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悟】新西兰幸福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你真的了解吗?

2016-08-29 樱迪 中文先驱


在新西兰住得越久,越有些困惑,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真的很不太一样。总结一下,周末大家基本是这么度过的:

 

毛利人、岛人总是一家大小,成群结队,穿着Warehouse买的便宜衣衫,或海滩,或周末地下车库小食档,载歌载舞,开开心心;


街头开心跳舞的毛利人


白人们(pakeha),衣着整洁,说话温和,低声细语。在酒吧,也会高声大嗓,会突然蹦出很响的一笑,手里端着酒杯或者啤酒。亦或者,在海边或晨光或夕阳里遛狗、做各种运动、和大大小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

 
享受海滨生活的白人们


亚洲人如马来华人、新加坡人、菲律宾人等也基本保有自己文化,自娱自乐,也算其乐融融

 
但是,有意思的是:华人们,似乎总是活的很忙很累,大家似乎每天都停不下来。要奋斗,在忙碌!感觉大家难以安安静静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似乎总是有无数的不平之气:大家很喜欢把地球另一端的“爱之深责之切”,“拳拳之心”,“深切期望”等等也一股脑带到了新西兰。

 

移民一两年如此,其实也可以理解。十年八年如此,也不算过。可我经常发现,来了十几、二十年的华人,不少也是如此!


 

除了年节,很少看到华人老少三代,或者夫妻带着孩子,怡然地一起过周末,我是说日常生活哦,不是偶尔一次生日那种。

 

周六约了朋友一起活动,我家都是全家模式,而其他朋友,不少-都是“妈妈+娃娃”这种N年不变的组合。问爸爸咋没一起来,一般回答都是:男人们周六要上班……

 

久而久之,我家老公常常成了“众花丛中一根草”。

 

渐渐地,周六变成了我们自己的家庭日,家人也就不爱出去群聚了。在家里,早上懒懒地醒来,九、十点钟,就俺夫妻俩,如果闺女醒了就一起带上,去那条有名的、有历史的、早期英国人从那里登陆的Howick小街上的巴黎咖啡馆儿,各自点上一杯的小白咖啡(flat white), 一份egg benedict 俩人分享。每周都那么规律地去,店主也熟了,偶尔闲聊几句,关于时事啊,运动呀,渐渐又多了共同相熟的其他朋友,那份熟悉亲切就这样慢慢滴漾开去...

 


久了,周六去Cafe渐渐有了一种仪式感,老公一说要去,总是有一种小兴奋,我也被他感染着。小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Cafe出来,一般是去去周六的早市。这早市每次开的时间不长,早晨几点开我不太清楚,但一般中午十二点,店家也就基本收档过自己的周末去了。早市有面包香肠,各种土特产,小工艺品,转角的音乐家,不长的小街总有两三个玩着各种乐器或者唱歌的音乐家,很有街头民俗的感觉。

 

街上那块小黑板是必须拍照的,每次的警句幽默都会让我们一笑,然后发到朋友圈跟大家分享一下,英语也就日复一日地在各种生活中渐渐丰富起来...




周六下午做点修修补补的工作:花园啦,冬天整理下院子里的木柴啊,我给家人做一些平时没空做的好吃的啦...这一天就那么悠然地过去了...

 

周日,就会稍稍外出一下,或远或近,远也就是个把小时左右的什么地方,近也就是附近二三十分钟处,以过得舒服开心为主。

 

母亲和儿子在家就必去教会的,他俩都是教会的活跃分子,母亲是教会的知名人士,在家也必是学术性的圣经阅读者,做很多笔记那种;儿子的表演也是从教会起步的吧?教会的青少年们不时都有任务:社区服务类活动、照顾教会里的弟弟妹妹小娃娃活动……因为总陪着外婆去教会,儿子的性格塑造得很好,不仅成了超级暖男,还锻炼了口才,成为了年级的公认的最好的publicspeaker(公众演说家)!




就在这样的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常常在一起。不时地,也有兴趣相投的朋友,周末跟我们一起度过。那种愉快的氛围就在孩子们的大笑声里,爹妈们的趣事里,缓缓流过。

 

因为专栏缘故,接触了不少华人,感觉有些人还有很多焦虑不平之气:忙得三头六臂都不够使的年轻的妈妈们,要平衡孩子的学业(亚洲人对孩子学业的要求应该是全社会平均的两三倍以上吧,不弄成学霸那就不叫华人),还要上班,还要应付上一代的各种育儿指示或者面对隔代宠坏了的孩子的无数问题;男人们喝喝酒、打打球、钓钓鱼还是觉得无聊,壮志难伸啊!

 


基本上 ,只要聚会就谈赚钱、谈房地产,各种买地买房子建房子,弄得“主流社会”一看:哇噻!买房买地的交易记录上都是亚洲人的姓诶,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什么的,“海外华人”来炒楼了,要限制海外资金!其实一查,“海外的其实不多呀”,至少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原来,不少都是本地华男华女闹的...

