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多中心组团之上,重庆需要新的引爆点|重庆
重庆独特的山水地貌,使得城市和商圈朝着“多组团、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发展,这有利于城市和商圈业态的多样性。而在迈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除了多样性外,还需要一个集中对外展示的场景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两江四岸核心区无疑是重庆最亮眼的区域,是重庆邀请世界的一张名片。但消费营城的本质不仅仅在于消费,而在于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在这方面,重庆还需在产业能级、区域协作、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推进,完成一座历史积淀深厚的老工业城市的华丽涅槃。
丁亦舟
本名李勇,研究员、教授。重庆市人民政府前参事、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曾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UC=《城市中国》
丁=丁亦舟
“工业之家”向消费中心城市的提档升级
UC:2022年前三季度,重庆的经济仍保持相对较快增速,数据显示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仍然最大。眼下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产业也势必继续转型。您认为目前重庆的产业结构还有哪些短板?短期和长期需要做哪些工作?
丁:2022年前三季度,重庆市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台阶,达到20835.06亿元,同比增长3.1%。前三季度重庆市第二产业增加值8375.27亿元,同比增长3.8%。汽摩、电子、装备、材料和消费品五大支柱产业,前面四项有所提升,消费品项是下降的。其中,汽摩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所以无论是从增速还是发展质量,第二产业依然是重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重庆第二产业的特点是门类非常齐全,拥有我国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门类、制造业总规模约2万亿元,已经形成了电子、汽车、装备、化医、材料、消费品、能源等支柱产业体系和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算是西南地区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从历史上看,重庆的工业基础在抗战时期就已经形成。重庆作为战时首都,集中了当时国内大部分工业,成为战时中国“工业之家”。1960年代“三线建设”,因为备战需要,国家把沿海工业转移到内地,成渝地区作为主战场,形成了工业集聚的第二次高峰。积累到今天,重庆已经有超过200万的产业工人。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之所以能在重庆快速兴起,和这样深厚的工业基础是密不可分的。
重庆工业博物馆。图片来源/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
但是重庆尚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短板也显而易见,大致可以分为四点。第一,产业能级不高。包括成渝地区一起在内,规模工业总量仅相当于京津冀的72.7%、长三角的25.4%,在全国产业发展格局中缺乏综合竞争优势。第二,市场主体不强。重庆过千亿的企业仅重庆长安、西南铝业。500亿元以上企业川渝仅8家、不足京津冀的1/4、长三角的1/10,且在品牌产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第三,产业链所处位置偏低。以汽车产业为例,重庆汽车产量占全国13%左右,但产值仅占全国8%,附加值较低。单车均价(约11万元)、利润(约0.8万元)均低于全国平均。第四,成渝两地产业协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两地主导产业关联度虽然较高,但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尚未实现深度融合。四川的资源优势、原料优势和创新优势尚未与重庆的制造优势形成叠加和放大效应。和全国的融合也不够。
以上是第二产业。关于第三产业,2022年前三季度重庆市实现社消总额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长较慢;外贸表现较为强劲,实现进出口总值6259.5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出口4074.5亿元,增长11.5%;进口2185亿元,增长3.3%。眼下,国际交流往来逐步开放,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吸引境外消费回流、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和形成强大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举措。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重庆优势资源,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利于推动重庆加快国际对标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国际化城市功能和经济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辐射带动周边省市发展的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具体而言,2019年底至今,重庆市政府陆续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等纲要性文件,其消费促进战略内涵可以概括为“15510”:
一大目标: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五大品牌:打响“时尚重庆、不夜重庆、山水重庆、味道重庆、康养重庆”品牌。
五大定位:打造“国际购物名城”、“国际旅游名城”、“国际会展名城”、“国际美食名城”、“国际文化名城”五大国际名城。
十大工程:重点实施“国际消费集聚区打造、国际消费品牌集聚、“渝货精品”培育、特色服务消费提升、国际消费融合创新、国际会展扩容提质、国际消费服务质量提升、国际消费环境优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国际消费营销推广”十大工程。
解放碑-朝天门CBD、江北嘴CBD、弹子石CBD位置关系图。或简称“一门一嘴一石”。
“多组团、多中心”的都市圈体系
UC:重庆现在的城市商圈结构是如何筹划的?重庆从中心城区向周边拓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组团式的发展特点。这种组团式发展如何更好地推动重庆都市圈的发展?
