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大社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推荐选题位居前列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布了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在全国数百家出版社选送的项目中遴选出“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20个,南京大学出版社共获得15个(加上作者授权申请的三个)项目,位居全国出版社第三位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要类别之一。


外译项目旨在集中遴选译介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学术精品,资助中国学者相关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有效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深化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增强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代表了一个出版社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出版综合能力。


南大社入选项目内容包括各个学科,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中国哲学、中国经济、中国文学、中国法律等多个领域,涉及英语、日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韩语版等多种语言,是一次多角度、立体化的走出去。入选的主要是南大学者的精品力作,是南大学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如《回到马克思》(张一兵著)系统地梳理和说明了马克思怎样在经济学研究中一步一步地形成和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完成科学的方法论转换;《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洪银兴孙宁华著)探讨中国经济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发展经济学;《中国佛教艺术史》(赖永海王月清著)《唐诗与宋词》(莫砺锋著)《中国佛教与佛学》(洪修平著)等图书充分展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南京大屠杀史》(张宪文著)表明了中国希望与世界更好地沟通,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王明生著)《中国法律文明》(张仁善著)《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周宪著)《中国绿色转型之路》(黄海峰著)《中国现代图像新闻史:1919-1949(十卷本)》(韩丛耀 著)等图书则展示了研究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优秀成果。


这是南大社继获得19项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电子音像)规划项目之后,学术出版综合实力的又一次集中展示。这些精品力作的成功翻译出版,将为世界认识当代中国、了解中华学术的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回到马克思》

张一兵 著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本书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关系出发,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为依据,尤其通过对过去我国学者很少涉猎的马克思的许多读书摘录、笔记、未完成的手稿和书信的考证和分析,系统地梳理和说明了马克思怎样在经济学研究中一步一步地形成和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完成科学的方法论转换的。藉此梳理和说明,作者指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马克思在经济学、历史学等具体科学基础上建构出来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



《中国经济发展:理论 实践 趋势》

洪银兴 孙宁华 著




本书所阐述的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际上是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中国的发展经济学。针对中国由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所走过的发展道路,本书从发展经济学理论上进行说明,如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国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后又面临新的发展问题,如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等等。



《中国佛教艺术史》

赖永海 王月清 主编



《中国佛教艺术史》基于思想文化史和宗教学、艺术学的视野,以断代的方式,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历史,对近两千年来各个时期的典型艺术样式进行风格分析,探讨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与内容,选取佛教造像、绘画、建筑、书法、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既尊重艺术史的分类,又兼顾中国佛教艺术的内容、形式与特质。作者立足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将佛教艺术发展置于佛教史的整体中进行考察,关注艺术与文化关联的背景,探讨印度佛教艺术到中国佛教艺术的流变与创新,力图反映佛教艺术在中华历史文化图景中的整体风貌与独特景致。



《中国哲学关键词》

王月清 主编



《中国哲学关键词》选取了中国哲学流变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近50个概念范畴名词作为研究对象,在内容上涵盖了宇宙论、本体论、人性论、修养论、方法论、境界论、历史观、政治观等方面的内容,基本上能够代表中国哲学的主题内容和体现中国哲学的根本特质。 在研究的范式上,主要对涉及的哲学范畴进行纵向的源流梳理,呈现其历史流变,同时,兼有横向的比较,以凸显其哲学内涵 的独特性。在纵横结合中,探讨中国哲学关键词的本义、多义,并适时与其他学派、西方哲学作比较,以展示中国哲学的丰富性和民族性,呈现中国智慧的原生态、中国文化思维的不可替代性。



《唐诗与宋词》

莫砺锋 著




本书选择唐代诗人李白、杜甫与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进行重点介绍。李白向称“诗仙”,他的诗歌展现了意气风发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对自由意志的不懈追求。杜甫向称“诗圣”,他的诗歌是儒家精神的诗语表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衷心热爱。苏轼曾三次被贬谪到荒远之地,他在逆境中保持着坚定、乐观的人生精神,他的词作展示了风雨人生中的潇洒姿态。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旅诗人,他的词作洋溢着爱国精神和英风豪气。此外,本书还对唐诗和宋词的艺术渊源、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影响进行了解说,并择要介绍了其他重要的唐代诗人与宋代词人。



《中国绿色转型之路》

黄海峰 著



本书紧扣中国绿色转型的迫切需要,基于经济管理学、资源管理学和社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探讨了中国现阶段绿色转型的道路和方向,力求突出绿色转型的新观念和新思维,重点介绍了中国一些城市、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的绿色转型实践。这些实践正改变着中国“污染大国”“耗能大国”和“排放大国”的负面形象,标志着中国正逐渐告别物质化经济发展模式的“碳经济”时代,迎来减物质化和非物质化的“善经济”时代。本书具有创新性、国际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可供政府与企业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企业家和大学师生学习参考。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与逻辑》

王明生 著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与逻辑》为王明生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部分文章合集,共分为五个部分。一是社会思潮与政治发展研究。剖析了儒家治政伦理、国内外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在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博弈与论争,揭示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源流与相关政治流派的政治诉求。二是革命根据地与政治发展研究。分析了革命根据地的总的研究态势和存在问题,并试图通过典型事件的研究来阐发革命根据地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三是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对毛泽东由改良到革命的历史转折、儒家大同思想对毛泽东的深度影响、毛泽东对分配问题的思考、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目标的设计以及毛泽东本人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与评价等作了初步分析,揭示了毛泽东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轨迹。四是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参与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政治参与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梳理,对部分群体的政治参与以及政治竞争、政治共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五是理论创新与意识形态研究。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内容涉及党的指导思想的曲折发展、党的学风观、民族精神培育、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网络与思想政治工作等。



