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之一,多年来,关于它的讨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起点问题上。从学术意义上来说,这本不成为问题,提到丝绸之路无论如何是绕不开洛阳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能把丝绸之路起点问题讨论更加具体和深化。
我在洛阳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几十年,对于考古资料相对熟悉一些,在平时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这些浩如烟海的文物遗存里,有相当多的文物和遗迹现象包含了许多丝绸之路元素,但在考古发掘简报和报告中,并没有说透、甚至没有说清楚。
历史长河中,从遥远的西域沿丝绸之路而来的不同文化以及附带的沿途各类文化元素都曾被带入到洛阳,又被加以利用和进一步转化,各种文化流传于此,传承于此。这些丝绸之路文物与遗迹现象,它们的源头在哪里?它们又跟哪些丝路文化内容有关,流传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在洛阳又与哪些因素结合并形成了新的文化元素?将它们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解读、去探索其背后的人和与之相关的事件,正是文化人类学要研究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考古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其责任和任务重大。
《洛阳考古与丝绸之路人文交流》一书的主题便是想从这里入手,尝试将洛阳多年来的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作一些深层的解读,找出它们的源头和流传途径以及在洛阳地区的演变过程,我想这将有助于更清晰地呈现洛阳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书16个选题都来自洛阳的考古发现,但当时的发掘简报或报告并未给出深入的解读,或者几乎没有解读,比如《洛阳地区两座鲜卑墓葬的文化学检讨》是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篇发掘简报和近年来的一篇发掘简报,二者都是历史时期洛阳与草原民族文化交流的孑遗;《洛阳道北金墓萨满舞蹈图像考》则是尝试从图像的角度去分析其中隐藏的民族文化交流的符号;《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中的丝路密码》则从多方面解读了其中的丝路因素。其它如《洛阳苗北村五代壁画墓中的拂林狗》《洛阳孟津新庄晚唐五代墓壁画人物再解析》等也是针对近年来发掘简报中未曾讲述清楚的丝路要素进行了必要的解读。
值此洛阳作为丝路和大运河双遗产中心城市的历史时期,希望本书进行的探索能够为洛阳与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的研究和历史遗产资源的深入发掘作出积极贡献。
商春芳,洛阳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现为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洛阳隋唐史学会副会长。先后主持过洛阳地区40多项考古发掘工作。2006-2007年参加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洛阳市大遗址保护工作,获“2007—2008年度全国田野考古发掘二等奖”。2006年至今,曾参与完成洛阳市文物局“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洛阳段的申报工作、洛阳北窑旧石器的四有建档工作、《隋唐洛阳城保护条例》及《隋唐洛阳城里坊大观》等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