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树,那些人……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
回望一百年前,中国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乱变交错,风雷激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霞光,给正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主心骨,中华民族从此有了新的引路人。
此后积百年之功,数代人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今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党中央决定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党委宣传部特别开设“党史学习教育”专栏,让我们把校史学习和党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西工大人扎根西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一流、献身国防的优良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做出将关系国家发展的沿海工厂、学校内迁的战略决策。时任华东航空学院院长的寿松涛先生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以非凡胆识和气魄主动请缨西迁,带领华航全体师生员工和家属,5000余人,向西而歌,激荡起爱国奋斗的大情怀,开始了一场不再回头的远行。
华东航空学院校徽
从南京到西安,一趟趟列车从远方载来了专家、教授、工人、学生、家属、梧桐树……也载来了一代人的光荣、梦想与最无私的奉献。
1955年中央高教部任命寿松涛为华东航空学院院长的通知和江苏省宣传部批复华东航空学院党委委员的名单
热爱祖国
“建设大西北,振兴新中国的航空事业!”是华航人的口号和信念。航空报国成为华航人的最高追求,也成为后来影响和感染西工大一代代莘莘学子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8年元旦,陈士橹与苏联友人在红场合影
“工信楷模”“三秦楷模”陈士橹院士是当年华航师生的一员,也是矢志爱国奋斗、彰显华航西迁精神的优秀代表。他用一生恪守了自己的入党誓词——“我要在科研道路上做出一份成绩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陈士橹从华航被派往苏联留学,1958年归国时,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从南京来到西北工业大学报到。刚开始他对西安当地的气候和饮食都不适应,但他没有任何怨言,迅速投入新的工作。此后“创建宇航工程系开启航天科技教育新征程”“倾力保住宇航专业西工大宇航工程系”,使得该系成为全国航空院校中唯一没有被“撤并”的宇航院系。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培养的大批骨干教师,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航天大发展时代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所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国家航天和国防事业的顶梁柱。
1980年2月胡沛泉教授在办公室
60多年前,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博士胡沛泉,告别南京的妻儿,随华航西迁只身来到西安,一别就是一个甲子。他是新中国成立初的二级教授,到西航默默地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一生扑在工作上,一直两地分居,妻子离世他都未赶得上告别。
胡沛泉与季文美等教授一起,在西工大创办了工程力学专业,这也是全国最早的工程力学专业之一。从教多年来,他一直甘为人梯做铺路石子,致力于研究生教育工作,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其中包括数十位洪堡学者。他非常重视学报工作,从拟定办刊方针,到选稿审稿、改写英文摘要,再到检查出版各个环节,为学报做出了卓越贡献。2016年,已经96岁高龄的胡先生谈起西迁时,他一再说:“不后悔,华航西迁,就是为了占领航空航天制高点!”道出西迁师生的心声。
华东航空学院学生旧照
像这样的典型事例还有很多。他们听党指挥、服从大局、勇担重任的爱国情怀和慷慨气魄,也积淀传承为了西工大人的精神特质。
顾全大局
以国家大局为重,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不计较得失,舍小家顾大家,有的人甚至因为奔赴西北,与爱人、亲人分离,这样的选择无上崇高,却又谈何容易!
“大多数人思想毫无准备”“整体搬迁困难重重”“生活上反差太大不习惯”是西迁时最大的三个考验,当时西安“雨天泥浆路”“晴天扬灰路”,西安校区的学生宿舍,隔墙是芦苇泥巴结构。一期建设时许多地方在人工探墓,饭厅是临时草棚,无凳子,餐桌拥挤;伙食少米缺鱼,蔬菜很少;气候干燥,部分人不适应,嘴唇干裂、流鼻血。校内没有洗澡设施,冬天教室没暖气,冻得脚趾失去知觉。
尽管困难重重,但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大家都明白了顾全大局、献身航空的道理。最后,应该搬迁的师生员工一个不缺!
1956年夏季招收的新生录取通知书写着:祝贺你被华东航空学院录取,请到西安航空学院报到......当年招收的大多都是苏杭、沿海一带的新生,到西航9月1日开学,1000多名新生竟没有一个缺席迟到!
“顾全大局”不仅是喊喊口号,更成为所有师生的思想自觉,也成为西工大一代代学子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献身国防的优良传统!
艰苦创业
华航西迁的壮举可歌可泣,向西部进军开启艰苦奋斗新征程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
已经86岁的沈凤岐仍然记得西迁的情景:1956年8月的一天,在南京城上空几架飞机盘旋着,飞机上坐着华航的师生和家属代表。为了让西迁的师生、家属再看一眼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空军专门安排了几架飞机,载着大家从空中俯瞰家园。这既是对华东航空学院的纪念,更是向这群航空教育者致敬……凡此种种,使华航师生感受到支援大西北建设的无上光荣,开始了西部拓荒的创业历程。
搬迁仅一年时间,从选址、建新校舍到搬迁安装设备、举家迁移,家属工作安排、孩子上学安顿......克服重重困难,开辟新校园、兴办新专业、发展新事业、建设新家园,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和开路人。
20世纪世纪八十年代西工大教授在风洞现场教学
特别是,2台精密风洞(当时全国也只有3台风洞)、庞大的航空发动机实验台、符合航空要求的冷热加工工艺实验室、教学实习的机工厂、大量机床以及教师干部、技术人员的到来,为此后陕西乃至整个西部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形成我国规模最大的航空工业基地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献身航空
华航西迁后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为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1970年,原“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整体并入西工大。
至此,西工大“三脉”精英优势共融、相得益彰,戮力同心、追求一流,为创办以“三航”为鲜明特色的西工大奠定了基石。
此后,西工大与新中国航空事业一路同行,一直以来,作为牵头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专项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西工大人也几乎参与了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所有机种机型的研制。
从歼-5、歼-6、歼轰-7、歼-8、歼-10系列到歼-20,从运-7、运-8、运-10到运-20,从“延安2号”直升机、直-5、直-10到直-20,从新舟60、新舟700、ARJ21到C919、C929……他们就是一代代西工大人践行“航空报国”这一使命担当的最生动的注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工大“三航”特色的杰出代表之一——无人机的研制,追根查源,正是华航开创了我国航空模型运动和航空科技创新的先河。
2011年5月,两院资深院士调研组发现,西北工业大学培养的学生和他们取得的工作成就,远远超过了学校所在的地域、条件、环境所给予他们的,称之为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西工大现象”以“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为特征,充分彰显了西工大的精神文化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频共振、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一代代西工大人在“西迁精神”的巨大鼓舞下,扎根西北,用赤诚的爱国之心、强烈的报国之志,不断创造着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钟山苍苍,渭水泱泱;华航西迁,伟业德昌。
文脉延续,薪火承传;西迁精神,光芒永放。”
往期精彩:
版权所有
来源丨《华航西迁:新中国航空教育的基石》、西工大校史研究中心
整理丨陆佩华、付怡、赵勇
审核丨陆佩华
责编丨雷军
为所有承担国家使命,服务战略需求的西工大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