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纯净?别逗了!在这件事上,中国已远超新西兰!
本周被认为最具破坏力的气旋Gita将登陆新西兰。诞生于南太平洋、让萨摩亚和汤加等国一片狼藉的Gita将给新西兰中部带来狂风暴雨和滔天巨浪,坎特伯雷地区甚至可能出现盛夏飞雪的奇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气候变化,是不是一下有了代入感?
独处世界一隅的新西兰没有恐怖主义威胁,也没有地缘冲突困扰,最切身的风险只有两个: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事实上,极端气候在最新的《2018全球风险报告》中,已经取代经济衰退、恐怖主义和核战争,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报告》给出的风险矩阵中,极端气候的发生可能性排名第一,后果严重性排名第二(仅次于核战争)。而气候变化主要是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推动的,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浓度。正因为这样,全球近200个缔约国在多轮艰苦谈判后终于达成了气候治理的《巴黎协议》。《协议》争取将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控制在2°C以内(跟工业化前相比),目标是1.5°C;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
减排就意味着要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作为《巴黎协议》的签约方,新西兰负有国际减排义务,但新西兰近年的温室气体排放一直不减反增。2017年OECD组织一份报告指出:“新西兰的增长模式正在逼近环境极限。”对石油和天然气毫无节制的使用、排放量巨大的农林畜牧业以及越来越多土地被转化为人类用途而非森林,都在改变新西兰的气候环境,让原本四季怡人的天气变得越来越难以相处。
工党上台和绿党入主环境部门,是新西兰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契机,尽管这可能会以经济减速、见效缓慢作为代价。但国际经验已经证明,经济增长和减少排放是可以并行的。本世纪最初的十四年,有21个国家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实现了经济增长。减排量最多的是美国,作为全球排放量最高的国家,美国在2000-2014年间减少了4.149亿吨(6%)温室气体排放,同期美国的GDP扩张了28.1%。英国在这段时间也减排了20%的温室气体,GDP增加了27%。德国和法国各自减排12%和19%,GDP都增加了16%。
正因为在减排中实现经济增长是可行的,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才会在这场绿色革命中奋起直追。电动汽车、生物能源、光伏电池乃至被誉为“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可以说中国已经将新西兰远远抛在身后,工党政府的零碳排放法案只能算是“邯郸学步”。
但零碳排放法案还是有两点值得称道的:一是确立了“防火墙原则”,即将法案的适用对象界定为国内减排,在国内减排和国际碳交易之间设置了一道防火墙。这意味着零碳排放目标不能靠从国际上购买碳额度来达成,只能靠“硬减排”。二是规划了“两篮子方案”,将温室气体区分为长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和短期温室气体(甲烷)。前者必须在2050年(或之前)实现零排放,后者需要大幅减少但不必为零。——由于甲烷排放最多的是农林畜牧业,而这些行业关乎新西兰的国计民生,适当放宽短期温室气体的目标可以降低零碳排放法案的阻力。
按照政府规划,10月会出台完整的零碳排放法草案,如果在2019年上半年通过,独立的气候委员会会成立和负责制定未来5年的碳预算和30年的长期发展道路。未来两个月还会有一个临时的气候变化委员会,考察是否将农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
有意思的是,国家党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减排运动中似乎有掉队的迹象了。去年9月大选前有一场关于气候问题的辩论,全国所有党派都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给出了10分的满分——除了国家党。国家党给的是8.5分......
近期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