《中国法律文明》

张仁善著


本书分礼制文明、刑制文明、法体系文明、契约文明、调解文明以及司法文明等七章,讨论了传统中国法律文明。传统中国法律文明特征鲜明:法律渊源多元;法律形式多样;注重法律与天道、人伦的和谐;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司法中情、理、法的融合,理性与经验的统一;在绝大数时间段,促进社会控制效力最大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以中国法系为核心的中华法系,曾经引领东亚法律文明,塑造东亚法文化圈,为世界法律文明贡献出智慧。传统法律也存在诸多不足:道德与法律边界模糊;身份等级差异明显;过于注重熟人社会关系;行政、司法权限不清;义务本位优于权利本位;法律期待性不明确……诸如此类,均为传统社会的产物,与现代法治文明相抵牾。对待祖辈们曾经创造的法律文明,后人当怀有温情、理解和敬意,择其精华,赓续光大;对因时过境迁而日显愚昧、滞后之处,要不时反省,果决割弃。唯有保持对各先进法律文明的吸纳、包容和互补,本土法律文明才能融入世界文明大潮,焕发出新的活力。



《南京大屠杀史》

张宪文 主编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制造的大规模惨案,它严重 践踏了国际准则及人类基本道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编造种种谎言以混淆视听。 南京地区张宪文教授等一批历史学家,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汉文及域外文字原始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撰写了《南京大屠杀史》,对日军在南京的屠杀暴行、性暴行、城市破坏及劫掠暴行,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厘清了南京沦陷时日军对国民政府首都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控制的史实,展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保护和救援难民的人道主义善举,再现了中外媒体和国际社会对日军暴行的反应,披露了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判决,揭示了历史的真相,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谬论。 《南京大屠杀史》,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的大惨剧。



《中国兵学思想史》

黄朴民  魏鸿  熊剑平 著

《中国兵学思想史》考察与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代表性兵学著作、诸子论兵之作以及经书史传所蕴涵的兵学思想要义及其对中国兵学文化发展的卓越贡献,梳理了中国古典兵学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中国古典兵学的主要成就,揭示中国古典兵学的基本特征,阐释中国古典兵学的文化价值。

该书以揭示和深化不同时期兵学主题为中心,以点带面,提纲挈领,从而准确地呈现兵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把握兵学思想研究的关键。同时,也从社会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等方面,为兵学思想史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增强了研究的厚度。



《中国佛教与佛学》

洪修平 著



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兴盛发展在中国。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汉传、藏传和云南上座部佛教三大系,并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学,成为与儒、道并列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中国佛教和佛学的印度之源、印度佛教和佛学的中国化进程、中国佛教三大系的历史演变和思想创构、外来佛教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交融、中国佛教的佛学基础、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学,以及中国佛教的特点与精神等做了系统而又简明扼要的介绍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佛教和佛学历史展开的生动画面和丰富内涵。


《中国现代图像新闻史:1919—1949》(十卷本)

韩丛耀等 著



本书致力于搜集、整理、研究1919-1949年创办、发行的报刊,以现代中国历史事件为纲,以众多报刊为纬,搜罗、集结图像新闻,对其中的图像新闻进行历史性梳理,运用统计学方法,以图证史,以史论图,力求在传统的文字文本历史著述之外,开拓研究空间,以期更加深刻、全面地描述、阐释中国现代史。赵玉明先生在序中称其为“是按图像新闻和摄影新闻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脉络”而作成的图像新闻史,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中国现代图像新闻史》(1919-1949)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将图像新闻“内容分析”的量化作业与样本新闻图像的“构成性诠释”相结合,使书稿内容更具有说服力。



《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周宪 著



本书以文化学研究方法,探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审美文化的深刻变迁,着力于揭橥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中内在的文化逻辑。作者通过现代性分化的视角,以审美文化内多重因素的复杂关系为焦点,提出了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三元结构模式。作者将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考察置于政治、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宏大背景之中,努力寻找社会变迁对文化转型的影响,以及文化对社会的反作用。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解析了艺术家角色演变、形象构成的转型、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媒介技术对文化制约、消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审美化、视觉文化等层面,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新性的观点,尤其是聚焦于审美文化的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融汇新的理论资源和方法,带有明显的跨学科性,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



《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

夏燕靖 著





全书上下两篇,共六章。上篇讲近代,下篇讲现代,附录两篇,一是重要文献索引,二是研究大事记。本书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学史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历史分期、思想来源、基本特征等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全面展现近现代文学及文艺理论、文化史学研究的历史背景与流变踪迹。



《南沙群岛主权法理研究》

杨翠柏 著



本书采取法律分析和历史研究相结合的视角,运用传统国际法理论,借助地图开展实证分析,从南沙群岛的自然特征和现实状况入手,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做了分析论述,证明中国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无论从国际条约还是南沙群岛争端当事国的视角,均可知中国从法理上享有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权利。为完成本书,本书作者查阅了首都图书馆、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广东省档案馆,以及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地图室、牛津大学图书馆、大英博物馆等,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历史地图,准备了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论证极具说服力。



编辑:金少帅  戚宛珺

你可能还会喜欢:


存在与事件|人文社科联合书单第36期

年中盘点,谁是你的 TOP 3?

荐书 | 《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走进老塔的镜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