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航天日|工大学子探访“神秘基地”,什么让他们热泪盈眶?
4月12日至13日,在第四个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秦岭深处的原067基地热闹了起来。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青年师生代表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的青年职工代表来到这里,开展了航天科普、航天精神溯源系列活动。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陕西凤县的秦岭山中,有一条17公里长的偏僻山沟。这个后来被称为“红光沟”的地方,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的旧址、三线建设时期的067基地。当年,三线建设者们来到这里,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067选址凤县,就意味着我们要为三线建设“奉献”青春、“奉献”热血。
三线建设是指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至1980年,贯穿我国三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包括铁路、公路、钢铁、煤炭、石化等基础工业,核心重点是国防科技工业,根据“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原则,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的深山峡谷,大漠荒丘,风餐露宿,人挑肩扛,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一千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尖端科技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谱写了一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凯歌。
探访“航天初心”
4月的红光沟乍暖还寒,冒着绵密的细雨,大巴车穿山过沟,涉水过桥,经过十八道弯,历经了5个多小时的车程,西工大和航天六院的青年师生员工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在交通发达的今天,道路都如此难行,更何况五十多年前呢!”路上,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三线”的艰辛。
成立于1965年的067基地,是我国航天大型运载器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制造单位,50多年来,已研制出50余种火箭发动机,用于我国近、中、远程导弹和长征系列各型号运载火箭。当年,就是在红光沟,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几万名职工完成了基地建设并投入航天科研,生产和实验任务。
在基地总部,我们见到了在基地工作生活了20多年,成为研制我国姿控发动机创始人的傅永贵老先生,今年已是耄耋老人的傅老精神矍铄,他带领着同学们沿着山路来到当年进行姿控发动机研制的“厕所实验室”参观。当年由于房屋紧缺,傅永贵等设计人员把山沟边废弃的厕所改造利用,作为研制姿控发动机的场所,并成功研制出了首台姿控发动机,设备条件的简陋,勇气决心的毅然,让在场的同学们难以置信的表情中夹杂着由衷的敬佩与崇拜。
谈到航天初心,傅老感慨的说到,让我们国家的航天强大起来,振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我们每一个航天人的初心,也希望我们的年轻学子要时刻铭记。
随后,同学们来到号称“千里提运线”的基地科研生产专用铁路线,这条曾经为发动机研制和职工生活必需品保障的运输“生命线”如今已失去繁忙,锈蚀的钢轨和丛生的杂草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傅永贵介绍说,这条铁路是067基地它的专线,承担着液体火箭发动机零部件,试验用推进剂等的转运任务,由于长达数千公里,又被称为“千里提运线”,站在铁轨上,同学们感受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也知晓了什么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三线峥嵘岁月,更理解了航天前辈们的精神和力量,那就是一次次失败后的坚持,一次次绝境中的突破。
点亮中国航天创业地图
4月13日,来自西北工业大学和航天六院的百余名青年汇聚在“红光沟”的165所办公区,开展了“重温航天人初心故事,点亮中国航天创业地图”活动,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晓代表学校师生向老一代航天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航天六院党委副书记栾希亭希望通过活动加深同学们对航天精神,三线文化和航天六院的了解,增强广大学子对航天事业的向往,推动校企战略合作。
活动中,西工大航天学院院长唐硕介绍了今年将组织西工大航天学子相继到分散在中西部的六个三线航天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和体验,开展点亮“中国航天创业地图”活动,以追溯老一辈航天人的足迹,体验航天创业的不易,激发同学们的爱国奋斗情怀。
随后,与会嘉宾共同将刻有“中国航天”的印章嵌入祖国地图中的067基地区域,开启了点亮“中国航天创业地图”的第一站,会上,中国姿控发动机的创始人傅永贵以“创业中的艰难岁月”为主题,分享了航天人自力更生、献身事业的三线奋斗史。
航天六院“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获得者程磊,西工大航天学院研究生刘双喜,曾在067基地度过童年时光的航天二代雍楚曼,西工大2018级飞天班学生朱奕潼分别以记忆里的067基地,光荣和使命为主题,分享了青春奋斗故事,表达了继承使命与担当的决心。
用心“丈量”航天热土
随后,师生们沿着前辈们的足迹,重走了三线航天人战斗生活过的土地。
试车台试车
在试车台,在58车间,在11所试验区,在201洞,大家聆听了当年基地人创业奋斗的故事,与洪水抗争重建的故事,厕所实验室的故事,面对如今早已废弃的工厂,破败的实验室,想象着被洪水侵扰,受累于物资匮乏的科研生产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冲撞画面由然浮现在同学们眼前,也更突显出航天人难能可贵的坚守初心。
据悉,结合此次活动,航天六院计划将基地部分场所开发利用,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传承三线文化和航天精神,将“红光沟”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活动期间,西工大航天学院的航天科普志愿者还来到凤县河口镇中心小学为孩子们进行了航天科普教育,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火箭发射。随后,孩子们在操场上用队形摆出了追梦人的字样,表达了他们将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坚持梦想,做好新时代接班人的决心。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当两天的老基地探寻,当双脚丈量着孕育和创造我国航天事业奇迹的热土,当亲耳聆听老一代航天人回忆艰苦卓绝,激情燃烧的岁月,当亲身走进那些甚为简陋而又创造尖端科技的车间和试验台,当置身于巍峨的试验台前凝望着层层群山,我们的同学们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并久久的不能平静……
红光沟往事
【厕所实验室的故事】
1968年,因为条件艰苦,物资匮乏,当时的傅永贵只能将厕所完全改成自己的实验室,一间作观察室,一间作实验室,又在中间墙壁打了一个孔用来观察,但这个观察孔的密封性不好,傅永贵和研究员们经常被试验产生的废气熏得头晕脑胀。
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当年她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搞什么,只是半夜还能听到从厕所里发出“噗噗噗”的声音。这个声音持续了7年,傅永贵在这七年间,在这个约10平方米的厕所实验室中试验了200多台次的试验件,进行了多达数十万次的启动、关机测试,最终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这款发动机也被当时幽默的三线建设者们称作“厕所发动机”,在运载火箭等各类航天器上都有广泛应用。
【抗洪英雄的故事】
1980年7月2日连续数日的大暴雨引发了特大洪水,“洪水已经涨到运输处的洗车台附近了”7月2日下午5点多,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心急如焚,洪水如果冲到器材库,不仅损失巨大,而且将严重影响各种航天型号发动机的研制生产进度。11所的领导班子立刻组织突击队,时任11所副所长的宋承河(时年47岁)和房产科科长李宝良(时年39岁)更是冲到了最前头。然而,在他们视查险情时遭遇突如其来的洪水,两人都被卷入滔滔的洪水当中,所有人立刻展开营救,无奈水大浪急,两位英雄在抗洪过程中英勇牺牲。
西北工业大学与航天六院开展的“追梦赤子心 溯源航天请”探访红光沟活动,受到了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日报国际在线、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网、陕西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版权所有
文案|陈鉴 罗淑娟 赵珍
摄像丨陈鉴 任磊
视频制作丨陈鉴 任磊
采访记者丨刘建平 张懿萱
摄影|卢迪
编辑|张懿萱
责编 | 吴闻川 刘建平
往期精彩:
请为努力奋进的航天人点1000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