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到灯塔去。
夜海持灯,眺望人文之远,且向更深处延伸。
2017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豆瓣ID:南大·守望者,一手图书资讯,欢迎关注)品牌初建;2018与2019,“守望者”编辑团队都在辛勤耕耘,努力突破;2020,将有更多的精品好书加入“守望者”的行列——
守望者·文学 : 收录外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作品,也许未必是其代表作,但一定是他们成长之路上重要的或特别的作品。
守望者·传记 : 名家传记、回忆录系列,目前以作家和哲学家为主。
守望者·物灵 : 风格奇诡的博物类著作。万物有灵,万物静默如谜。
守望者·镜与灯 : 收录文学理论、思想类作品,以文学之思为圆心,辐射美学、文化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等领域。成为审美的、批判的、思想的人。
守望者·访谈 : 收录20世纪以来最具个性与影响力的作家与影人的访谈。倾听有趣的灵魂、另类的声音。
守望者·人间世 : 聚焦社会议题,触摸时代脉搏,用社科研究视角透视思考: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与时代语境中的生存状况。
本预告不包括部分再版书。守望者今年也会陆续推出一些修订再版的书。经典好书值得一版再版,在此不做预告,正式推出时或许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期待你我能如灯塔一般坚守,不惧风浪,自得其所,从好书中汲取能量,发现身边的爱与美。
法国著名哲学家乔治·巴塔耶的最后一部作品,延续了《色情》和《艺术的诞生:拉斯科奇迹》的主题,试图在艺术的进程中重现色情观念的变迁与兴衰。巴塔耶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从史前的拉斯科壁画到现代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从原始部落的献祭到封建社会的酷刑,爱欲的乐园与死亡的炼狱构成了人类激情的两极。巴塔耶在诗性的沉醉和神圣的迷狂中探索欲望的真谛,并借艺术之光,揭露出爱欲背后隐藏的死神面容。正如书名“爱神之泪”暗示的,象征欢愉的爱神也会陷入悲伤,眼泪既是痛苦的结晶,也是爱神的礼物。
我们对雷蒙德·钱德勒的了解总是掺杂着各类秘闻和真真假假的逸事,他的一生同他的代表作《漫长的告别》一样扑朔迷离。如今,“文学侦探”汤姆·威廉斯跨越大西洋两岸,吸纳大量新的采访、此前未曾公开的信件和档案,帮助我们剥丝抽茧地了解这位神秘的作家。雷蒙德从小倍感孤独,他的童年笼罩在父母失败婚姻的残酷阴影之下,父亲酒后不断动用暴力,迫使他和母亲离家出走,先去了爱尔兰,后来去了伦敦。雷二十多岁时为了追求新生活而回到美国。他在腐败丛生的洛杉矶遇到了毕生挚爱:比他年长十八岁的茜茜。人到中年,雷因酗酒葬送了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直到这时才转向犯罪小说的写作,他的写作生涯喜忧参半。他执着的写作理念、未竟的文学抱负,以及在茜茜过世后一度轻生的念头,都让他渐渐远离踏入文坛时的初衷。但是,他留下的文学遗产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他笔下的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激励着一代代犯罪小说家,奔袭在破败的街道上。汤姆·威廉斯将一路追随这位文学巨匠,告诉你犯罪小说何以升华到艺术的高度。这是首部译成中文的钱德勒传记。
安吉拉·卡特,一代人的偶像,百年来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被萨尔曼·鲁西迪、伊恩·麦克尤恩、石黑一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大作家拥戴为一代文学教母。本书是安吉拉·卡特首部经过授权的完整传记,充满冒险的人生旅程启发了瑰丽璀璨的作品,永久地改变了英国文学。她的一生也跟她的小说作品一样,既现代又反传统。这部迷人的传记以时间为轴,始终关注安吉拉·卡特如何创造了她自己——一位新女性和一位新作家,以及她是如何写作充满魅力的作品的。埃德蒙·戈登追随卡特的步伐,通过她的日记、书信、作品,以及亲朋好友的回忆和讲述,串起了她生命中一个个事件和一次次冒险,不仅勾勒了她的一生,也回答了她是如何成为安吉拉·卡特的。非常非常好看的传记!英文版获毛姆文学奖,并入选《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金融时报》《旁观者报》《观察者报》年度好书。D. H. 劳伦斯,20世纪英美文坛举足轻重、独树一帜的经典作家。他那些“离经叛道”的作品因其大胆的情爱描写在当时惊世骇俗,如今读来依然璀璨夺目。他对人类灵魂深处的不懈探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以及其深邃唯美、充满生命力的文字,无不让后人对这位文坛天才啧啧称赞。迈耶斯生动翔实地叙述了劳伦斯颠沛流离又足够传奇的一生,爬梳了他的病史,罗列了诸多深具影响力的劳伦斯研究资料,同时对其作品追根溯源,试图以此证明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与那个活生生的人之间没有界限。
