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履生:从私有到共享的开创

陈履生 陈履生美术馆 2022-10-04




在博物馆的已有历史和当代格局中,不管是最早,还是最大,还是各具特色,在博物馆界都是引以为傲的。因为博物馆的多样性在3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超于300年的更早的历史发展过程。今天当我们追溯过往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定格在某一个节点上,实际上在这个节点之前还有发生的部分,只不过这个节点往往成为一种标志,或者是因为约定俗成。

博物馆的诞生就是这样。当人们习以为常的把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家公共博物馆,并将其书写在博物馆历史篇章的开篇,但是,人们还能够看到之前的珍宝阁(奇珍室Cabinets of curiosities),以及更早的公元前280年建成的古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虽然亚历山大时期就有了“Museum”一词,可是,这家亚历山大博物馆是一所由研究机构、图书馆和学院组成的联合体,而非今天人们所说和说认识的“博物馆”,也不是专事收藏、展示、研究文物和艺术品、并对公众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只因它最早启用了“Museum”这一词。

不管怎么说,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博物馆从早期形态,到如今所认识到的一个独立存在的方式,都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文化教育和研究方面。就博物馆的专业而言,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是把私有变成共享,这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当阿什莫把自己的或受别人委托的藏品捐赠给牛津大学,而牛津大学为此又建立专门的机构来保管和陈列,则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当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馆、自然史学校和化学实验室”新建筑完工,就标志了一个将私有变成共享的博物馆时代的到来。这是在博物馆发展史上迈出的极其重要的一步。当然,在过去的收藏中,私有也是有着一个递进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当中,早期的公共性,哪怕是在亚历山大时期,人们都能够看到共享成为当时人们感到新颖的一个新生事物,是因为把过去的私有变为共享,即使是在公共空间中的一件家具的共享,人们也能感觉到它脱离了家庭私有的特殊性。在公元元年前后,已有300年历史的“亚历山大博物馆”作为王宫的一部分,就有了一条公共通道和一件谈话室,还有学者可在此共同用餐的大餐厅。

不管是家,还是教堂,或者是宫殿,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物的占有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而共享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之内,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或者因为在一定范围内的实际的需求,用共享的办法让大家来享有同一的资源,无疑,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发展。显然,在共享的初期,可能是一般的资源,如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公共过道、谈话室、餐厅等,而更为重要的稀缺的、珍贵的就很难成为共享的内容。所谓一己之“宝爱”,不管是君王,还是大臣,哪怕是普通文人,都很难与他人共享属于他们的心爱之物。对于作为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很多藏家都竭尽心力以终身去追求,或者以几代人的累积而成全一个收藏系列。这时候如果别人来谈共享,那可能是痴人说梦。所以,就有了掠夺,占有、盗窃等等不文明的行为。

文明成果成为共享的公共文化资源,如果没有超于常人的境界,或者没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定阶段,那么,这种共享的希望是不可能的实现的。因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曾经看到有很多让今天的人感到不能理解的事,如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1576-1612年在位)花费大量金钱来收集各种奇珍异宝,并以1000金币的佣金请画家将他的收藏画出来供君欣赏,以显示自己的威权,而普通公众则没有观赏的可能。红衣主教马萨林(1602-1661年)不仅拒绝了瑞典王后观赏藏品的请求,还说出了“不要让这个疯狂的女人接近我的珍宝室。”这就是私有的独家专享。然而,历史上也有保罗二世(1464-1471年在位)的继任者西斯图四世这样的个案,将搜集到的部分古青铜雕塑安放在卡比托利欧山上,以“返还给罗马民众”的气度与公众分享。




如此来看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出现,是博物馆学上的真正意义的从私有到共享,从捐赠到接受捐赠,从接收捐赠到建馆去进行专业的保管和向公众展示,当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一个历史的节点,不管今天的人如何去认识这样一个节点,它对于博物馆发展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今天不管从哪个方面去解读这样一个历史节点,它都告诉我们这座博物馆不同于其他博物馆的特殊性,因为340多年来,只有它能够持续不断发展到今天而表现出历史最长。所以,人们往往就避而不谈曾经有过的过程——历史就从这里开始吧。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能排斥曾经有过的过程,但今天从这一发展过程的简史来看,阿什莫林博物馆在这个长期存在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像牛津大学那样成为人们的一个历史的坐标,成为一个历史的节点。这是这座博物馆在博物馆界的重要性的特别的方面,也是其独特性的一个方面。因为它的独特性已经包括了它的藏品和建筑以及其他的很多方面,而历史则是它独特性的最重要的内容,还包括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阿什莫林。

