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堂在左,红尘在右——沧海孤岛,新西兰!

中文先驱 2020-02-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星球研究所 Author 星球研究所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授权转载

 



在遥远的南半球

有一片“遗世独立”的土地

新西兰


它偏居南太平洋一隅

即便与最近的澳洲大陆

相距也超过1500千米

可谓远离尘世喧嚣

(新西兰的位置,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它是人类最晚定居的土地之一

在此前的漫长岁月里

万家灯火与它无关

红尘世界与它无关

有的只是

无声矗立的巍巍高山

一望无尽的茫茫沧海

(图片来源@VCG)


这也让它的自然风光

极其原始、极其纯净

正所谓

此景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有几回得

(新西兰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的暗夜保护区/International Dark Sky Reserve,面积达4367平方千米,摄影师@阿五在路上)


以至于

作家笔下的传说

人们想象的神话

一度在这里成为现实

(著名的《指环王》在新西兰有20个主要的取景地;下图为霍比特屯,摄影师@杨婷婷)


一座与世隔绝的沧海孤岛

一个一尘不染的天堂之国

那么究竟是什么

塑造了这样一个新西兰?





新西兰的陆地面积

约26.8万平方千米

而山地和丘陵地区

占比高达75%

从高空俯瞰

大地之上如同虎踞龙盘


面积最大的两座岛屿南北相持

尤为引人瞩目

人称“北岛”“南岛”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两大板块的分界线沿两岛穿行而过

并在两岛之上

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

(新西兰的地形,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其中之一

便是生于碰撞的火山世界


数千万年前

北岛与古陆分离形成岛屿

由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下方俯冲

岛屿亦随之逐渐隆起扩大

在板块俯冲的巨大能量下

岩浆在地下深处不断积聚

直至冲破地表、喷薄而出

在北岛之上形成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火山

甚至在人口稠密的城市旁

也能一睹火山的真容

(奥克兰边的伊甸山/Mount Eden,距离奥克兰CBD仅4千米,是一座休眠火山,摄影师@陈灿铭)


而中部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带

更是有大量火山集中分布

被称为

中央火山高原

(新西兰北岛主要火山分布,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其中最为声名显赫的

莫过于地处高原中心的

陶波湖

(Lake Taupo)

这是新西兰最大的湖泊

湖面面积达616平方千米

几乎是100个杭州西湖的大小

目之所及处

碧涛万顷、波光粼粼

(请横屏观看,陶波湖,图片来源@VCG)


而风平浪静的水面下

却蕴藏着强大的能量

大约26500年前

这里发生了一次超级火山喷发

其规模在上下7万年间可谓空前绝后

数百平方千米的土地随之坍塌

一个巨大的火山口就此形成

这便是陶波湖的雏形

(陶波火山在7万年间喷发了28次,令陶波湖面不断扩大,如今这是一座休眠火山,下图为陶波湖,图片来源@NASA)


在陶波湖西南角

则是著名的汤加里罗国家公园

这里不到20千米的距离内

连续分布着三座活火山

(请横屏观看,下图为三座火山同框出镜,图片来源@VCG)


包括

顶部宽而平坦的

汤加里罗火山

(Mount Tongariro)

(右侧平顶的为汤加里罗火山,图片来源@VCG


呈现优美锥形的

瑙鲁霍伊火山

(Mount Ngauruhoe)

(实际上,瑙鲁霍伊火山是汤加里罗火山的一个支脉,图片来源@VCG)


以及北岛最高峰

鲁阿佩胡火山

(Mount Ruapehu)

(鲁阿佩胡火山则是《指环王》中“末日火山”的取景地,图片来源@VCG)


其中

鲁阿佩胡火山的最高海拔

达到2797米

山顶常年积雪覆盖

是新西兰最大的滑雪胜地

(鲁阿佩胡火山附近的滑雪场,图片来源@VCG)


汤加里罗山

则在古老的神话里

从众山间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举俘获了“女神”的芳心

而落败者则被驱逐

从此远离中央地带

其中一位便是

埃格蒙特峰

(Mount Egmont)

