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沙龙回顾 | 未来社区:关于空间、权利、组织的提问 ——迈向老龄友好的未来社区

UCRC 城市中国杂志 2022-05-13

从老龄使用者的角度来看,

未来社区有哪些可能性?

当社区直面突如其来的机遇和挑战,

如公共卫生危机、气候变化时,

当前社区的空间、组织、权利存在着哪些问题?

城市作为一个更加宏观的系统

如何实现足够的韧性?

2022年3月16日,由城市中国研究中心(UCRC)主办的未来社区线上沙龙第一期顺利举行。此次沙龙以“迈向老龄友好的未来社区”为主题,由《城市中国》张晶轩主持,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建筑系,博士候选人张威作为主讲人,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艺术史与文化政策学院博士后王正丰(延伸阅读:城市更年期——后工业时期的都柏林码头区)作为对谈嘉宾出席了此次沙龙。


依托《城市中国》的“海外观察员”体系(延伸阅读:《城市中国》第五期“海外观察员”开榜),本次沙龙的分享者从多个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不同国家乐龄社区的精彩案例与公共参与方式。

日常生活的回归

——新加坡老龄化背景下的未来社区

张威,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建筑系,博士候选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友好社区、新加坡公共住宅规划设计等。目前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老龄友好环境研究中心(Centre of Ageing Research in the Environment)研究员。《城市中国》第三期海外观察员。

日常生活的定义和对老龄人群的意义

张威博士首先解释了何为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满足不分年龄、性别、种族的人群的社交、娱乐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它包含公平性、包容性、可达性三个方面。


那么为什么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开展如此重要?以及为什么说未来社区是基于日常生活回归而言的?疫情之下许多人都会感受到活动范围的缩小,以及面对面社交的收缩。当我们认为这样的生活非常不正常时,反观一下老年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往往就是如此。


这其中的原因是作为老年人,在身体机能衰退和社会交往收缩的情况下,活动范围本身就会受到限制。研究显示,老年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活动范围局限在以家为中心一公里半径之内。这个在新加坡来说就是一个新镇的范围。其次是因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主要是基于生活范围而言,所以对于未来的老年人来说,社区日常生活的开展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


新加坡是土地紧缺的岛国(延伸阅读:航运之城新加坡②大船大城),大部分人都生活在高层高密度的社区里。无论从城市建设来说,还是从老龄友好的政策引导来说,新加坡都可以为中国的城市提供一些参考。

新加坡住宅现状:高层高密度

新加坡的老龄友好建设

本次分享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角度来探讨新加坡老龄友好社区的建设,包括对政策、建设现状和个人观察的介绍。主要通过以下六个点来展开分享:公共住宅邻里规划与养老设施规划、乐龄友好住宅建设、公共住宅更新、乐龄友好设计导则、其他乐龄友好设计(乐龄安全区、康疗花园)以及社区乐龄服务。


首先,在政策方面。新加坡为了应对老龄化出台了两个纲领化的文件。第一份文件是老龄委在2015年出台的《Action Plan for Successful Ageing 2015》,基于老年人自身、社区、城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个全年龄友好的环境,其中也探讨了就业、终身学习、志愿服务、日常照护等十大议题。第二份文件是由建工发展局出台的《Designing for Life》,这份文件强调的是为老年人设计的社区是为了享受日常生活,而不是仅仅为了生存。其中,针对老年人提出了服务设施更加邻近、保持社会交往等几大议题。

公共住宅的层级设置模式

其次,不得不提的是,新加坡公共住宅设计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层级设置非常明确。目前新加坡层级设置的模式是“新镇-邻里-组团”组成的三级新镇结构模型。

新加坡公共住宅设计分为新镇、邻里和组团三级结构,各自配备的空间层级服务设施和规模如图所示。

关于新镇中心,以淡滨尼新镇中心为例,近年来新加坡新建的新镇中心都是以集约化、高层为主。新镇中心大都占地较为完整,并且提供多样完备的服务:顶层配备运动设施,比如健身步道、社区农园等。往下一层是室内体育活动场以及图书馆,再下一层是诊疗所,最下面一层是公共空间和小贩中心等。

淡滨尼新镇中心

而传统的新镇中心是分散布局的,即所有设施是分散分布于交通枢纽附近的。比如小贩中心占据一层空间,围绕小贩中心是步行街道,街道外侧建筑的首层是商业,二三四层是居住的这种混合模式的空间。与新建的新镇中心不一样的是,传统的新镇中心晚上依旧很热闹。这是因为混合土地利用类型的传统新镇中心周围还有居民居住,即便商业设施关门之后新镇中心依旧有人流穿梭。而现在的新镇中心当商业营业时间一到,就会变成没有人经过的地块。


第二层级是邻里中心。传统的邻里中心虽然在设计上有些落伍,但却成为社区中老年人集聚的地方。由公共开放空间(供老年人们谈天的空间)、连接公共空间和小贩中心的连廊、祭祀场所和居住商业混合低层建筑围合而成了老年人们喜爱并经常造访的公共空间。

