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奇背后的故事,等待你去翻阅

2017-02-27 南京大学出版社


春季读书正当时。期待你我能在早春沐浴阳光,坐在咖啡馆的落地窗前,读好书。


以下是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度文学艺术新书预告,瓦尔特·本雅明、让-吕克·戈达尔、乔治·巴塔耶,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故事,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以及写作者的个性为一体,传播一流的文字、故事、趣味、思想,等待你去翻阅。







《大卫·鲍伊》(已出版)

(英)克里斯·韦尔奇(Chris Welch)著   董楠 译


本书是大卫·鲍伊的传记,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这位超级巨星的传奇生涯。

大卫·鲍伊对流行音乐与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他像变色龙一样,不断更新自己的舞台形象,模糊着艺术、表演、时尚与音乐之间的界限。这本视觉盛宴不仅描绘了大卫·鲍伊一生中最重要的音乐历程和生命历程,而且展现了鲍伊最精彩、最震撼的照片:从早年不为人知的戴维·琼斯,到世界著名的音乐传奇、时尚符号与不断演变的超级巨星;有大众熟悉的著名照片,也有罕为人知的稀有照片,大多出自当代著名摄影师之手,展现了大卫·鲍伊传奇生涯的万千瞬间。

 


《电影史》(已出版)

(法)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著  陈旻乐 译


1988年到1998年法国著名电影导演、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戈达尔拍摄一部系列影片《电影史》,1998年,同名著作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全书由电影中的画面和文字构成,完整展现了作者独特的电影观。但对这部图文书的性质,实际上我们很难有个明确的定义。哲论?散文?诗歌?摄影?绘画?戈达尔在这部近1000页的著作中有诸多引用,从电影,到哲学、文论、小说、散文,再到诗歌、歌曲,涉及语种除了法语,还有德语、英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除了思想的广博与深邃、文字的诗意与抒情,本书在编排上也极具匠心。诗行的划分、文图的布局、黑白或彩色的运用,无一不经过精心安排,在形式上富于美感,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戈达尔的引用”的丛林之中,进行着一次色彩斑斓的人文艺术的发现与思考之旅。


 


《阿尔塔蒙之路》

(加)加布里埃勒·罗伊 著   赵苓岑 译


本书是加拿大文学大家加布里埃勒·罗伊半自传性质的小说作品。书中透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通过四段叙事,以通透质朴的笔调,书写我们每一个人或许曾经但早晚必须经历的部分:生离,或者死别。其中孩子的形象,是被驱逐出天堂游荡在回忆里的影子,总在提醒我们“失去”,一旦重现,却又引领我们看向“理想”。因为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一个早已遗失的“我”摇摆在“这里”和“他方”,只有在回望时,才有交叠的空间,时间也仿佛停止。而写作,似乎就在悬置的时间里,想象的空间中,实现了加布里埃勒·罗伊真实与想象的交融,自我治愈,也治愈了读者。


 


《萨拉热窝谋杀案》

(法)乔治·佩雷克 著   唐洋洋 译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先锋小说家乔治·佩雷克的处女作,也是其最后一部出版的小说,讲述了一桩多角恋情,最终演变成在萨拉热窝的一起妻子开枪射杀丈夫的谋杀案件。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嫉妒、征服、控制、背叛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青年佩雷克此后成名作中的种种写作特色,为读者了解佩雷克提供了一个前厅。


 


《作家们:13篇花絮》

(美)巴里·吉福德 著  晓风 译


在这本图文并茂、十分有趣的小书中,美国著名作家巴里·吉福德用13篇幽默简洁的对话,描绘了众多经典作家的形象,如海明威、杰克·凯鲁亚克、加缪、兰波、普鲁斯特、波德莱尔、艾米莉·狄金森、贝克特等。这些对话抓住了作家们生命中最能体现其个性、经历、言行乃至作品特色的瞬间,表现了他们最生动的一面,为读者认识这些文学巨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佳媛》

(英)芭芭拉·皮姆 著 李乃清 译


本书是英国女小说家芭芭拉·皮姆的小说。大卫·瑟希尔和菲利普·拉金提名她为20世纪未得到公正评价的作家,其作品曾获布克奖提名,作家本人也被选为皇家文学院会员。《佳媛》一书是体现英式幽默的典型作品,对日常生活、对细节的描述和对人物的刻画与简·奥斯汀一脉相承,妙趣横生,同时又无比动人。

 


