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沈祖棻词赏析集》后记(张宏生)
福利时间
《鼙鼓声中涉江人——沈祖棻词赏析集》后记
张宏生
这里奉献给读者的是对沈祖棻先生词作的一本赏析集。沈先生是我的师母,虽然在我考入南京大学之前的五年,她就不幸逝世了,但在我心目中,她并不陌生。
早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就知道沈先生了。当时,她以一部《涉江词》而著名,被誉为当代李清照(如朱光潜先生题沈祖棻诗词,有“易安而后见斯人”之句),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但直到考进南京大学从程千帆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我才真正对沈先生有所了解。1982年2月,我第一次踏进程先生位于北京西路二号新村的家门,程先生所赠书中,就有一本《宋词赏析》。不久,《涉江词》也出版了,程先生同样赠送一册。于是,这两本书就和程先生其他著作一起,成为我入学后的必读书,也在我心中构建了一个杰出的女作家和女学者的形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文化人都不会忘记,《宋词赏析》一出版,很快就洛阳纸贵。作者从不同侧面展示出宋词之美,其文心之细,分析之精,给读者打开了一扇欣赏宋词艺术的窗户,在原来习焉不察的公式化话语模式之外,提供了一种新的鉴赏思路。《宋词赏析》的出版,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的一件大事。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版界一度出现诗词鉴赏热。这种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许和《宋词赏析》所产生的影响不无关系。而《涉江词》的问世,则令人看到一种传统文体在新时代所体现出的生命力。沈先生以过人的才情,精妙的手法,在词体文学中,写出了一个女子的悲欢哀乐,以及熔铸其中的时代风云,有着激动人心的力量,也带来了非常新鲜的审美感受。
书影
我刚随程先生读书时,每周都有一个晚上要到他的家中谈话。程先生腹笥深厚,学识渊博,谈论学问,往往层面丰富,范围广泛。我们觉得非常珍贵,但有些意思一时半会儿还参不透,于是,经常带着录音机,将老师的谈话录下来,回去慢慢听。程先生谈话的内容,无论是一个特定的话题,还是一本特定的书,里面都往往贯穿着中央大学或金陵大学的一些老辈的事迹,而说着说着,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到沈祖棻先生,回忆起和沈先生一起读书,一起治学,一起度过的艰难时光。由于动了感情,语调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个时候,他常常是摆摆手,示意我们把录音机关上。也许,他觉得这些都较为私密,有些话不希望传出去。程先生一向提倡知行并重。他认为,研究古典诗词,最好自己也能写,这样,对前人创作的甘苦,才能有更深微的体察。谈话时,就经常以沈先生为例,说她讲得好,是因为写得好。犹记我1983年前后写了些习作,呈他批阅时,所用表述正是模仿沈先生当年向汪东先生呈稿时的那四个字。1984年底,我硕士毕业,进入《全清词》编纂研究室工作,时逢唐圭璋先生任主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向程先生约稿,程先生大约是考虑到我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可能是词学,希望我在这方面接受些训练,就命我撰写初稿,经他修改后,联名发表。而我撰写时的重要参照,就是沈先生的《宋词赏析》。
近几十年来,沈祖棻的人格力量和创作成就不断得到新的认识,而作为新文化发展中的旧传统的重要代表,作为女性文学发展传承中的重要一环,她也显示出了特别的价值。仅以“沈祖棻”一词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就得到七十条学术信息,另外还有以沈祖棻研究作为硕士、博士论文者。从中可以看出,沈祖棻及其文学成就,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海盐是沈祖棻先生的故乡。当地的一批文化人,有见于沈先生的重大成就,在王留芳等先生的倡导下,于2002年成立了沈祖棻诗词研究会,17年来,共出版了《沈祖棻诗词研究会会刊》27期,从生平、交游、诗词、小说等不同方面,展示了沈先生的创作风貌,有力地推动了对沈祖棻的研究。
出于对先师和先师母的敬仰,以及对沈祖棻词的喜爱,也了解到她的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多年以来,我一直想编一本赏析集,以进一步推动对这位杰出词人的了解和研究,但具体付诸实施,却来自2019年3月和程丽则师姐的一通电话。电话里,师姐热情邀请我参加将于10月间在海盐召开的纪念沈祖棻110周年诞辰的大会,这就给了我一股强劲的推动力。感谢师姐的信任,让我能够有这个机会为先师和先师母尽一点心意,也感谢师姐在编纂过程中所做的不少沟通工作。沈先生存世词作共500多首,本书选取其中的110首(组),敬表对沈先生110周年诞辰的纪念。
