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纽约当农夫》——盈利比情怀更加秉要的社区更新事业

UCRC 城市中国杂志
2024-09-07
△《我在纽约当农夫》,作者:安娜斯塔西亚·普拉基斯;译者:甘锡安、温泽元;出版社:时报文化出版社。全球最大的屋顶农场如何创造获利模式,改变在地饮食。(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都市屋顶农场”

绿色空间是我们在研究城市中关注的话题之一,特别是有关于都市屋顶农场的内容。当下全球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环境危机,但是更加显著的危机,是在高密度的城市居住空间中绿色空间、公共空间的缺失,导致大家实际上缺少了一些能够放松身心,参与到自然空间的行为和方式。

当然今年以及去年逐渐流行的露营活动,应该说受到不少年轻朋友的喜爱,但是这种亲近自然的方式具有消费性、游览性、周期性,并不能天天都去尝试这样的活动。相比较而言,做农夫或者经营都市农场,具有非常强烈的生产性,可以种植产出一些果实;与此同时,也更具有日常性,可以每天参与不同的农业活动和生产环节,而不会觉得枯燥,也不会被视为一种过度消费。因此这本书使我产生了阅读兴趣,想看一看全球最大的都市屋顶农场(布鲁克林农场,Brooklyn Grange),是如何来理解和思考,为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增添可持续性亲近自然的方式。

这本书的前言“天空是唯一的出路”和后记“打造更健全的商业生态系统”,正文一共分成九章:前三章分别关于最开始如何追逐梦想,然后如何寻找屋顶农场,以及最后如何让屋顶农场能够产出。第四章和第五章都在描述努力的建造过程,比如说第四章“拼就对了!”和第五章“持续不辍的工作”。第五章之后开始开出了一些“精神药方”,或者说开始阐述对于都市农场的理解,比如说第六章“我们都是农家人”和第七章“顺其自然”。这里的顺其自然其实不仅是说,如果不能控制自然的一些要素,不能控制天灾人祸的话,我们就任其发生,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躺平”;更重要的是传递何时该前进,何时该放弃的一种态度。第八章“亲手打造的业务网络”,介绍避免资金不灵,筹集资金网络间关系的各种方法。第九章“众志成城”,介绍各个合作伙伴之间如何能够构建起一种互助的关系。

△高密度的城市居住空间正面临着开放空间不足的危机。

图片来源:网络




阅读想象与书中描述的落差

在开始阅读前言部分的时候,书中提出“未来就是在天空之上”,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有认同感,我们都认为都市里边的高空农场或者屋顶农场,可能在未来是城市增添与自然互动性空间的唯一出路。然而在深入阅读之后就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可能跟之前的预期还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首先这个书的中文标题中“我在纽约当农夫”非常具有蛊惑性,一看到这个标题,我们就会想象书中的内容是不是会讲述在都市农园里面如何去设计种植作物,如何去精进改良场地,讨论都市农园的运营机制,以及项目建成效果相关的后评价、优劣势分析等内容。但是实际上这本书的副标题——“全球最大的屋顶农场如何创造获利模式,改变在地饮食”,可能才是撰写这本书的真正用意。书中使用“a sustainable business”来描述“获利模式”。Sustainable这个词能够点出这本书真正的内涵,就是强调可持续性,让整个屋顶农场像一门生意一样能够存续下去,而不会很快的夭折。

△《将心注入》是一种经典的成功企业家传记文学。在一段时间里,它为人们将星巴克的成功奉为传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除了标题外,由于这本书是由布鲁克林屋顶农场的一位创始人亲自执笔,使我对这本书有一个阅读前设。这种前设源于阅读一些创业企业或者明星企业的传记带给我的感受,比如曾经读过的《将心注入》。这本书介绍了星巴克总裁自述的成功经验,但实际上这本书不是星巴克的CEO自己写的,而是聘请了一位专业的传记作家来撰写的。一位成熟的传记作家会非常流畅的描述整个故事,运用丰富的语言讲述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创业者当时的难处和他斩钉截铁做出决策的伟大;甚至还会觉得如果自己在同样的场景下,可能不一定做出更好的决定。基于这样的阅读体验,在读者心目中烘托出CEO非常具有独创性和决断能力的伟大形象,这是目前企业自传类书籍比较流行的一种写法。

但是《我在纽约当农夫》这本书其实不是这样一种创作模式,阅读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这本书确实是布鲁克林农场的一位联合创始人自己撰写的,而这位联合创始人在布鲁克林农场当中负责的就是关于媒体传播和新闻这个板块,她的撰写方式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视角。在我看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阅读网络的博客文章,是一个博主的文章大集合。这样的写作方式更加具有亲身经历感,能够把她的真情实感和当时的一些记忆写出来,能够表达得非常恳切。