丁:重庆因为特殊地理条件,城市形成山水环绕的组团式发展结构,和平原的圈层结构有很大差异。从商圈来看,重庆多年着力建设购物之都,依托山水城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多组团、多中心”现代商圈体系。这个商圈体系的建设理念,可以概括为“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推动形成了以中央商务区为龙头,主城区核心商圈和远郊区(县)城市核心商圈为骨干的“1+19+30”的城市商圈发展格局。其中,中央商务区的空间格局很有特色,围绕两江交汇区域形成三块,即渝中区解放碑-朝天门CBD、江北区江北嘴CBD、南岸区弹子石CBD。这三块位于三个市辖区,形成金三角隔江遥相呼应,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一体。
在商圈体系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产业空间布局在都市圈组团式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重庆作为工业城市,在上一个阶段也走了“退城进园”的道路,生产空间纷纷进入远郊工业园区,这一过程中忽视了城市功能的综合发展。从十几年前开始,重庆的产业空间开始转型,城区发展楼宇工业,市郊工业园区升级为产业新城,城市为工业提供配套,工业作为城市的发展动力,互为依托。主城区的楼宇工业,用产值来考核,集中度比较高;产业新城走城市化道路,甚至把原有乡镇融合在一起,作出新的城市景观。
以重庆江津工业区为例,以前叫双福工业园,现在叫双福新区,面积从20平方公里扩展到70平方公里。园区向城市升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核心商圈,还配套了多所应用型高校,培养产业技术人才在当地即可实习工作。在这样产城融合的过程中,重庆多组团、多中心的都市圈空间格局,因为生产、消费,以及和轨道交通的紧密结合而得以完善。
2019年底,新中国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重庆至江津段启动改造工程。改造工程变单线为双线,加大车站密度,将现有10个车站增至15座车站,形成市域公交化铁路。改造过程中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成渝铁路原有风貌,沿江串联起一批景点,以实现“增强交通功能、传承历史文脉、开发旅游资源、提升城市品质”的综合效益。图为成渝铁路重庆站至江津站段圣泉站效果图。
扩容和联通是观音桥等商圈的当务之急
UC:最近几年,有许多声音认为,观音桥商圈正在或已经成为重庆事实上的城市(消费)中心。您认包括观音桥、解放碑-朝天门在内的商圈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从宏观层面应怎样入手?
丁:观音桥实际上已经是重庆最大的商圈,正在打造世界级的商圈。现阶段观音桥的发展重点,是继续引进大量奢侈品品牌。疫情以来,因为国际消费受阻,国内的奢侈品市场反而快速提升,观音桥也借着这个趋势着力打造高端、时尚的消费业态。因此,观音桥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扩容问题,需要大量新的土地供应。另外,现有的空间还需更好地整合联动。观音桥、北城天街、九街,包括北仓文创街区,中间还有些断头需要打通,让白天经济和夜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
观音桥及北城天街商圈已经成为近年来重庆时尚消费、夜经济的首选目的地之一。(摄影/崔国)
重庆和新加坡的合作是无边界的
UC:您此前曾呼吁重庆要学习新加坡经验。除了引进新加坡的资本项目外,重庆在产业业态、城市开发等方面可以学习新加坡什么?
