竞文、李智丰
关于本次夏令营更多研究成果及精彩讨论,将陆续发布各组成果整理篇章,敬请期待!
撰写 / 宋雅婷 编辑 / 谭健宁
/淘宝/
搜索店铺【城市中国urbanchina】;
-
www.dwntme.com/h.Zb0tcJY 点击链接,再选择浏览器打开;
/ App Store /
欢迎原创分享,转载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如果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或者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想要吐槽,欢迎留言或在后台回复,我们会定期反馈并集结成文字。也欢迎来稿分享你的思考: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信公众号 | UC_urbanchina
豆瓣 | site.douban.com/urbanchina/
微博 | @城市中国
官网 | www.urbanchina.com.cn/
电话 | 021-65982080(8027)
邮箱 | 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