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主席为何高度评价这位新西兰人?

 本文为中新网报道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回信。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历经77年风雨洗礼,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不懈努力。在此,谨向你们致以衷心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今年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工合运动重要发起人、培黎学校创始人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艾黎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在华工作生活60年,为中国人民和新西兰人民架起了友谊之桥。他和宋庆龄、斯诺等发起成立的工合国际,为支援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北京培黎职业学院以“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为校训,心系国家、艰苦奋斗,传承发扬老校长艾黎和何克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心培养了大批人才。

希望你们发扬传承艾老“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谱写国际友谊新篇章,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4月20日,兰州城市学院召开了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大会,并举行《艾黎自传》新版发行暨赠送仪式,兰州城市学院“国际教育基地”也于当日揭牌。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梁言顺和甘肃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郝远,新中友好协会主席荣大伟以及兰州城市学院老校友、路易·艾黎亲友出席了大会,共同纪念这位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先行者和奠基人的外国友人。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1月访问新西兰时,曾高度称赞路易·艾黎先生将毕生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六十年中,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战士、老朋友、老同志”,路易·艾黎在中国大地上见证并亲历了新中国的成长和发展。 1927年4月21日,时年30岁的路易·艾黎经香港抵达了上海,从此他将自己三分之二的人生奉献给了中国。据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谢元介绍,1942年路易·艾黎和英国人乔治·何克在陕西双石铺开办了培黎工艺学校,1944年,学校西迁至甘肃省山丹县继续办学,采用半工半读、理论联系实际、团队学习、校际合作等教育方式为早期的新中国石油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 

1953年,学校整体搬迁到兰州,后改名为兰州培黎石油学校,2003年整体并入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兰州城市学院,把路易·艾黎所倡导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作为校训,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甘肃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1987年12月,路易·艾黎逝世于北京,他的遗嘱饱含着作为一名工合运动战士的情怀:“遗体火化后,希将我的骨灰先放一放,待有便人或朋友去山丹时顺便带上,撒在四坝的原野上,不要举行仪式。一切瞻仰遗体、给遗体穿好衣服再火化、举行追悼会等等对于人民费时花钱的做法应当破除,花圈也不要送。务请不要大张其事,这不过是又一名战士在行进中过去了。”按照他本人的意愿,他的骨灰回到了“第二故乡”甘肃山丹,与他挚爱的战友何克一起长眠于祁连山脚下。 

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和郝远为兰州城市学院“国际主义教育基地”揭牌,柯马凯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一带一路’这个新工程中,国际主义精神再度体现,中国开始走出去,帮助其他国家的发展。大家在历史上受到了艾黎先生的国际主义精神感染,在新的时代中更要继续发扬国际主义精神。” 

路易·艾黎秘书、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现任工合国际副主席李建平介绍了《艾黎自传》第三版的相关情况。李建平说,要了解艾老,学习他的思想,《艾黎自传》是必读书目,“从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听到他的呼声,感受到他的心声,能感受到他是如何爱我们这个国,如何希望中新友好,为了世界和平如何作出表态。” 

近期热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