(埃格蒙特峰也称塔拉纳基山/Mount Taranaki,为休眠火山,拥有对称的锥形山体,摄影师@丁逸峰)


它孤独地耸立于北岛西海岸

至今“孑然一身”

从高空俯瞰

熔岩和水流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

以此为中心的埃格蒙特国家公园

境内的森林郁郁葱葱

在大地上形成规则的圆形

与周边密密麻麻的农田

产生极为强烈的对比

(埃格蒙特峰所在位置,其周边规则的绿色圆形是国家公园的边界,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而在另一头

陶波湖的东北部

则是以罗托鲁阿市(Rotorua)为中心

长约240千米、宽约48千米的地热区

这里遍布着

雾气缭绕的温泉

蒸汽迸发的气孔

汩汩冒泡的泥浆池

以及随时可能喷薄而出的间歇泉

由于地热活跃、蒸汽翻腾

人称“地狱之门”

(请横屏观看,“地狱之门”在新西兰一般指蒂基蒂尔/Tikitere地区,下图为罗托鲁阿,图片来源@VCG)


温泉中的含硫物质

在泉池中缓慢沉积

加之特殊的微生物作用

共同形成斑斓夺目的色彩

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释放

气泡从池底源源不断地升起

“香槟池”便由此得名

(Champagne Pool)

(香槟池内平均水温在73-75℃,深处的水温可高达260℃,摄影师@张力)


南半球规模最大的

波胡图间歇泉

(Pohutu Geyser)

平均每小时喷发1-2次

喷发高度可达到30米

水柱冲天、蔚为壮观

(波胡图间歇泉,图片来源@VCG)


而由这片地热区向东北方延

直至离开海岸约50千米处

则是一座特殊的岛屿

怀特岛

(White Island)

即便露出海平面的

仅是直径约2千米的火山口

但嘶嘶冒烟的气孔

和随处可见的硫矿

却时刻提醒着到访的人们

这是新西兰最为活跃的火山

(怀特岛,其最近一次火山喷发发生在2017年9月,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众多的火山

造就了众多的火山湖

当水流从这些湖泊中溢出

自高原中心一路顺势而下

便形成大量

跌落的瀑布、湍急的河流

直至注入四面环绕的海洋

(新西兰北岛的主要水系分布,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例如以陶波湖为源头

诞生了新西兰的第一长河

怀卡托河

(Waikato River)

它全长425千米

一路朝西北方向奔腾而去

(怀卡托河,图片来源@Destination Great Lake Taupō)


在山区

河流跌落悬崖

形成声势浩荡的瀑布

(胡卡瀑布/Huka Falls,图片来源@VCG)


而离开山区

经过长年累月的冲积

便造就了沃野千里的

怀卡托平原

至今仍是新西兰

最重要的农牧业区之一

(请横屏观看,怀卡托平原上的牧场,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总而言之

北岛的山、水、土地

几乎可以说是

因火山而生、因火山而盛

而与之毗邻的南岛

尽管只与北岛

间隔着数十千米的海峡

却又是另一番天地




北岛并不缺白雪皑皑的雪山

但却罕见冰川的踪迹

仅有最高峰鲁阿佩胡火山附近

分布有18条小型冰川

长度均不超过1.6千米


然而在南岛

冰川数量则高达3000余条

最大长度可超过20千米

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

都令北岛望尘莫及

而其中绝大多数冰川

均分布在一条大型山脉之上

(新西兰南岛的冰川分布,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这条冰川广布的山脉

同样因板块碰撞而生

数千万年前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上

两个岛屿在碰撞中合二为一

留下常年活跃的大型断裂带

形成了一条纵贯南北

长度绵延约500千米

几乎占据半个南岛的

南阿尔卑斯山脉

(Southern Alps)

(请横屏观看,南阿尔卑斯山脉,图片来源@VCG


山脉之上

26座雪峰高耸矗立

其海拔均超过3000米

较之北岛的山峰更加宏伟

新西兰的最高峰亦坐落于此

库克山

(Mount Cook)

海拔达3724米

在毛利语中被称作

“穿云之山”

