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未来EP.4 | 赵燕菁(中):土地财政后的新融资模式是什么?
摆脱土地财政依赖是城市化转型阶段的重点,而由此引发的房地产下行对中国经济的拖累也显而易见。今年以来,无论是大批年轻人提前还房贷,还是降低贷款利率的楼市刺激政策,都从各个角度描摹着转型阶段的危机和挑战。
这一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刺激楼市,亦或是城市更新,足以解决当下的城市转型危机吗?
城市发展并非一种无意识的随机游戏,我们隐约嗅到的每一丝气息,背后都是一场博弈,席卷各式理念与实践。我们看着鹤岗膨大后快速收缩,也见证着深圳的持续繁荣。“增长”一度成为城市的唯一所求,但实际上,创造收益,持续运转才是关键所在。
来自厦门大学的赵燕菁教授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副总规划师,也是厦门市规划局原局长。在上一集,他指出,城市化走入下半场后,应当从资本型增长过渡到运营型增长(点击查看上集:“增长”不是理所当然的)。如今,多数城市意识到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以期通过转型焕发生机,而转型将伴随固定资产投资的减少,继而出现货币供给不足的危险。对此,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两个阶段的转换?中国又有哪些城市已抢占先机?
在这一期《追逐未来》系列节目中,我们在厦门大学旁一家咖啡店的天台与赵燕菁进行了对谈。他从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出发,指出中国城市化转型可能引发“货币不足”的次生灾害,并借以案例深入探讨应对风险及城市运营的可能路径。
本期嘉宾
赵燕菁
厦门大学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本期主持
崔国
《城市中国》杂志
>> 内容索引
[01:05] 信用货币,锚定“未来收益”的贴现
[02:45] 中国信用货币的创造——抵押房地产
[03:35] 警惕城市化停滞后,“融资需求消失”导致的次生灾害
[06:15] 城市更新是新增公共服务的融资模式
[08:02] 城市更新不足以接续开发阶段的负债
[09:00] 合肥案例:从土地金融转向非土地金融
[16:35] 留住企业是城市争夺现金流的关键所在
>> 关键概念
土地金融与货币创造
信用货币是通过购买“未来收益”发行的货币,比如用债券、股票、不动产等高流动性信用抵押贷款。土地作为一种信用存在,而且在中国是货币信用的主要来源。政府通过抵押土地,从而将未来公共服务收益贴现,解决了启动城市化的初始资本的问题。城市化第一阶段,土地和住房市场持续增长,向银行贷款的需求不断,货币供应充足。城市化向第二阶段转型,固定资产投资的减少会带来货币供给不足。若货币消失,结果则可能伴随通货紧缩而来的大萧条。
现金流
现金流,通俗地讲,就是流水般持续不断的现金收入。随着城市建成区基本完成,城市化的重资产阶段基本结束。城市从追求投入转向追求收益,把前一阶段的投入变为税收和现金流,是城市化新阶段的主要目标。政府卖地的收益不属于现金流收入,而是未来收益的预支,本质上是债务。因此,房地产市场融资不是长久之计,城市要通过招商引资获得现金流收入,即税收,以此来偿还资本,得以持续运转。
>> 相关阅读
《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
作者: 赵燕菁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城市和与城市最密切相关的“土地财政”入手,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了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的关键转型,并把转型问题拓展到全球视野中。
此外,《城市中国》093期《未来社区——中国式未来社区的批判性观察》已经上市,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享受合订优惠。
追逐未来
2023年,《城市中国》杂志推出同名视频专栏,作为杂志公众号文稿内容的补充。栏目以城市研究者、爱好者,建筑规划相关行业从业者为目标受众,旨在传播多元、跨学科的认知视角和观点。「追逐未来」,是一档对话型视频播客,是国内首个城市研究类话题专业对谈。在城市化转型、社会文化变迁、技术突破等背景下,我们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前沿话题。在这一复杂、困惑、多变的时代,我们相信对话的力量和思维的价值,希望通过真实的交流和碰撞,为城市找到新的、关于未来的思考路径。
Donate
《城市中国》自2004年创刊以来的18年间,对中国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持续地观察,至今已出版93期杂志,举办20余次展览,出版30余册图书出版物,开展上百场沙龙活动。在阅读方式转变、读者更迭、时代变迁的历史大流中,UC坚持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态度的城市观察。期间,深得国内外关注中国城市化研究的诸多读者、学者、朋友帮助,行走至今,艰难与成绩并存。
本次视频流媒体转型,UC仍将秉持专业理念,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城市研究内容。若您喜欢我们的节目,并希望我们的节目做的更好、更久,可在文末原创标识下给予团队捐赠。我们将在之后的视频节目中署名感谢。
其他发布平台
Bilibili:城市中国UrbanChina
小宇宙:城市中国UrbanChina
Youtube:Urban China Magazine
制片:崔国
编导:张晶轩、刘诗怡(实习)
剪辑:唐菲
协调:陈昕、沈洁
场地支持:BATA BATA
出品:
城市中国研究中心UCRC、华都设计(HDD)
研究成员:
崔国、杨松飞、张晶轩、唐菲、刘诗怡(实习)
战略合作研究机构:
奀坊工作室(Unform studio)
林记事务所(Why not studio)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
或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