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布鲁克林农场的实景照片(Brooklyn Grange Rooftop Farm #2 at Brooklyn Navy Yard, Building NO. 3)。图片来源:greenroofs.com 像企业家一样经营可持续获利的都市农场 这本书的副标题里边,讲到了“如何创造获利模式”,原文使用“sustainable(可持续)”来形容获利的运营状态,这个词汇能够表达出全书的主旨。对于如何实现sustainable(“可持续的获利模式”),全书给出了极其细致的相关意见,比如详细的财务标准,准确的土壤数量,田垄的高度等等这些数据。我们暂且不说参考这些数字,在另外一座城市里、在不同纬度的城市里开展都市农场实践,是否还能够有效?单单说数据部分的阅读感受,可能不太能够引起大部分读者的兴趣或者共鸣。实际上,阅读完这本书,发现作者想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运营都市农场只需要少量的创意,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赚钱,想方设法活下去。所以,“可持续的获利模式”其实更像是“活下去”。 那么,如何能活下去?在整本书的封底有一句话——“像企业家一样经营农场”,我猜测这句话是本书想要传达给都市农场爱好者的最精华的观点。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在北美其他一些城市里,又或者是作者本人碰到过不少人,都跟她提出过做都市农场的相关创意和非常有激情的设想。但是很多人在经营过程中失败了,或者还没有开始经营的时候就面临了巨大的挫败,为什么会这样?
△香港荃湾City Farm屋顶农场,图片来源于《RETHINKING THE POTENTIAL OF URBAN ROOFTOP FARMING | Valuing social benefits in Hong Kong》。摄影:王婷,香港大学博士候选人,《城市中国》第四期海外观察员。(延伸阅读:城市农夫:在高密度城市如何实现种地自由) 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都市农场当做一门“商业事业”(Business)来经营,而是当做了一种情怀、一种社会责任等。以后者这样的心态和认知投入到都市农场事业,会让这份事业很容易无法健康的成长起来;或者说一开始能够建立起来,但是也因为没有持续的盈利收益,而导致不能持续很久。这本书恰恰希望改变都市农场爱好者,对这份事业浪漫美好的理解,抛弃与文化、意向、责任相关的出发点和激情的想象,而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商业经营上。作者并不觉得自己在做的都市农场建设,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式的社会实验,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商业经营行为。 但是,当这本书建立了这样一个意向和概念的时候,我们发现它其实可能是不太合格的。因为这本书虽然鼓励都市农场爱好者一定要像经营一家企业一样来经营农场,却在一个最关键的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书中说到,创始人们认为当初布鲁克林农场建立的时间,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但是,为什么在欠佳的时机下他们依然坚持做了布鲁克林农场?是因为他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获知,纽约政府为设置屋顶农场的绿化,提供单次房屋税收优惠。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政府的资金和补贴的到位,覆盖了他们大部分的建造费用,所以他们才在“不那么合适的一个时机”开始了这项事业。然而,故事就到此结束了。作者在撰写本书的时候,没有去查阅过或尝试给予一些此方面的建议。比如,读者应该如何去搜集美国当地(或者其他国家)的城市政府,是否对这个方面有相关补贴政策?补贴的申请标准是什么?以及为什么都市农场会被政府关注?这些问题是被作者省略掉的。作者只是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方式忠告读者——一定要想办法使初始建造费用cover掉,至于资金究竟从何而来,作者却没有交代更多信息。 经营都市农场的“精神药方” 全书侧重经营细节的描述,作者不但提供了融资和财务上的一些忠告,甚至还提供了多种思维上和心理上的辅导。比如,在第五章“持续不辍的工作”中提到,当遇到意外的恶劣天气导致作物受损失的情况,作者奉劝读者不要被这种情况困扰。她希望那些对都市农业保有浪漫主义想法的人们,趁早放弃做农民的美好想象,不要从事这一行当。甚至在意识到农场面临着因降雨而养分流失等等这样一些不完美状态的时候,作者还开出了自己的“精神药方”,她说:“完美是把事情做好的大敌,而完成比完美更加重要”。 时间背景下的都市农场创建机遇
△一处《大空头》中,意识到次贷危机的基金经理去实地调研美国房地产是否真的存在泡沫,惊骇的发现某房东直接用了自己狗的名字提交了房屋贷款申请,不但获得通过,且从未被发现。充分显示了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的混乱局面。演员背后还显示了完全处于停工状态的房屋工地。 首先,是布鲁克林农场创立于2009年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知道,美国以及世界,在2008年的时候经历了非常严重的金融危机,资本方为什么会在这一个时间点关注屋顶农场这项城市业务,以及,布鲁克林农场的几位创始人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去做这件事情?这些问题的背后有两层深意: 第一层深意是资本方的态度。众所周知,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原本投入到房地产行业里的资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泡沫,投资人、整个社会都对传统经济、金融模式中潜在的风险避之不及,整个社会的情绪是非常消极、崩塌的。这一点在众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呈现,如《大空头(The Big Short)》、《入侵华尔街(Assault on Wall Street)》,前者展现了08年金融危机来临之前就意识到这一危机的金融分析师的故事;而后者,恰恰展现了金融危机导致了普通人破产、生活崩塌之后,绝望到武力报复华尔街的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