 

 华人老人家们多半也是没有自己的生活的。带孙子孙女们是主要使命,跟媳妇儿闹闹矛盾那也是日常。胆胆怯怯的哪儿也不能自己随便去。少数年轻的老人胆儿够大学会了开车,多半也是为了方便接送孩子,并不是主要为了自己的自由。

 

新西兰本地的老人们的生活啥样?翻翻报纸就可有个大概的概念:405060岁单身的聚会;瑜伽;很有名的到处都有他们的印记的慈善机构Rotary Club就是著名的老人“俱乐部”,Grey Power(“白头发力量”)更是退而不休的老人们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党派,每次大选,市长候选人,总理候选人必去拜访这班爷爷奶奶级党派,听取意见;一起做手工...就是没怎么见过给成年孩子每天做饭洗衣带孙子的,偶尔,成年的孩子们没空,请爷爷奶奶偶尔接接孩子倒也算平常,但一般并不日常。

 


所以,华族老人们总是很少有开朗的笑容,也很少有邀请其他老年朋友来家做客的,也不是很敢自己外出,自然视野也就渐渐局限在柴米油盐,自己多半还不是当家人...

 

唉,想想都是有点小憋屈...那多余的能量怎么办?当然只好释放在家里了呗。在家虽然照顾孩子,但孩子的中文能力越来越弱,也不可能和老人进行更深层的交流!老人的方式可能跟新西兰的孩子成长的思路又接不上轨道,又没有足够的能力精力去“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成年儿女们还要“打拼打拼再打拼”

 


尽管中国人的经济能力远在社会总的财富平均线上,但看来还是没有任何迹象会缓一缓脚步。丈夫多一点时间跟妻子“你挑水来我浇园““你耕田我织布”,那虽然是劳动,但劳动闲档儿还可以说说话儿逗逗趣儿么?挑水浇园耕田织布,都可以看到彼此的存在,享受彼此的相伴,现在呢?男人们在国内啥样,在这里也还啥样,就是只享受跟基友们在一起吃吃喝喝,纵论天下大势,打打球吹吹牛,或者建个什么群,当当群主,虽然群里四五百号人,召集个活动,也就勉强凑个一二十人,或者当当侨领,跟囧基呀Phil Goff照个相,故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来了,得了内部消息,赶紧去酒店挥挥旗子,晚宴也许有机会遥遥亲耳听到那一般电视里才听到的声音。回国吹吹牛,也许照片挂在办公室里、印在公司册子册子上,这也就是成功的人生之一了吧?

 

似乎,国人眼里的成功,“采菊东篱下”,基本上也只在鸡汤里了,因为已经没有了“悠然”,想必那南山也必不是诗人眼里的南山吧?所谓:见山也已不是山,见水也已经不是不是那水,因为,悠然还是不悠然,那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悠然的世界,可观花,“一花一世界”,可观草,“一叶一菩提”,可以即之也温,踏花归去,可以闻到马蹄香...

 

 二三十岁,歪果仁们在尽享青春年华,我们在赚钱;三四十岁,歪果仁们在建设家庭,享受家庭,我们在赚钱;四五十岁,歪果仁们已经安稳安然,我们在赚钱;五六十岁,歪果仁们开始周游,我们开始带孙子;七八十岁,歪果仁们进入新西兰幸福指数最高的年龄,我们天天身边是连交流都困难的孙辈还有忙得不着家的成年的儿女...


在国内,我觉得可以理解。如果在这里,待了十几年还是这样的生活模式的轨道,我就真是有些不太懂了。

 

世俗的成功: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发现都是偶发的事件,需要期待值相当高,如果,万一,久旱逢甘露--几滴,金榜提名时--落第,那期望值高的估计失望值也高,可不就各种不开心愤怒了么?

 

什么时候华人可以学会静心愉快滴过安稳的日子呢?平静中过出喜悦,淡然中品出滋味...


中文先驱读者微信群已经开通啦

请小伙伴们扫码入群

和先驱酱面对面交流哦!


如果群满

无法扫描进入

请加先驱酱微信

先驱酱会拉你入群哦!

近期热门

【愤怒】面对频繁的伤害,华人究竟该怎么办?回顾罪恶的这几天!

【招聘】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招人啦!多个职位,总有一款适合你!

【讨论】有多少华人用尽洪荒之力移民到新西兰,却发现忍受不了这里的“慢”……

【警惕】新西兰多处新房惊现“豆腐渣”工程!漏水房悲剧又要重演吗?

【追踪】被打华人与被盗中国旅行团,新西兰其实没有那么完美!

【奇妙】华人姑娘的新西兰房车生活:住房车,让我体验了别样的人生!

【超萌】108个新西兰熊孩子在一起是怎么露营的?海图奉上!

【禽兽】新西兰亚裔虐死亲生老母:老人多处骨折,屎尿糊满身,去世时仅剩29KG!

【重磅】总理驾到,专访谈焦点,呼吁华裔选民:小伙伴们,投票哦!

【吃惊】当中国人想尽办法移民的时候,老外却想着移民中国!

【美呆】皇后镇,一个一年四季都值得去的地方!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移民 | 房产 | 旅游 | 留学 | 教育 | 招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