丁:黄奇帆在任重庆市市长期间就专门提出要学习新加坡。2010年以前,重庆主要学习新加坡打造金融中心,但不是传统的大银行、信托这类金融,而是学习建设另类金融中心。这方面,重庆做了很多创新,比如在2008年成立的全国首个土地交易所,首创中国土地交易的“地票"。此外,还有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农交所)、航运交易所等,都是基于重庆的区域经济发展出来的特色金融。
重庆江北嘴的中新(新加坡)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摄影/崔国)
在这之后,重庆从向新加坡学习进一步深化到合作关系。中新两国在2015年11月签署了《关于建设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框架协议》,在四大领域即金融、航空、物流、通信的全方位合作,是超越了土地经济、产业园区的没有边界的合作。比如,把某项目的营运中心放在重庆或新加坡,但是项目可以落地在全国任意一个地方。所以利用这个特殊政策,我们可以把很多央企它的第二总部落在重庆。金融方面,重庆利用中新合作,可以把人民币的进出通道打开,和新加坡的人民币交易中心进行点对点的跨境结算。航空方面,为了中新合作,2016年重庆江北机场脱离原先的首都机场集团,移交重庆市政府管理,并引进新加坡樟宜机场的商业管理模式,合资组建商业合资公司。
在城市景观和风貌方面,重庆也能从新加坡学习更多经验。新加坡的城市轮廓、滨海城市中心,和重庆的两江汇合有很多相似地方。除了像来福士广场这样地标性建筑的借鉴外,在滨水城市景观、花园城市理念、公共空间设计等更为细节的方面重庆可以学习的更多,提升重庆在大尺度城市特色下的空间品质。
作为中新合作下城市开发的样本,重庆来福士广场成为了重庆对外展示的世界级地标。图片来自网络
两江四岸核心区,重庆走向世界的名片
UC:场景营城是当下城市更新时髦的概念。重庆官方编制了《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实施方案》,这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重庆的城市形象?您有哪些进一步的建议?
丁:2019年提出的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方案,可以说是重庆立市以来最大的城市更新手笔。核心区“长嘉汇”指朝天门、江北嘴、弹子石三块CBD交界的地方,总面积约16.2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这是重庆整个山水的精华,建筑群落奇特,历史文脉集中,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遗存和自然区域”,对于全球的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融合,极具借鉴意义。同时对于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整体提升重庆国际影响力,高水平打造中部历史母城,具有重要意义。长远的目标,是把这里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把山水和历史文脉结合起来集中向全世界展示。在此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爬梳 “两江四岸”核心区文化元素。时至今日,“两江四岸” 核心区内涵丰富的历史景观,是由保存完备的“一门一嘴一石”相关文化遗迹和两江围合水面自然景观构成。这其中包括:呼归石、宋城墙遗址、明清城墙遗址、开埠遗址、历史街区;综合反映当时多元文化交流的各类宗教、文教、文化娱乐等公共建筑遗存;两条大江与南山对话场景等。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这种两江四岸融汇山、水、城、景为一体的独特自然景观,并且位于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域,向人们展示出来的巨大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是举世罕见、绝无仅有的。这种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相融合的独特性,使得对它的保护、传承、研究、传播、宣传十分迫切和必要。既是全市城市品质提升和城市更新的内在需要,也是保护、宣传“两江四岸”核心区,提升重庆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第二,加快地方立法,建立“两江四岸”核心区文物保护法规体系。由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两江四岸”核心区文化保护地方法规和规章,抓紧制定《重庆市重要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片区近现代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管理办法》。
两江四岸地区是外地游客到访的首选目的地之一,目前已经崛起了不少知名旅游目的地。例如洪崖洞(图中近景)。但也出现旅游品质不佳的问题,未来亟需提升。(摄影/崔国)
第三,开展“两江四岸”核心区人文遗产研究,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优良的遗产,配合优良的保护和传承,是申遗成功的关键。建议由申遗办委托相关研究机构开展《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人文遗产发展研究》,提出该区域遗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与保护传承体系、发展定位与管理策略、历史风貌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社区生活保护与遗产活化利用、遗产地的整体环境保护、遗产地旅游协调发展等。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两江四岸文化和自然遗产遗存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多角度、立体化、全景式对遗产进行测绘、测量、成图、入库、建档,为以后的评审奠定技术基础。
第四,加快遗产保护升级。将“两江四岸”核心区的重要文化遗存,分批次列为国家文物。现实是“两江四岸”核心区文化遗存大多数只是市级、区级层面的保护文物。建议由市文旅委牵头,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将大部分遗存在“十四五”期间分批次列入国家级文物。
总的来说,两江四岸核心区的提升打造,对于重庆的综合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重庆的城市形象提升有了引爆点,能更为直接地吸引更多的人来此工作、生活、创业。从更广的视角来看,也将提升重庆在全世界的知名度。这就好比通过一场世界杯让多哈被世界认知,重庆也需要一个城市场景的主题性展示更加走向世界。
采访/宋代伦+崔国
编辑/宋代伦+崔国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
或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