《三折画》

(法)克洛德·西蒙 著 樊咏梅 译


《三折画》(1973年)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克洛德·西蒙以绘画的方式探索小说空间的代表作。小说由三个场景式故事构成:法国南部的一个村庄,一名男孩做数学作业、看宰杀兔子和拼接电影胶片的场景以及一位少妇与情人幽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溺水而亡的故事;法国北部小城,一名新郎与同伴在咖啡馆庆祝结婚脱单,却与昔日恋人旧情复燃,抛弃了新娘;蓝色海岸的一家豪华宾馆,一个母亲欲拯救自己贩毒的儿子而委身于国会议员。西蒙把这三个情节简单,彼此独立的故事以七巧板的方式拼贴成了一幅彼此相连,交相辉映的“三折画”,他将色彩、光线、外形等绘画技巧运用在对人物和场景的描写中,笔触细腻、生动,以绘画的构思和语言,开拓了小说的立体空间。

 




《导体》

(法)克洛德•西蒙 著 焦君怡 译


阅读克洛德•西蒙的小说《导体》,无异于经历一场极致的艺术之旅——如同漫步于美术馆,从文艺复兴,直到印象派,光线或明或暗,色彩或浓或淡;如同徜徉于博物馆,于奇珍异宝之间,感受时空交错的流光溢彩、光怪陆离;如同置身于电影院的放映大厅,大屏幕上的画面在美洲最原始的森林,某个城市最普通的寻常巷陌,某一场没完没了的会议,还有一对情侣无休无止的情欲之间,不断切换。故事隐没了时间,时间却似乎变得更加清晰,仿佛每年每月的每一天,同样的情节都在重复;故事模糊了人物,人物却似乎更加真实,仿佛每一个你我他,都在重复同样的经历。故事最终结束了,又似乎永远不会落幕……

 


《艺术社会学三论》

(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著 王涌 译


本书汇集了瓦尔特·本雅明关于艺术研究的三部经典名篇,包括《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1939)》和《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本雅明终其一生的理论努力就在于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去阐释和解读精神生活中已经和将要出现的嬗变,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加缪传》

 (法) 赫伯特·R. 洛特曼(Herbert R. Lottman)著  肖云上  陈良明 钱培鑫 译


本书是关于加缪的第一部传记,也是公认的“加缪传记中最受欢迎的一部”,涉及加缪的所有作品,包括《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第一个人》《堕落》《流放与王国》等。本书自1978年出版以来历经修订再版,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在阿尔及利亚贫民区长大,经历长期的贫穷、无尽的苦难,却通过不懈的努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的成长历程、创作历程、生活历程和心路历程。本书既是加缪的生平传记,也是他的精神传记;读者从中既能看到加缪一生详细的生活细节,满足自己的探秘心理,也能读到他的思想精髓和作品精华,获取受用终身的有益启迪。

 

 


《尤金·奥尼尔传》

 (美) 罗伯特·道林(Robert Dowling)著  许诗焱 译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美国著名剧作家,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被视为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一生四获普利策奖,并于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传记,在英文亚马逊网站拥有几十个五星好评,这在同类书籍中并不多见。作者罗伯特·道林是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学的英语系教授,也是美国学界公认的奥尼尔研究专家。该书史料详实,细节生动,完整再现了奥尼尔这位美国戏剧史上的灵魂人物精彩辉煌的艺术创作生涯以及其悲惨不幸的个人命运。此书曾入围《洛杉矶时报》图书大奖的最终评选。

 


《福克纳传

 [美] 菲利普·万斯坦(Philip Weinstein)著  晏向阳 译


威廉·福克纳堪称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但其真实人生充满失败。无英雄感的参军生涯,亲兄弟的飞机失事,令人失望的好莱坞编剧工作,甚至酗酒带来的毁灭打击,等等,应对个人与事业上的种种挑战时,福克纳感到力不从心,这种感觉纠缠了他一生。在这部传记中,菲利普以福克纳的生活与创作为中心,把焦点对准了福克纳的自我围困感,写出了福克纳如何受时间、空间、历史交互困扰,探索自我意识的回声。福克纳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语言,他捕捉到了身处压力之下的人类意识,而这在之前还从未被人发现。

本书是公认的权威传记。作者大胆地从新视角出发,揭示了20世纪伟大的天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人生与艺术探索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同时,所有的失败也成就了福克纳的小说。

 

 