(库克山,毛利语中称奥拉基/Aoraki,即“穿云之山”,摄影师@鱼头yutou)


而在库克山国家公园

约7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

几乎集中了新西兰所有

3000米以上的山峰

有如众山朝圣、众星拱月

(请横屏观看,奥拉基/库克山国家公园,1953年建立,摄影师@阿五在路上)


公园内超过40%的地表

都被大大小小的冰川覆盖

(库克山国家公园内的冰川,图片来源@VCG)


包括位于库克山东部

规模居于众冰川之首的

塔斯曼冰川

(Tasman Glacier)

其长度达23.5千米

厚度更是接近600米

冰川以磅礴之势

从高山之上倾泻而下

占据了整个公园约1/7的面积

(塔斯曼冰川,图片来源@VCG)


更为特别的

则是位于山脉西侧的

福克斯冰川

(Fox Glacier)

(福克斯冰川,图片来源@VCG)

以及弗朗兹·约瑟夫冰川

(Franz Josef Glacier)

它们自南阿尔卑斯山脉起

不断向西海岸蜿蜒而下

冰川末端所到之处

海拔仅有约300米

几乎接近海岸旁的温带雨林

这也让它们成为了世界上

最易到达的冰川之一

(弗朗兹·约瑟夫冰川,图片来源@VCG)

实际上

在数万年前

南岛的冰川规模

远比今日更加庞大

天长日久的冰川作用

不断侵蚀山体、重塑地表

随着冰川消融、海水入侵

便形成了独特的峡湾景观

其中尤以南岛西部至西南部的

峡湾地区(Fiordland)

最为闻名遐迩

其山峰尖锐、崖壁陡峭

如同刀劈斧凿

令人叹为观止

(请横屏观看,米尔福德峡湾/Milford Sound,图片来源@VCG


另一方面

由于各类冰川作用

山脉各处形成了大量冰川湖泊

和北岛上圆润的火山湖不同

这里的湖泊大多形状狭长

如同镶嵌在山谷之中

(特卡波湖/Lake Tekapo属于冰川堰塞湖,是由冰川沉积物形成的天然堤坝,横向阻塞河谷形成的湖泊,摄影师@阿钉


其中

湖面弯折呈“S”型的

瓦卡蒂普湖

(Lake Wakatipu)

最大长度达75千米

最宽处却仅有5千米

是新西兰最长的的湖泊

(请横屏观看,瓦卡蒂普湖也是新西兰第三大湖泊,左下角是湖泊北岸的小镇,图片来源@VCG)



而坐落在其北岸的

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小镇

昆斯敦
(Queenstown)

小镇临湖而建

四围群山环抱

山水相依、风景如画

宛如世外桃源

(昆斯敦,也称皇后镇,图片来源@VCG)


另一独特的冰川湖

则是接近南岛西南端尽头的

蒂阿瑙湖

(Lake Te Anau)

它是南岛最大的湖泊

其面积仅次于陶波湖

但深度却超过陶波湖的2倍

这也让它拥有整个大洋洲

最大的淡水储量

(蒂阿瑙湖,湖泊深度达417米,图片来源@VCG)

此外

古老的冰川作用

在湖泊的西岸形成了

三条狭长曲折的槽谷

形态如同三条触手

在山地间不断延伸

(蒂阿瑙湖,图片来源@VCG)


数千条冰川

不计其数的湖泊

成为了南岛之上

重要的流水之源

(雪山下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摄影师@k教授)


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为轴

众多河流由此顺势而下

一路奔向四周的海洋

(北岛水系的中心是中央火山高原,而南岛水系的中心则是线形的南阿尔卑斯山脉,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在山脉东侧

由于地势宽阔平坦

加之河流长年累月的冲积

便诞生了辽阔的

坎特伯雷平原

(Canterbury Plains)

(坎特伯雷平原,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以及

奥塔戈地区中

星罗棋布的山间谷地

它们是新西兰最大的粮仓

世界知名的葡萄酒产地

以及极为优质的天然牧场

(雪山脚下的牧场,图片来源@VCG)