老年人们经常造访的公共空间

第三层级是组团。它是由几栋楼围合而成的空间。组团建设的意图是增进邻里交往,促进邻里社交纽带的产生。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建筑的特色之一是底层建筑的空间是架空的。架空层可以灵活的置入功能,比如置入杂货店、餐饮、诊所、幼儿园、老年人日间活动中心等。架空层还能促进通风,在新加坡这个热带城市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纳凉的场所。组团中心通常围合着儿童游乐场或者健身设施,这更加吸引人群的聚集和停留。另外,新加坡的架空层除了是承担居民日常交流的场所,组团内居民的红白喜事也将会在社区的架空层举办。

几栋楼围合而成的组团

老龄友好的建设、设计及出行

新加坡推出了许多老龄友好的住宅建设的举措,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有各种各样的住房需求,比如贫困的老年人需要租赁房屋,政府会提供小户型房屋租赁;为促进代际交流而推出的三代同堂住宅和多代同堂购屋优先计划;已婚子女购屋优先计划;还有社区关爱组屋等。并且还会为这些公益性房屋配备老龄友好的设计和活动中心。


乐龄友好设计方面,不得不提到新加坡的公共住宅更新,这也是中国目前受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在公共住宅更新期间,新加坡政府给予高额补贴去增加户内户外的老龄友好设计,比如防滑砖、无障碍通道以及加装电梯等。除此之外,新加坡也出台了指导乐龄友好设计的通用设计指南。


在方便老年人出行方面,新家坡腿脚不灵便的老年人拥有一张卡,在红绿灯处刷此卡可以让绿灯延长十五秒左右的时间以便老人安全通过。另外,疫情期间,如何管控场所内人员流动是很大的问题。政府为照顾没有或者不善于操作智能机的老年人发明了合力追踪器。通过合力追踪器这个射频装置来记录进入场所的人群。芯片附近15米范围的人都会被记录下来以便进行密接的追踪。这个合力追踪器一开始是为了老年人设计的,后来普及率高达90%,极大地便利了疫情期间的管控工作。

老人在红绿灯处使用卡可以延长绿灯时间+利用合力追踪器来记录进出场所的人群

关于社区乐龄服务,社区内配有多种社区养老服务,比如日间康护中心、社区康养活动等。公众参与方面,新加坡提倡参与式规划。让社区的居民,尤其是老人们参与进来,共同创造。通过前期的扩大参与,后期居民在使用和维护时也会非常积极主动。


总而言之,城市规划或者设计人员更多思考的是硬件的设施。其实通过新加坡应对老龄化的举措不难看出城市化、养老政策和老龄化始终是呈三角互动模式,三者需要联动以共同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实现和发展。

三角互动模式

爱尔兰的老龄友好社区的营造

王正丰,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艺术史与文化政策学院博士后,《城市中国》第四期海外观察员。

爱尔兰老龄社区营造指南

相对于欧洲其他的国家,爱尔兰并不是一个年老的国家。即便如此,爱尔兰政府也有针对老龄社区的一套管理流程。2016年左右爱尔兰推出了老年社区营造指南,有以下五步举措。第一步是改造空间环境,比如废弃空间再利用。第二步是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培训,可以让参与空间改造的老年人通过培训获得上岗资格,从而更好地为社区服务。第三步是从社区的教会那里获得土地,然后把它改造成公共空间,比如公园。第四步是打造代际之间的工作坊,目的是促进代际间的交流,比如和当地的小学联合举办一些活动。第五步是在规划阶段就介入,使得老龄友好的理念贯穿规划全程,并且添加各年龄段通用的设计。

老龄友好社区营造指南

爱尔兰社会各界对建设老龄社区的看法和做法

在爱尔兰,在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强调的是老年人如何更好地参与社区的建造,为社区建造出一分力。具体来说,爱尔兰老人认为自己是社区的一部分,是积极的参与者,并不会消极地等待别人的帮扶和照顾。当然,这也是建立在老龄人群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会抱怨政府将其归类为脆弱的人群(Vulnerable Group):老年人认为自己还有很强的活力和能动性,他们并不需要等着社区或政府来照顾自己。另外,老年人群也非常不认同“老年人应该待在家里”这种打断他们社交和正常生活的提议。政府方面,爱尔兰政府会为老年人提供继续在大学读书的机会,去进修Master或Phd的老年人并不是追求事业上的进步,而是享受学习的过程。社会方面,爱尔兰超市会给老年人提供便利,比如九点之前会让老年人优先去购买商品,之后再正常营业。

社区规划研讨现场

爱尔兰经验告诉我们的是:探讨养老话题的前提应该是如何更好地去理解老年生活。也就是说,清楚地认识到老年人的诉求和他们对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义,然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统筹:崔国

策划:崔国、张晶轩、杨松飞、宋代伦、江鲁津(实习生)

文字整理+编辑:江鲁津(实习生)

图片来源:张威、王正丰

设计/新媒体:唐菲

研究:城市中国研究中心(UCRC)、城市八部、城市中国海外观察员计划(UCIO)、武汉地空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都柏林大学、东南大学、AECOM(HK)、千禾社区基金会

特别感谢:李康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


或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