因为人性中有基本的占有欲,因为世界上从古至今有很多物品表现出难以抵挡的诱惑力,所好为所有,则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追求。因为占有,就有了把玩;因为占有,就有不同的占有方式,包括货币的交换。而把玩反映个人的喜好,其中审美是最为高尚的;交流则是个人之外的另一种形式的把玩。艺术品的收藏在各种占有之中是最为普遍的,最具有共性的特点——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收藏品被青睐,不外乎珍贵和稀奇这两大特性。珍贵和稀有,都可以表现为文化和物质的两个方面,文化上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物质上的材质自身的珍贵和稀缺,都能够表现出它在市场上的价值。所以,收藏就难以摆脱金钱关系,就难以脱离与占有相关的两个方面:文化上的占有与价值上的占有,正表现为收藏概念中品格上的巨大差异。

从收藏方面来考量,也有基于文化和物质的两个方面的追求,这是品格取向的最为明显的差别。而所谓的差别又没有绝对的分界,即使像中国古代文人那样完全是出于文化上的追求和选择,甚至成为一种文化上的标榜,也难以避免在物质上的某种认定和判断。因为收藏品的物质特性,不像诗歌、音乐等与物质没有关联的其他文化产品,所以,物质中的价值就会影响到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文化和品格的导向。而当文化也可以用价格来衡量的时候,文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市场关系,即使是纯文化的收藏,同样可以表述为对物质的追求。从收藏的最终结果来判断,是永久的私藏,还是进入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共享,这是最核心的价值判断。

牛津大学约有900年的悠久历史,其历史的长度可以用校内的8座博物馆、图书馆和植物园来串联。而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在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也累积了丰厚的藏品,遗憾的是,现在没有任何资料告诉人们它究竟有多少藏品,官网上也没有介绍。这是为什么?实在也是搞不清楚,按理说,300多年了,藏品再多,每年整理一些大概也搞清楚了;或许正因为年头长搞不清楚了,而人们因为它的年头长好像对这个数字也不关心了,一言以蔽之,藏品很多,与年头长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不管怎么说,到了牛津,人们都会去阿什莫林博物馆,这里也确实是中心,是地标。而除了到这里好像也没有其他地方可去。




1884考古学家阿瑟·埃文斯爵士(Sir Arthur Evans)成为阿什莫林的馆长,在他24年的任期内,收购了一件具有国际重要性的考古文物,从而改变了博物馆。1894年,他把藏品从布罗德街(Broad Street)搬到博蒙特街(Beaumont Street),安放在大学画廊的后面。1908年,这两家机构合并,创建了现在的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ical)。埃文斯还建立了牛津大学的钱币收藏,形成了1922年该馆收藏的一部分,如今成为馆内的钱币室。在这一时期,收藏艺术品的标准也得到了提高,这要归功于绘画作品收藏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1893年,玛莎·库姆(Martha Combe)捐赠了一批重要的前拉斐尔派的早期作品,她是兄弟会早期赞助人托马斯·库姆(Thomas Combe)的遗孀。

位于牛津市中心的博蒙特街(Beaumont Street)上的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建筑和门脸都不大,与周围的建筑融合到一起显现出比较老旧。英国的好多博物馆都是这样。进门之后的大堂也不大,可是往里走的感觉却是别样,旧中的新显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博物馆的发展。世界上确实有不少博物馆里里外外都是旧,是陈旧的旧。阿什莫林博物馆虽然感觉不是很新,但看得出来经过了新的装修改造。那是在英国遗产彩票基金会(Heritage Lottery Fund)的支持下,从2006年到2009年开始的改扩建和装修工程。整个工程历时3年,于2009年11月完工。可想而知,这三年在牛津读书的学生们少了这一博物馆该是多大的损失和遗憾。2009年12月重新开馆时,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还亲自前来剪彩,也是锦上添花。经过改扩建,该馆比原来扩大了一倍的展出面积,设施的现代化改造,功能完善,尤其是增加了餐厅和纪念品商店,都展现了新的气象。