然而,语言组织上不免有些絮絮叨叨,大多数都是抒发个人在工作过程中的内心愤懑忧虑。更加强调对于一些细小情节的描述,缺少较为宏观的叙事,缺少了对于读者阅读感受的考量。比如,全书缺少布鲁克林农场从建立到步入正轨这样一个时间脉络的完整系统介绍,章节内容是按照作者的心理感受来组织的。

当然为什么作者最终选择自己撰写,我觉得可能有一个比较直白的原因——因为穷,当然这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穷。因为在整本书的字里行间,作者不断的表达着他们这种创业企业,特别是这种非科技类、非互联网类的企业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事业”。由此强调,他们是如何的资金困难,以及不能浪费任何一笔钱。书中举到一些例子,比如,创业开始的时候他们缺少资金,于是通过做party、通过众筹,获得了几百美金、几千美金。即便很少,也让他们欣喜不已。还描述了他们在获得了新收入的时候,如何非常节俭从而实现资金平衡。

另外,这本书中还有一个内容是缺失的——缺少对于其他城市的都市农场爱好者给予有用的启发。前面说到,这本书是以个人感受、个人心理体验来组织的,所以这本书唯一“合格”的阅读者,在我看来,是布鲁克林农场的粉丝。因为这些粉丝已经比较了解他们之前做过的事业,在熟悉他们过往成绩的情况下,再阅读这本书,就会更加感同身受或者更受鼓舞。那么,这本书也就变成了布鲁克林农场的粉丝来窥探这些创业者,窥探这些创业偶像生活的一种读本。

△一处布鲁克林农场的实景照片(Brooklyn Grange Rooftop Farm #2 at Brooklyn Navy Yard, Building NO. 3)。
图片来源:greenroofs.com



像企业家一样经营可持续获利的都市农场

这本书的副标题里边,讲到了“如何创造获利模式”,原文使用“sustainable(可持续)”来形容获利的运营状态,这个词汇能够表达出全书的主旨。对于如何实现sustainable(“可持续的获利模式”),全书给出了极其细致的相关意见,比如详细的财务标准,准确的土壤数量,田垄的高度等等这些数据。我们暂且不说参考这些数字,在另外一座城市里、在不同纬度的城市里开展都市农场实践,是否还能够有效?单单说数据部分的阅读感受,可能不太能够引起大部分读者的兴趣或者共鸣。实际上,阅读完这本书,发现作者想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运营都市农场只需要少量的创意,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赚钱,想方设法活下去。所以,“可持续的获利模式”其实更像是“活下去”。

那么,如何能活下去?在整本书的封底有一句话——“像企业家一样经营农场”,我猜测这句话是本书想要传达给都市农场爱好者的最精华的观点。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在北美其他一些城市里,又或者是作者本人碰到过不少人,都跟她提出过做都市农场的相关创意和非常有激情的设想。但是很多人在经营过程中失败了,或者还没有开始经营的时候就面临了巨大的挫败,为什么会这样?

△香港荃湾City Farm屋顶农场,图片来源于《RETHINKING THE POTENTIAL OF URBAN ROOFTOP FARMING | Valuing social benefits in Hong Kong》。
摄影:王婷,香港大学博士候选人,《城市中国》第四期海外观察员。(延伸阅读:城市农夫:在高密度城市如何实现种地自由

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都市农场当做一门“商业事业”(Business)来经营,而是当做了一种情怀、一种社会责任等。以后者这样的心态和认知投入到都市农场事业,会让这份事业很容易无法健康的成长起来;或者说一开始能够建立起来,但是也因为没有持续的盈利收益,而导致不能持续很久。这本书恰恰希望改变都市农场爱好者,对这份事业浪漫美好的理解,抛弃与文化、意向、责任相关的出发点和激情的想象,而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商业经营上。作者并不觉得自己在做的都市农场建设,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式的社会实验,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商业经营行为。

但是,当这本书建立了这样一个意向和概念的时候,我们发现它其实可能是不太合格的。因为这本书虽然鼓励都市农场爱好者一定要像经营一家企业一样来经营农场,却在一个最关键的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书中说到,创始人们认为当初布鲁克林农场建立的时间,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但是,为什么在欠佳的时机下他们依然坚持做了布鲁克林农场?是因为他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获知,纽约政府为设置屋顶农场的绿化,提供单次房屋税收优惠。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政府的资金和补贴的到位,覆盖了他们大部分的建造费用,所以他们才在“不那么合适的一个时机”开始了这项事业。然而,故事就到此结束了。作者在撰写本书的时候,没有去查阅过或尝试给予一些此方面的建议。比如,读者应该如何去搜集美国当地(或者其他国家)的城市政府,是否对这个方面有相关补贴政策?补贴的申请标准是什么?以及为什么都市农场会被政府关注?这些问题是被作者省略掉的。作者只是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方式忠告读者——一定要想办法使初始建造费用cover掉,至于资金究竟从何而来,作者却没有交代更多信息。