《企鹅与莱恩兄弟》

(英)斯图尔特·凯尔斯 著 许昆 译


本书是关于企鹅出版社创始人莱恩兄弟的传记。讲述企鹅出版社故事的图书为数众多,然而大部分作者倾向于夸大其中最年长、最进取的艾伦·莱恩的作用。实际上,两位弟弟理查德、约翰也是重要的出版家。作者认为对艾伦沙文主义式的聚焦遮盖了出版传媒史上一个独特存在:兄弟间富有创造力的对抗组成了企鹅的秘密武器,即一个带动强大出版社的充满动力而独特的引擎。本书以对理查德日记以及莱恩家族的其他文件(其中多份文件从未被研读过)前所未有的深刻研读为基础,是首部关于理查德和约翰生平的严肃传记著作,也从新的角度考察艾伦的生平和影响,描绘并理解三兄弟之间多面而变化的关系,而他们对企鹅的精神和成功至关重要、影响深远。




 巴塔耶作品系列






《不可能性》(L’impossible)

(法)乔治·巴塔耶 著   曹丹红 译


《不可能性》包括“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亚”,这三个“异质”文本通过明显或隐秘的线索相互联系着。巴塔耶意图以此来“描绘真实”,但并不借助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手法,而是通过想象“不可能性”,或者将小说人物置于色情、消失、死亡、毁灭等情形的考验之下,或者将诗歌推至一种“暴力状态”,以此来获得意义,唤醒主体意识。触及“不可能性”的文学作品之中有一种痉挛,展现了存在物的全部运动,正是这种痉挛令三个“异质”文本在更高层面上获得了一致性。《不可能性》初版于1947年,当时书名为《诗歌的仇恨》,1962年第二版时更名为《不可能性》,巴塔耶本人在二版序言中解释了更名的原因。

 

 

《天空之蓝》(Le bleu du ciel)

(法)乔治·巴塔耶 著  施雪莹 译


《天空之蓝》写于1935年,但直到1957年才由让-雅克•珀维尔(Jean-Jacques Pauvert)出版。故事发生在二战前夕,以主人公亨利·托普曼(Henri Troppmann)为第一人称,讲述了这个青年迷茫、绝望、耽溺酒色的黑色流浪生活。托普曼在欧洲城市间酗酒、狂欢、流浪、哭泣、追寻死亡。整个故事都沉浸在压抑、阴沉而绝望的氛围之中。巴塔耶说:“……《天空之蓝》中所有骇人的失常之举都源于当时撕扯我的痛苦折磨。但我从未觉得单单这个理由有足够分量,所以1935年书写完后,我放弃了出版计划。而现在,1957年,读过手稿并为之动容的朋友们希望我能发表这部作品。我最终决定相信他们的判断。”

 


《吉尔·德·莱斯(蓝胡子)案》(Le procès de Gilles de Rais )

(法)乔治·巴塔耶 著    赵苓岑 译


西方的神圣性表达在两方面,一是向上的宗教,依靠信仰,二是向下的污垢之物,全赖人类本能的兽性,由此而生强大的矛盾张力。历史上誓死追随圣女贞德、战功赫赫的法国元帅,虐杀上百男童的吉尔·德·莱斯,在大众眼中不过混同于童话、传说中蓝胡子的恶棍,在乔治·巴塔耶这里却完美地凝聚了神圣性的两方面,所以成了巴塔耶口中的“圣魔”。为他“封圣”,并非为其辩白,而以详实的史料尽量客观地还原当年教廷对他的审判,还原阴暗至极、邪恶至极的吉尔·德·莱斯,以现代的方式剖析恶的根源——不加抑制的兽性,兽性之所以神圣,因其大胆无谓回归的是人性塑造以来人类逐渐远离的自然和源初,因为僭越的是兽性的对立面——人性中的理性以及理性下的道德、规则、制度,所以兽性与理性的斗争、冲突极尽诱惑。应该说,吉尔·德·莱斯,为乔治·巴塔耶奉献了“兽性、性、死亡”的最佳典故。

  


《色情》(L’Érotisme )

(法)乔治·巴塔耶 著   张璐 译


《色情》巴塔耶一经出版便引起轩然大波的理论著作:第一部分以禁忌与违禁为题,从内心经历、死亡禁忌、生殖禁忌、违禁、猎杀与战争、杀戮与牺牲、宗教祭献、性瘾与死亡、基督教、欲望客体、美感等方面逐章分析;第二部分结合萨德等几位作家及巴塔耶本人作品对色情主题进行研究,讨论强盗社会和工作、圣人、正常人、乱伦之谜、神秘性与感性、神圣性与孤独等与色情的关联。巴塔耶认为,繁衍后代的人与后代之间有条深渊,具有不连续性,但是作为总是孤独死去的个体,人总是怀念这失去的连续性。色情作为人类繁衍活动的一种形式,可以让人重新找到这种连续性,也就是说,在繁衍的细胞相互连接时,其间建立起一种连续性,在死亡之上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被诅咒的部分》(附《耗费的概念》)