阿什莫林博物馆现设古器物部、西方艺术部、东方艺术部、赫伯登钱币室四个部门,展出欧洲、古埃及、古希腊、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印度、日本以及伊斯兰国家等地的出土文物和绘画、陶器、雕刻、工艺品等。其中的版画与素描室,收藏有3万多件欧洲版画与素描,包括大量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丢勒,伦勃朗等古典大师的素描、手稿与版画。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拉斐尔作品的收藏。20世纪新成立的东方部包括了伊斯兰世界、印度次大陆、东南亚、西藏、中国、韩国和日本,并给予这些领域以突出地位和学术成就,从而鼓励进一步的重要捐赠。如今,阿什莫林博物馆是除了中国以外拥有青瓷最大的收藏,也是欧洲最好的中国现代艺术收藏之一。而有说这里是英国唯一一所致力于中国书画收藏的博物馆,其中版画就有380多幅,其它还有张大千、吴作人、黄永玉等名家的书画作品。









和英国的其它博物馆一样,阿什莫林博物馆也是一座免费参观的博物馆。免费对于这里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免费,他们可以经常来。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一个上面标注5英镑的捐款箱。这是认捐,相信这也是博物馆获得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这在好多博物馆中都能看到。因为门票免费,所以,这里的场刊需要1英镑。







整个博物馆有四层楼的展厅。这里像那些老建筑改成的博物馆一样,动线都不明确,基本上是门套门,而有时一个展厅内有好几个门,这些们又通向不同的厅,所以,观众在其中走走就走晕了,遗漏也就在所难免。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展陈还是比较讲究的,尽管有的展厅还是保留了百年前的传统,在比较有秩序的陈列中,能够看到属于博物馆的在专业方面的作为,分门别类,比300多年前阿斯莫当年的陈列要专业很多。

博物馆中基于收藏的展览和陈列没有一定之规,但总体来说是反映了收藏的特点,所以,馆馆不同。阿什莫(E.Ashmore) 于1678年得到了翰·特雷德斯坎特(John Tradescantc)家族两代的收藏,品类繁杂,包括 鸟、鱼、动物、植物、昆虫、矿物、宝石、武器、钱币、纪念章、服饰、生活用具、雕刻、绘画、手工艺品等。这是和他们的经历、兴趣和发展相关的。老约翰·特雷德斯坎特不仅是英国皇室家族的园丁,还是一位有名望的植物学家、旅行家和收藏家。小约翰·特雷德斯坎特是子承父业,在其游历世界的过程中也带回了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和动植物标本。这样一种家族收藏的构成作为这一家族的个人喜好,所反映的是无数收藏家的千差万别的心路历程,可是,当这些私人收藏转化成公共博物馆中的藏品,与公共性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经过博物馆在专业方面的再转化,这也就形成了博物馆的专业特色。阿什莫林博物馆正是因为这种不断累积的收藏而确立了它如今在展陈方面的特点,无疑,“博”和“博物”是它的最为显著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今天在馆中还是可以看到它的传承。该馆的展品品类之多是其它博物馆中少见的。显然,品类之多也可以成为特色。因为多,可能就有点杂。世界上有不少比较杂的博物馆,但不管是如何的杂,博物馆都努力避免乱。如果能杂而不乱,那将是强化了这一特色中的资源优势,反败为胜。阿什莫林的展陈杂而不乱,一是因为它有主打的专题,这同样是馆藏的特色;另外,因为它有很好的学术的梳理与甄别,能够很好地把握关联性的意义;其三,陈列上的丰富性的展现,使关联性内容之间的关系得到很好的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视觉上的乱。

近年来,与其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一样,阿什莫林博物馆越来越意识到有必要修改对其收藏的解释,承认收藏历史过程中有殖民化的倾向,也充分认识到有责任在思想、语言和实践中去殖民化,以反映更广泛的视角和叙述。