经营都市农场的“精神药方”

全书侧重经营细节的描述,作者不但提供了融资和财务上的一些忠告,甚至还提供了多种思维上和心理上的辅导。比如,在第五章“持续不辍的工作”中提到,当遇到意外的恶劣天气导致作物受损失的情况,作者奉劝读者不要被这种情况困扰。她希望那些对都市农业保有浪漫主义想法的人们,趁早放弃做农民的美好想象,不要从事这一行当。甚至在意识到农场面临着因降雨而养分流失等等这样一些不完美状态的时候,作者还开出了自己的“精神药方”,她说:“完美是把事情做好的大敌,而完成比完美更加重要”。



时间背景下的都市农场创建机遇


△一处《大空头》中,意识到次贷危机的基金经理去实地调研美国房地产是否真的存在泡沫,惊骇的发现某房东直接用了自己狗的名字提交了房屋贷款申请,不但获得通过,且从未被发现。充分显示了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的混乱局面。演员背后还显示了完全处于停工状态的房屋工地。

首先,是布鲁克林农场创立于2009年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知道,美国以及世界,在2008年的时候经历了非常严重的金融危机,资本方为什么会在这一个时间点关注屋顶农场这项城市业务,以及,布鲁克林农场的几位创始人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去做这件事情?这些问题的背后有两层深意:

第一层深意是资本方的态度。众所周知,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原本投入到房地产行业里的资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泡沫,投资人、整个社会都对传统经济、金融模式中潜在的风险避之不及,整个社会的情绪是非常消极、崩塌的。这一点在众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呈现,如《大空头(The Big Short)》、《入侵华尔街(Assault on Wall Street)》,前者展现了08年金融危机来临之前就意识到这一危机的金融分析师的故事;而后者,恰恰展现了金融危机导致了普通人破产、生活崩塌之后,绝望到武力报复华尔街的臆想。

△《入侵华尔街》,最终以男主在华尔街对坑害自己导致自己破产且失去挚爱的基金经理,以及其他金融人士展开无差别的杀戮为结尾。看了让人大呼过瘾,惩治了那些令众多美国家庭家破人亡的基金经理。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愤怒之后的臆想。


然而,资本仍然是逐利的,它还是需要一些新的业务、新的创业方向去投入。此外,既有的纽约物业也仍然需要出租。书中作者提到,当时布鲁克林农场的承租能力非常低,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能够最开始就在纽约拿到一两家物业。背后的原因就是,有一些资本方、物业业主,实际上也愿意跟他们去洽谈,讨论都市农场的创立、融资和租赁。针对这一情况,作者也进行了一定的阐释,事实上他们跟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物业业主都进行过一些会议。当然,最终他们意识到,并不是每一位业主或者房东都是希望认认真真跟他们进行业务经营和创业投资,只有少部分才有意愿,不少投资人只是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在尝试而已。这种尝试,正是2008~2009年这样一个时间点上,产生的投资思维变化。

第二层深意就是创业者的态度。书中提到,布鲁克林农场的三位创业者中,其中的两位在都市农场建设之初是完全没有酬劳的,只有一位创业者可以从农场的账务上获得酬劳,酬劳从融资中产生。因为那个人需要全程、全天候、全职来从事这项事业,而本书的作者和另外一位创始人实际上是兼职在做这件事情。甚至是一天在做完了很长时间的工作之后,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来处理布鲁克林农场的相关事务。为什么大家能够在没有什么酬劳的情况下还坚持这样的理想?其实,在我看来,也正是因为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大家对于收入的预期也大不如前。

我们应该在时间背景下讨论都市农场的产生与发展,以此理解这项事业的成立条件。脱离时间考量的经验借鉴,如同无源之水。我们不妨进行一个大胆的思维实验,假设在2022年,我们同样在纽约或者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其他城市来讨论开创这项事业,恐怕就一定不能拥有布鲁克林农场一般的“好运气”,因为目前资本的预期、业主的预期、创业者的预期等等,都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有很大的不同。



都市农场与其他创新创业企业的差异

在这本书里,我认为若能够补充介绍,布鲁克林农场跟其他一些创新创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是非常好的一种视野。布鲁克林农场创立的2009年,同期在美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创新公司的创立,比如,Airbnb创立于2008年,Uber创立于2009年,WeWork的前身Greendesk,也是2008年创立的……上述公司的成立时间与布鲁克林农场的创立时间一致,我想这并不是一种巧合,也就是说,都市农场是在一个很大的社会创业潮流背景里实现的。

△《Wecrashed》中,wework联合创始人Adam Neumann在偶然想到他们是在创造一个community时,如获至宝,将此作为各种场合游说演说的核心出发点,并俘获了一大批投资者和工作追随者。