2003年11月,我曾经邀请叶嘉莹先生到南京大学演讲,演讲的题目是《从李清照到沈祖棻——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这篇精彩的演讲梳理了中国词体文学发展的脉络,特别梳理了女性词人的创作成就,将沈祖棻先生定位为女性词人的“集大成者”,给予崇高的评价。感谢95岁高龄的叶先生的慨然允诺,将演讲的内容作为序言,为本书增添了光彩。
沈祖棻先生在词的创作和研究上有着突出的成就,有见于此,本书特地邀请了词学界的一批同仁,一起来探讨沈先生的词心,品评沈先生的词艺。这些学者,既有20世纪80年代就已成名的施议对、钟振振教授等,也有现在学界的中坚力量如朱惠国、王兆鹏、彭玉平、周明初、陈水云教授等,还有年轻一代的词学研究者,如陈昌强、张文昌等。他们的研究,涵盖从唐代到民国的词坛,正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沈先生在词史上的意义。
书影
沈祖棻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诗人、词人、学者,也是优秀的教师。1949年以后,她先后在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任教,近30年间,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传播了词学的种子。本书特别邀请了几位来自这三所大学,同时也在词学研究上做出突出成绩的学者撰稿,正可以体现这一轨迹。尤其要提到刘庆云教授。刘教授是沈先生20世纪60年代培养的研究生,是沈先生所指导的不多的几位入室弟子之一。刘教授长于词的创作,也在词学研究上做出很大成就。她的参与,使得这本书有了重要的指标性意义。
沈祖棻先生先后毕业于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师从一批耆学老宿,深受东南学风的熏陶。本书的主要作者,如俞士玲、吴正岚、张春晓、乔玉钰、蔡雯、彭洁明、李小雨等,都和这两所学校深有渊源,也都是程门的再传弟子。她们作为从事学术研究的女学者,以这种方式表示对沈先生的致敬,正体现了薪火相传的意义。
张春晓是沈祖棻先生的外孙女,现在已成长为一位有成就的学者。她在南京大学念本科时,程先生曾多次和我谈过对她以后学术发展的想法。1996年,我指导她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是沈祖棻的历史小说。2000年,她以《涉江词》为论题,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这是研究沈祖棻词的第一篇硕士论文。黄阿莎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她撰写的《沈祖棻词作与词学研究》,则是研究沈祖棻词的第一篇博士论文。她们二位的研究,代表着沈祖棻的词在年轻一辈学者中不断得到认识的过程,而她们二位加入这本著作的撰写,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能展示出一段学术史。
刘永济先生是程千帆先生的长辈,谊属世交。1940年初,程先生在乐山拜见刘先生,曾奉呈沈先生的一些作品,颇得赞赏。后来,沈先生编定《涉江词》,刘先生作《浣溪沙》一词,予以题咏,其中有这样两句:“鼙鼓声中喜遇君”、“风流长忆涉江人。”刘先生是在抗日战争的“鼙鼓声中”认识沈先生的,而沈先生的绝大部分词作,也都是写于这个背景中,因此,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沈词的基本情境。《楚辞·九章》中有《涉江》一篇,《古诗十九首》中有《涉江采芙蓉》一首,沈先生既取“涉江”二字为其诗集和词集命名,世人遂以“涉江诗人”或“涉江词人”称之。刘永济先生的两句词正将这两层意思点出,因此加以檃栝,作为本书的书名。
沈祖棻先生深深服膺清代常州词派的学说。常州词派的后劲谭献曾经提出解读作品的原则:“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个思路,也可以用在本书中。参与本书写作的各位学者,对沈祖棻的词可能各有不同的体会,有时涉及同一篇目,解释或也有不同。对此,本书予以充分尊重。我想,这也正好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使得沈先生的词具有更为多元的意义。
本书今年3月才开始策划。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做出决定,惠予出版。金鑫荣社长和古籍部的石旻、李亭二位编辑,在学统上也是和沈祖棻深有渊源者,他们的辛勤努力,保证了这本书能够及时和读者见面,从而向沈先生110周年诞辰的活动献礼。
现当代作家所创作的旧体诗词,其实也是现当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值得进一步关注。本书对沈祖棻的词进行较为全面的细致解读,可以看作是一个尝试,而这一类型的专书的出版,就见闻所及,可能也还是第一次。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教。
张宏生
2019年5月10日
你可能还会喜欢:
纪念沈祖棻先生一百十周年诞辰暨学术研讨会在海盐举行
世界文学之都 | 文人奇士,独爱南京
《南大记忆》丨2020年的我们,如何追忆过去的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