当然

山的塑造并不止于此

位于南纬40°附近的新西兰

正处于西风带的控制之下

气流裹挟着大量水汽

从海上自西向东而来

然而南北延展的山脉

却如同一道超级屏障

将水汽阻挡在山脉西侧

形成了一个潮湿多雨的世界

其年降水量最高可达16000毫

即便在世界范围内

也实为罕见

(南阿尔卑斯山脉对西风的阻挡,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极其湿润的环境下

广袤的温带雨林

将地表覆盖得严丝合缝

放眼望去万木葱茏

(山脉西侧马沃拉湖旁的森林,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与此同时

大量的降雨汇聚成流

从陡峭的崖壁上飞漱而下

形成众多瀑布

(米尔福德峡湾中的斯特林瀑布/Stirling Falls,落差达155米,摄影师@崔永江)


其中尤以峡湾地区的

萨瑟兰瀑布最为壮观

(The Sutherland Falls)

它的高度达580余米

相当于一座100多层的摩天大楼

(萨瑟兰瀑布,图片来源@VCG)


而反观山脉东侧

气流千辛万苦地翻越山脉

水汽早已丧失大半

于是在山脉东部

气候更为干燥炎热

一些地区的年降水量

甚至低于380毫米

和中国的呼和浩特相当

(山脉东侧更为干燥少雨,图片来源@VCG)


至此

北岛的火山地热

南岛的雪峰冰川

共同塑造了新西兰土地上

最主要的自然景观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的伟大创造

将由海洋来完成




隔绝


作为一个岛国

新西兰四面环海

海陆相接之处

是曲折的海岸

也是陆地的尽头


海水向陆地内延伸

如同向下生长的根须

形成崎岖的峡湾

陆地向海洋中延伸

如同向外探索的触手

形成突出的岬角

(南岛的努盖特角/Nugget Point,图片来源@VCG


在海水旷日持久的冲刷下

岸边的岩石被重塑

呈现出独特的造型

(教堂湾,摄影师@丁逸峰)


曾经深埋于地下的奇特圆石

逐渐出露地表、重见天日

(摩拉基圆石/Moeraki Boulders,摄影师@刘世辉)


超过15000千米的海岸线

宣告着陆地边界的终结

而早在大约6000万年前

新西兰所在的大陆板块

就与其他大陆彻底分离

广袤无垠的海洋四面合围

这场“隔绝”便开始了


自此

“离群索居”的新西兰

逐渐与其他大陆分道扬镳

走向了截然不同的

生命演化进程


今天这里

90%的淡水鱼类

82%的维管植物

以及71%的鸟类

都属于全球独一无二的物种

(新西兰也是全球企鹅种类最多的国家,下图为黄眼企鹅,为新西兰本地物种,图片来源@VCG)



人迹罕至的丛林

偏远崎岖的海湾

与世隔绝的离岛

为它们保留了一方隐秘的家园

(拍摄于凯库拉半岛海滩,摄影师@冀晓舟)



身形魁梧的贝壳杉(Kauri)

是世上现存最古老的树种之一

其历史可追溯到2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代

它拥有极为粗壮的树干

现存者中最大周长超过16米

直径超过5米

(高大粗壮的贝壳杉,图片来源@VCG



而在人类到来之前

长达近千万年的时间里

除了陆地上的3种蝙蝠

海洋中的鲸鱼、海豚、海豹等

新西兰并没有

任何哺乳动物的踪迹

(凯库拉的鲸鱼,图片来源@VCG)


在缺少天敌的条件下

部分鸟类甚至放弃了飞翔

转而占领陆地

例如

外表酷似猕猴桃的

几维鸟(Kiwi)

(实际上猕猴桃/Kiwifruit是后期人类引进的物种,因长得像几维鸟而得名,几维鸟也是新西兰的“国鸟”,图片来源@VCG)



长着猫头鹰面孔

身形滚圆的

鸮鹦鹉(Kakapo)

(鸮鹦鹉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不会飞的鹦鹉,新西兰特有,是IUCN极度濒危物种,图片来源@VCG)


以及

羽毛呈现“五彩斑斓的黑”

双脚和喙鲜红而粗壮的

南秧鸡(Takahē)