《WeCrashed(初创玩家)》这部美剧,讲述了WeWork创始人的故事。其中,非常形象的展示了2008~2009年他们创业初期,如何去融资,如何跟投资者之间洽谈的一些场景。这也恰好与前面我们提到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资本在寻找新投资方向的大背景一致。而像Airbnb、Uber和WeWork这样的一些创新创业企业,他们也在向投资者不断的推销有关于社区、互联网创新、都市创新、共享经济等概念。我们不妨再次做一个思维试验,将自己代入到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拥有资金,其投资过程也是在整个市场上寻找那些具有创新性的业务,那些能够在未来给他们创造更多价值的业务。一旦他们发现某些以“社区、共享”为概念的创新企业竟然做得风生水起,盈利前景看好,那么在碰到另一个以“社区、共享”为概念的新业务时,他们大概率也会乐意投资。

如此,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扎根在社区,然后进行一些共享空间实验的布鲁克林农场,能够在当时相对容易地拿到投资。或许,正是因为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才会讲到关于社区的概念,即封面标题中提到的——“如何改变在地饮食”。实际上这也正是我好奇的内容,想了解农场跟社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如何互动的,但是很遗憾,当我真正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书中并没有真正涉及这样的内容。



社区与都市农场

说到农场与社区的关系,就不得不提另外一本书——《裸城(Naked City)》。此书是莎伦· 佐金(Sharon Zukin)的著作,书中作者用了一整章的内容来描写都市农园,标题叫做“招牌与农园”,副标题是“争夺根源的斗争”。

△城市中从来不缺少社区农园、屋顶农园,缺少的是变成一种合理、合规、可持续的事业,同时与社区居民的关系通畅、紧密,准入退出机制有效、和睦。图为杭州桐庐某小区住宅楼之间的屋顶农园。

摄影:崔国


这一章节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比,作者把都市农园跟广告招牌这样一个构筑物放在一起讨论,而“争夺根源的斗争”,指的是在社区当中什么样的要素才是被人们称之为社区的“根”或者社区的一些“记忆符号”。当然“根源的斗争”并不是单纯意义上谁更加能够代表一个社区,而是谁能够激发社区的活力或者重塑衰败的城区。Zukin认为,广告招牌非常的光鲜亮丽,也具备一些社区更新的价值。当这些招牌呈现出来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这个社区可能开展了一些更新的行为或者社区活力已经有所提升。当然,书中指的招牌也不只是广告招牌,还代表了一些外在的、视觉性的表现元素,而“社区农园”所代表的,更多是扎根在社区当中的人群组织关系。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背景是:Zukin 出版《裸城》这本书的时间,刚好也是在2009年底。尽管Zukin所讨论的都市农园,是指在纽约利用地面的闲置剩余土地来建设的农场,但她的文章告诉我们,纽约其实并非只是水泥森林,而是有着几十年的都市农业传统。纽约的都市农场,也经历了开辟、取缔的交替斗争。《裸城》在真正意义上讨论了都市农园得以存续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书中分享的农园与社区的关系——“是邻里移民的避风港,也是食物正义的伸张地,还是暂时脱离市场资本和政治的一片精神净土”。《我在纽约当农夫》这本书中,恰恰欠缺了对于都市农场与社区关系的描述。

△《裸城(Naked City)》这本书更好的探讨了都市农场在社区中的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




阅读启示

如果各位读者想要在自己的城市里边经营一块屋顶农场,那么我们建议大家可以在更多的了解布鲁克林农场的基础上,再来阅读这本书,进而易于跟作者之间产生一种信息和情感共鸣。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收获农场建设的细节数据,还能学到一些调整心理的方法。书中包含了对实际建造及运营问题的详细探讨,比如,如何保证都市屋顶农场的建设安全性,如何确定其产权,以及其他一些工程上的问题等等。

如果各位读者想要进行有关于都市农场的城市研究和城市观察,无论是关于文化层面的定性研究,如关于都市文化、都市生活、社区;还是关于景观设计学,如具体的量化研究、影响测度研究,那么我们建议大家可以阅读一下Zukin的《裸城》,建议选购王志弘译本。

此外,在《城市中国》的往期文章中,我们也与海外观察员王婷博士讨论过屋顶农场的内容(延展阅读:未来社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海外观察员赵璟韫(Zoe)也曾经以香港屋顶农场为主题撰写文章(延展阅读:农业都市实践 ),可作为阅读参考材料。



研究团队 /《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策划 / 崔国
书评人 / 崔国
整理+编辑 / 李宇昆(实习生)
音频剪辑+新媒体编辑 / 唐菲
设计 / 林记 why not studio
版权归本公众号所有,转载请联系。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


或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中国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