(法)乔治·巴塔耶 著  刘云虹 译


《被诅咒的部分》是巴塔耶论述其普遍经济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唯一一部力图在其中为他的世界观建构一种系统阐述的书:自然哲学、人的哲学、经济哲学和历史哲学。

巴塔耶认为,通常的经济学思考 (包括了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对经济学的科学化)是不恰当的还原,在经验和理论两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他区分了“有限经济学”和自己的“普遍经济学”。巴塔耶的普遍经济学将地球上的能量作为一个相关性的整体来考量,因此无限的生产、扩充和囤积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我们不加以平衡,这种冗胀最终会导向悲剧式的耗费。


《被诅咒的部分》中所附长文《耗费的概念》是巴塔耶“普遍经济学”的引子和基础,他批判了我们在世俗世界通常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等价交换”的观点。

 


原创




《解读周作人》(已出版)

刘绪源 著


本书是中国当代散文批评史上首部周作人散文评论专著,也是引领读者进入知堂艺术世界深处的“知心”之作。

 

刘绪源先生的《解读周作人》一书,给我很大教益。我只看到有些读者把周作人与梁实秋、林语堂等列齐观,《解读》则一上来就指出另外一种更其尖锐的情况,即许多读者只能欣赏梁实秋、林语堂等等,而不能欣赏周作人,“他们会很快地接受梁实秋的精致的俏皮,接受林语堂的生辣放肆的幽默,接受丰子恺的天真闲雅,接受徐志摩的浓艳奔放与冰心女士的纤秾委婉,甚至接受叶圣陶的工整与何其芳的诡谲,却独独难以很快地接受周作人”。

 

——舒芜《真赏尚存 斯文未坠》

 

几十年来,政治化散文批评坚持把鲁迅和周作人置放在“敌”“我”两级对抗上进行研究,从而把他们分别置放到天堂和地狱之中,而《解读周作人》让他们从天堂和地狱中走出来,以心心相印的姿态,肩并肩地重新站到文学史的殿堂里来。对这一散文批评的评价最恰当的词语应该是:“革命”——“批评的革命”。

——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




 

《烤神仙》

蔡怡著


本书为联合文学奖散文首奖、怀恩文学奖、福报文学奖得奖作品集。主题围绕老迈失智的父亲及患有躁郁症的母亲,既是作者蔡怡对双亲的缅怀与纪念,也是自身对人生路程的回顾与体悟。作品以平白简易的文字,清新细腻的笔触,表达了最深刻动人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大多为人间至亲之间曲折婉转、千丝万缕的情感,颇能令人产生共鸣。

大陆很多读者喜欢台湾琦君、廖玉蕙、吴念真等人的散文,本书也体现出这一散文传统。


 

《唇间的美色》

孟晖 著


本书作者兴味盎然地探考千百年来的古人生活,在查考资料的基础上,还原历史真实,描述古代王卿贵族、平民百姓各色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生活方式所蕴含的文化意味与雅致——他们收集山间崖草夜露酿制“秋露白”“色纯味洌”,收集荷叶荷花上的晨露酿制美酒“清芬特甚”“香扑烈”;她们收集新鲜雨水煮白糖制作提糖,浸鲜花鲜果,色艳味甘,享唇间美色,齿颊芬芳。天子经行处,拂尘撒香,红霞帔紫霞帔们 如云追随;细褶密密的“荷叶边”镶在男性贵族长袍底缘,是汉代官服必不可少的饰物;闷骚男雍正帝挺费心思地为自己设计样式独特的熏冠架,关心的是如何用鲜花熏香那顶皇冠……

 

《花露记》

孟晖 著


本书是作家孟晖以中国古代美食、饮料为主要话题的随笔集。作者通过考据古典诗词、文史材料,爬梳分析,以清丽细腻的笔触书写中国古代食物的雅致和丰富,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灿烂。








编辑:Jss 七

你可能还会喜欢:

日本人是不擅长讲故事的

诗歌,让春天永不离开

音乐:它承诺更好的时光会到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