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中的哲学家
法国哲学家福柯曾经说过,21世纪的哲学将是“德勒兹的世纪”。德勒兹在生前并没有得到学院派的认可,他的著作晦涩难懂也是出了名的,例如他的博士论文《差异与重复》被让—雅克·勒塞尔克莱称为“法国论文中的古怪老兽”,因为德勒兹从来没想过把这篇论文写成大众读物,它的读者只限于对这篇厚如砖头的论文进行评审的五名答辩委员。“尽管对学院哲学家持批评态度,他却仍然是一个面向其他哲学家进行写作的专业哲学家。”
德勒兹也是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重要参照点,后者在《快感大转移》《活在末世》《敏感的主体》《比无还少》等著作中都讨论过德勒兹的思想。齐泽克早年还写过一本研究德勒兹的专著《无身体的器官:论德勒兹及其后果》。一如既往,齐泽克在这本书中还是用他那套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术语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对德勒兹进行解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德勒兹的哲学俨然成为当代哲学最核心的参照点,他所创造的一些术语和概念也已成了学术界的行话,而他的哲学也越来越成为左派理论家反对全球化、抵制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但是齐泽克认为,在这种流行的面孔之下,还存在另一个德勒兹,一个更接近精神分析学和黑格尔的德勒兹。作为一名非常精英主义的哲学家,德勒兹也对政治问题不感兴趣。
德勒兹自称是反对精神分析的,这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反俄狄浦斯》中。而齐泽克认为,这本书恰恰是德勒兹最糟糕的著作。德勒兹最讨厌的三位哲学家是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不过对这三个人的著作,他起码还有兴趣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读,黑格尔却完全不可救药,从头坏到脚,根本没有解读的兴趣。但齐泽克认为,德勒兹是一名隐秘的黑格尔主义者。
按照齐泽克的说法,德勒兹的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是“新的东西是如何产生的”。这里所说的“新的东西”含义很广,可以理解为康德所说的自由,也可以理解为近年来哲学界经常讨论的“事件”。如果一切都是由因果性决定的,知道了原因就能推出结果,那么自由何在?新的东西怎么会产生出来?
跟我们的常识看法相反,德勒兹认为,新的东西是通过重复过去出现的,这也是他在《差异与重复》中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但是德勒兹所说的重复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过去,而是重复内在于过去中的潜存(virtual),所以齐泽克也把德勒兹称为“潜存的哲学家”。
Virtual这个词同时有“潜在的”和“虚拟的”两种意思。从哲学史上来说,德勒兹的“潜存”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潜能”。潜存强调事物中除了现存的状态,还有尚未实现出来的潜能。因此,只有通过重复才能将这些潜存释放出来。同时,这种新的东西出现之后,又会回溯性地改变过去的维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会不断重复、历史事件和人物会不断重新得到评价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翻案”。在齐泽克看来,德勒兹的这种思路就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都试图打破通常所理解的线性因果律。
齐泽克对德勒兹的这种黑格尔化的解读有多大合理性?他老谋深算,已经预先考虑到了别人对他的质疑,所以在这本书的导论中说:“当一位哲学家对另外一位哲学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的时候,这种影响毫无例外的是根源于一种生产性的误读。”他还举了一大堆例子:亚里士多德误解了柏拉图,黑格尔误解了康德和谢林,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又误解了黑格尔。所以我们也可以在这份名单上再加上一条:齐泽克误解了德勒兹。
齐泽克并没有打算写一部学院式的“德勒兹导论”或者“德勒兹思想研究”。在阅读他的这本关于德勒兹的书的时候,读者甚至会常常反问自己:他说的这些跟德勒兹有什么关系?所以,这本书并不是齐泽克在注解德勒兹,而是借德勒兹来注解他自己。
与齐泽克的其他著作一样,对于他的这本关于德勒兹的书,喜欢他的人(例如我)照样喜欢,不喜欢的照样不喜欢。从主干内容上来说,齐泽克的书每本都差不多,但我最喜欢的是每本书中都会有一些好玩的闲笔。例如在本书中他说,衡量是否真的喜欢一位哲学家的标准,就是看能否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辨认出这位哲学家的概念的痕迹。齐泽克在观看《伊凡雷帝》等电影时经常想到德勒兹,这说明他真的喜欢德勒兹。(我在看电影时经常想到齐泽克,说明我真地喜欢他)
德勒兹曾说,如果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坐在咖啡馆里,这时突然有人走过来说,让我们讨论一下哲学问题吧,真正的哲学家肯定会立马走人,由此可见德勒兹对哲学讨论深恶痛绝。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吴静 译
与齐泽克著作的其他中译本一样,本书也充斥着“神一样”的翻译。例如,“具体科学的突破直接面对旧有的人本主义价值”,原文中用的confront with有挑衅、对抗的意思,齐泽克的意思是说,像生物基因技术这些具体科学的突破挑战了我们过去的一些观念,例如人的自尊和自主。齐泽克认为,面对这些最新的科学进展,我们有两种选择,要么限制科学,避免科学摧毁我们有关人性和道德的观念,要么敢于承担科学的全部后果,把“我们的心灵是一种基因”当作无限判断。“无限判断”(infinite judgment)在中译本中被莫名其妙地翻译成“难以衡量的判断”。齐泽克在这里套用的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名言“精神是块骨头”。无限判断并不是说心灵就是基因、精神就是骨头,而是通过让我们意识到这种命题的荒谬,使我们体验到人类精神和心灵的独特性不是完全由物质决定的。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学报》
作者:韩连庆
你可能还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