(南秧鸡,曾一度被认为已灭绝,后在新西兰再次被发现,IUCN濒危物种,图片来源@VCG)



直到公元1200-1300年

大约是中国的南宋时期

人类才首次踏上这片土地

随后哺乳动物也被带入

从此打破了原始的生态平衡

森林覆盖率大幅减少

近一半本地脊椎动物灭绝

其中包括51种鸟类

(灭绝的恐鸟和哈斯特鹰,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这固然令人惋惜

但与此同时

漂洋过海到来的人类

和随之而来的新物种

却也为这个与世隔绝的岛屿

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机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毛利人为代表的早期定居者

主要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直到1769年

第一批英国殖民者跨洋而来

这片土地的发展轨迹也因此改变


凭借着

广袤的丛林

肥沃的原野

丰美的草场

人们砍伐森林

开垦农田、放牧牛羊

加之贮存、运输技术的升级

从木材到谷物

(在港口堆放的木材,图片来源@VCG)



羊毛到矿产

(牧场中的羊群,图片来源@VCG)



肉制品到乳制品

都从这里络绎不绝地

运往遥远的大洋彼岸

(1882年,利用冷藏运输,新西兰开始向英国出口肉制品和乳制品;下图为埃格蒙特峰山脚下的奶牛们,图片来源@VCG)



自19世纪中期起

各类货物的出口

为新西兰的社会发展

开启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时至今日

即便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

多数出口货物的价格下跌

但出口产值在全国GDP中

占比依然可达20%以上

出口地覆盖全世界201个国家和地区


千万年前

是海洋令新西兰与世隔绝

千万年后

依然是海洋

让新西兰重新拥抱世界

(奥克兰的码头,摄影师@ckh加蛋蛋)



而随着人口和财富聚集

在重要的港口地区

一座座现代化都市

随之拔地而起

自然界丰厚的

水力和地热资源

则成为了关键的电力来源

为全国提供了3/4的电力

最大的城市奥克兰

高楼林立、灯火通明

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人类发展指数是由联合国提出,综合生产、教育、医疗等多方面因素,评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下图为奥克兰,摄影师@suki)


加上地处北岛南岸的首都惠灵顿

南岛东岸的克赖斯特彻奇

这三座规模最大的城市

集中了全国一半的人口

(奥克兰皇后街,摄影师@陈可涵)



随着新西兰的声名鹊起

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

2018年

国际游客的旅游消费额

几乎与畜牧业产品的出口产值相当

而根据新西兰政府的预测

未来前往新西兰的游客人数

仍将以超过4%的速度持续增长

(拍摄于新西兰昆斯敦附近,图片来源@VCG



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孤岛”

因为人类的到来

有了全新的色彩

(瓦卡纳湖畔的小镇,摄影师@张力)



然而

随着现代交通日益发达

人类的足迹日益扩张

所谓的“世外桃源”

也许终将越来越少

所谓的“沧海孤岛”

注定不再与世无争

(2019年3月15日,克赖斯特彻奇市发生新西兰有史以来最大的枪击案件,死伤者共百人;下图为事件发生8天后,当地民众悼念遇难者,图片来源@VCG)


今天的新西兰

仍是那个由火山、冰峰、海洋

所创造的纯净天堂

亦是那个由人类文明

所点缀的喧嚣红尘

(天堂在左,红尘在右,拍摄于昆斯敦,图片来源@VCG


但明天的新西兰是什么样?

这个问题

只能留待人们自己解答



创作团队

编辑:王昆

图片:余宽&刘白

设计:郑伯容

地图:巩向杰

审校:云舞空城&王朝阳

封面图片来源:VCG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 Peter Ballance. New Zealand geology[M]. Miscellaneous Publication. 2009.

[2] 王章辉. 新西兰[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3] 孤独星球 · 新西兰[M].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5.

[4] 李金龙. 国家地理百科 · 新西兰[M]. 远方出版社. 2005.

[5] 刘樊德. 今日新西兰[M].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6] New Zealand Geographic  Magazine.

[7] Wikipedia: New Zealand.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