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想聚会|吕宾:乡村之眼

2016-06-17 爱思青年 爱思青年

3月13日,思想聚会三月城市大会—“生命之维”成都站在金沙剧场温暖呈现。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创始人王奕鸥、厚天消防团创始人唐智湘、北京工友之家总干事、新工人艺术团团长孙恒、上海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创始人王莹、乡村之眼公益影像计划负责人吕宾、社会企业Blue Sheep创办人RayPinniger,六位公益创新者与在场的400余位青年分享了他们别样的生命历程,他们为我们种下了爱与善的种子,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吕 宾 用影像点亮乡村之美

他扎入中国西部的乡村社区,培训原住民用影像纪录自己的生活。光影启蒙了乡亲,凝聚了社区,也联结了城市与乡村,甚至对话世界。文化也是生态,也需要多样性。他努力培育文化传承的在地力量,让美好改变从土地里长出来。


乡村之眼

视频时长约23:56,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3072e5zkv&width=500&height=375&auto=0

摄影:阿文 曾理

字幕:张利华 小辉

视频支持:蜀show文化




 乡村之眼

我们希望把影像的技术交给当地人,透过当地人的视角来观察和纪录他们的生活。


我和小伙伴接近有八年时间,一直在坚持教西部乡村的老百姓拍纪录片。记录他们自己的生活,记录他们自己的文化。很多人就问我们:这么专业的事情老百姓学得会吗?他们拍出来的东西可以看吗?




源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它永远胜于外部的想象

所以说我们很多时候影像的生产者,影像的拍摄者,都是在凭自己的想象去观察,但是真正的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才是最真实的。


这个就是《牛粪》这个片子的拍摄者,来自青海果洛州白玉乡的一个牧民,之前是僧人,还俗以后就在家放牧。他当时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和一起参加培训的伙伴讨论到底什么是能够代表牧民的文化,他的伙伴说是酥油,因为酥油牧民天天都要吃。他说不是,是牛粪。因为牛粪它后面代表的是牧民的一种生产生活的方式,藏族人就凭一双手就能够把草原上所有的东西都用得循环起来,兰则通过自己一种深刻的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通过牛粪来表现牧人文化。



“在他们离牛粪越来越远的时候就是他们灾难来的时候”这句话我当时听是觉得有点惊悚。回顾现在整个藏区草原跟藏区牧民生活的变化以后,我觉得他这句话说得非常得对。


整个牧人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生产工具也发生变化,燃料也发生变化,用大量的煤。牧民不再用循环的东西,而通过买很多外面的商品。他们的生产,生活更依赖外面的经济的输入,同时他们也在消费很多带包装的食品,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草原垃圾的问题、


实际上在跨文化的影像里面,如果你没有本身文化的生存经验,很难展现出它这种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通过文化持有者自身的觉醒才能完成文化的传承

我们不是单纯的在拍这些纪录片,纪录片拍了以后要到乡村里面做放映,做流动的乡村电影节。目的是让影像最终成为一个乡村自我教育的工具。如果仅仅只是把这些影像生产出来,又带到外面供城市人来观赏,当地的人看不到的话,也在背离我们当初做这个事情的愿望。


文化是通过文化持有者自身的觉醒才能完成文化的传承,所以从2007年开始我们不断地在培训村民,培训后又让村民成为老师去培训更多的人,至今在云南、四川、重庆 广西总共培训了两百多名村民。




从学员到领导者,从作品到行动,从拍摄者到行动者


年保玉则的扎西老师是乡村之眼整个发展历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参与者,他最早是作为我纪录片的被拍摄者,一个非常有名的观鸟喇嘛。他观察了中国接近四百多种鸟,自己会画的鸟差不多有三百多种,是非常著名的观鸟专家。


他作为一个被拍摄者也意识到影像的力量,后来就成为了乡村之眼的学员,来参加培训,拍了自己的纪录片。他看到藏区的环境和文化的变迁,自己又成为了一个领导者,去组织更多的人来参加到他的培训班里面。



整个乡村之眼在这个时候产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它不再是由外人主导的培训班,而是他们自己来组织,这里面有僧人,牧民,学者、外来的纪录片工作者......乡村之眼整个培训开始真正的本地化。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说很多学员拍摄就是一个行动,拍摄者罗珠记录他们村庄即将消失的一种黑陶工艺,在拍的过程需要去拜访这个老艺人,拍纪录片只是一个开始,他们也变成了黑陶的手艺人。




五位白裤瑶青年的影像经历

我们去年开始一直培训来自广西白裤瑶的五位年轻人。

这几个年轻人都是已经有拍摄纪录片经历的。


其中一个青年罗勇想拍纪录片是因为白裤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族群的支系,存在于非常封闭的有三万人的群落,文化保存得非常完整,初二的时候,广东的拍纪录片的导演拍过白裤瑶拍的纪录片,其中有一些他父亲的镜头,他最后想尽各种办法才要到了片子,那时候是他父亲已经去世六年之后,他尝试想从片子里面找到父亲的影像,但整个片子看完之后却只有两个镜头,当时心里太难以描述了。这个事情一直激励着他想自己来拍自己本民族的影像。


在我们对影像已经习以为常的这样一个时代,对于白裤瑶来说,一个家庭里面很少有家庭有全家福,只有在生命消失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影像的重要性。他们在做记录影像的时候,自己已经从简单的兴趣变成了一种责任。


这五个年轻人信誓旦旦地的说:他们拍摄是和他们整个文化的,整个民族的传承是有关系的,他们自己也组成了一个合作社,想要找到一些返乡青年创业的一些思路。


“太多的‘长枪短跑’对准我们,

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所谓‘创作欲望’,

拍摄的大部分内容我们自己拿不到、看不到,

或者看到的只是片面的、猎奇的东西。”


“我们不是为了红地毯、聚光灯,

我们只是想用影像工具为家乡服务。”


“白裤瑶没有文字,文化靠口耳相传。

在社会剧烈变迁的时代,我们要和时间赛跑,

用影像作笔,记录和传承我们的文化。”




可能在这个疯狂的时

我们最后可能什么都留不下

但是我想我们把影像当做一只笔

把这些现在现有的东西 

作为一种历史留下来 告诉未来


关于“生命之维

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我们可以自由行走,探索无限的广度,可以执着笃定,挖掘无限的深度。当观念逃离时空的维度和世俗定义的范畴,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就会长出新的肌理,流淌新的血液。

“生命之维”思想聚会三月城市大会讲者视频将陆续推出

思想聚会|王弈鸥:从不罕见

思想聚会|卢璐:乡土,事事相关

思想聚会|王莹:临终关怀,因为爱

思想聚会|刘尚文:食物,让看见发生



爱思青年公益群

爱思青年公益主题群

此群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公益行动与资讯

愿意参与公益行动的青年请加小爱思进入社群

扫描添加小爱思,暗号“公益”


思想聚会/Idea Meeting 是由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发起的一个多元发声、跨界分享的大型公益演讲平台,借由不同领域讲者的演讲,呈现独立个体的生命轨迹,以及时代变迁中的创想灵光,从而激发公众的理性思考和感性共鸣。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讲者视频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