限于展厅的面积,这里的特展规模不是很大,但专题的学术性和策展的专业性在相得益彰中不仅表现出了博物馆的专业底色,还在长期陈列之外增加了新鲜的看点。而该馆在中国书画收藏方面的专场,尤其是迈克尔·苏利文教授(Michael Sullivan)和他的妻子所捐赠的从1940年代开始积累的450件艺术品,被认为是欧洲最大的20世纪中国艺术品收藏。这些收藏中的部分在2014年3月举办的“迈克尔·苏利文:艺术和友谊的一生”中展出。虽然这是一次小型的纪念展,却可以让人们看到这一在抗战时期就来中国的中国美术史专家的专业眼光以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独有认识。正因为此,该馆在推动当代中国艺术方面也是不遗余力。所以,时任阿什莫林博物馆的馆长克里斯多夫•布朗爵士曾说:“在研究中国艺术方面,阿什莫林博物馆无疑是处在世界前列及中心的。博物馆收藏了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中国艺术品。因此,我们也很高兴能够向英国观众们展出中国目前最具创新性的艺术家的作品。”


2011年6月13日,与苏利文先生


展厅中迈克尔·苏利文教授(Michael Sullivan)雕像


阿什莫林博物馆的中堂在旧的改造中所显现出的设计上的创见,让人望而兴叹。其楼梯的上下贯通是这老馆中的最亮丽的新的架构,通透而敞亮,拾级而上可以到达每个楼层的展厅;而走在楼梯上,心情很爽朗。顶层楼梯的尽头有清静的餐厅,在展厅中转累了到这里来歇歇脚是最好的。










在牛津上学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可以经常来这里。可是,对于一般的观光客,时间匆匆,走马观花,很难看到它的幽深,很难看到它的丰富,也很难看到它的精彩局部。所以,当面对那一展厅中无数的瓷器,那也只是一眼望去,只能感叹它的数量之多,真的像库房一样,却不能细细的看它们各自不同的图案和装饰,更不可能去研究它的造型和工艺。当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尚没有走到所有的展厅,就没有可能再去喝杯咖啡,这是非常遗憾的。

《时代周刊》称“有幸参观阿什莫林博物馆的人相当于拿到了一张环游世界的入场券,从而进入了一段历史之旅”。




【陈履生博物馆群春节开放时间】
2月11日和12日(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闭馆)
2月13日-17日(正月初二-初六)开馆上午9:00-11:30(11点停止入场)   下午2:00-5:00 (4:30停止入场)
免费参观疫情防控请予以配合:入馆人员须佩戴口罩,进行信息登记、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请相互转告周知
地址: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电话:0511-88225018邮箱:clsgm@qq.com        clsgm518@163.com



【视频】陈履生博物馆群




相关阅读请点击以下

陈履生:一艘船与一座博物馆
陈履生:经典题材催生优秀作品
陈履生:博物馆不可替代
陈履生:英国约克国家铁路博物馆(下)
陈履生:英国约克国家铁路博物馆(上)
陈履生:岁岁焚香供作诗
陈履生:壶中自有一番天地
陈履生:“公共艺术”无可奈何
陈履生:“数字艺术”前景可期
陈履生:“非常时期”与主流美术
陈履生:40年来的书房之变
陈履生:我的2020
陈履生:博物馆不是图片资料馆
陈履生:游于壶
陈履生:传神写照——逄小威镜头中的农民
陈履生:艺术的力量
陈履生:美林的世界真奇妙

【扬中陈履生博物馆群】

陈履生:博物馆和美术馆在乡村中大有作为
陈履生:枕上春秋
陈履生:美食不如佳器
陈履生:点灯· 藏灯· 画灯· 展灯· 传灯
您有一份来自扬中陈履生博物馆群的资料,请收藏
陈履生:对于2000年前的伟大时代的痴迷
陈履生:为什么收藏竹器,为什么创立竹器博物馆
陈履生:在家乡建美术馆是很自豪的事
众筹艺术图书馆,它越来越像天堂的样子

◆ ◆ ◆ ◆

履酒订购:雷总
187 8606 1930,  181 9810 8999
公众号ID:chenartmuseum
用文化的步履陈说平生的坚守

研究 | 交流 | 分享


陈履生美术馆: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环湖北路,江苏扬中市新坝镇新治路,海南三亚海棠花开;汉文化博物馆&竹器博物馆:江苏扬中市新坝镇新治路;陈履生美术馆研习基地:贵州贵阳市开阳县王车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