《杰克之书》是杰克·凯鲁亚克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也是国内唯一引进的凯鲁亚克传记,让我们近距离地观看“垮掉的一代”代言人的人生和那个时代:由了解他的亲密朋友、爱人、艺术家同行和酒场朋友来回忆。他们的语言重新创造了凯鲁亚克在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度过的童年、在格林尼治村的历险、跃升为文坛明星的经历,以及他47岁那一年在佛罗里达的悲惨结局。这部独具开拓性的口述传收集了从众多著名人物那儿听来的逸事,如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等,向我们呈现了一段美国传奇和一代人精神风貌的富有洞见的图画。
菲利普·K. 迪克,“科幻小说界的莎士比亚”,其作品影响了百万读者。在很多忠实读者看来,迪克不仅是“20世纪最英勇的心理探索者”之一,还是神圣启示的来源。迪克是战后动荡不安的美国社会的急切观察者,他的50余部作品颠覆了科幻小说的元素——平行宇宙、错综复杂的时间循环、集体错觉,从而创造了讲述当代焦虑的经典之作。其一生都致力于解答那个基本无解的问题:何为真实?埃玛纽埃尔·卡雷尔踏上了迪克的奇异人生之旅,以不同寻常的手法使生活与艺术相互交织,生动再现了这位令人如痴如狂的天才。
以“后现代”理论闻名的利奥塔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也最复杂的思想家之一,其生平和作品构成了一段多彩又令人惊异的旅程。基夫·班福德以利奥塔生活的时代为广阔背景,重新考察了他的作品和观念,展现了其重要的哲学论辩和思想斗争的动力,以及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哲学和政治面前承担的写作与思考的使命。从阿尔及利亚战争到万塞讷实验大学,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批判到视觉艺术的持久兴趣,班福德的追溯为我们揭示了后现代光环掩盖下一个全新的思想形象。
本书是法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演员、诗人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的传记。阿尔托是法国“残忍戏剧”的创始人,其戏剧理论和创作深刻地影响了热内、尤奈斯库等人的荒诞派戏剧。这部传记探索了这位20世纪最神秘的人物和最独特的思想家之一的生活,揭示了他与众多法国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人物交往的历程,也深刻地展示了他人生存在之旅的孤独乃至孤立。
加拿大当代文坛重要作家托马斯·金的长篇小说,自1993出版至今一直广受北美读者欢迎,曾在出版当年入围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2004年入选“加拿大必读”书目。 本书通过两条相互交织的故事线索,在讲述北美的白人文化与印第安文化之间冲突的同时,对北美的殖民历史、文学传统、生态环境、性别问题等都进行了反思,对西方的二元对立哲学提出了质疑。
1943年夏天:希特勒必须离开!弗里茨·科尔贝对此肯定无疑。作为外交部工作人员,他接触到绝密文件,从部里将它们偷了出来。一次出差去瑞士送邮件的机会,让他能够与美国人取得联系。从此科尔贝开始了一种危险的双面生活。他越来越怀疑自己的使命,他想放弃,但玛莱妮,那个对他来说意味着一切的女人,鼓励他继续干下去。直到发生了一次后果严重的意外事故……安德烈亚斯·柯伦德在小说里将事实和虚构巧妙结合在一起,带领读者走近科尔贝其人,了解科尔贝的恐惧和希望。柯伦德细致描写了科尔贝每次瑞士之行所面临的危险,让我们参与进一场伟大的爱情,当科尔贝已经无力坚持时,是爱让他坚持了下来。本书刚出英文版就进入亚马逊畅销榜。本书是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2018年入围作品。小说以直面现实的笔法和勇气,撕开生活温情脉脉的面纱,讲述了一出由性侵引发的悲剧。年轻的女主人公玛丽原本有体面的工作、相爱的丈夫、幸福的婚姻,正下定决心要一个孩子,对未来的家庭生活充满期待。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暴成了她命运的分水岭。本书以文学的方式,揭示了女性在被性侵后,身心所遭受的难以想象的伤害和难以言说的痛苦,以及女性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全社会对待性侵的可悲态度。而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小说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悲剧,不仅仅有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还有亲人与亲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存在主义式悲剧,乃至人(受害者)对自我和他人存在意义的认知变化。作者以冷峻到近乎残酷、惊悚的笔法,向读者展示了生活中巨大而复杂的黑洞。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帕斯卡·基尼亚尔代表作,系2002年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这是一部奇特的作品,它与“最后的王国”三部曲中的其他两部作品一样,既不是哲学性思辨,也不是渊博的随笔,更不像小说性叙事,可以说与任何体裁都不相干。本书汇集了大量的文学片段,夹杂着个人经历、历史事件和个人思考,它并不对时间、人世、社会做出终结性评判,而只是一些“小小的思考”。“影子”,就是那些古往今来的圣贤,那些未分离尘世的隐修者,那些超凡脱俗的思想家。这些记忆清单中的影子在时间和空间中游荡,作者自己也希望成为一个游荡的影子。他憧憬一种远离尘世的生活,隐遁起来,潜心研读经典著作,进行一次文化旅行。
2017年安德烈·纪德文学奖获奖作品,该奖旨在奖励形式新颖独特、和语言密切相关的法语作品。本书从历史中挖掘素材,描写了孪生兄弟尼塔德与哈尼德截然相反的命运。哈尼德的全部人生价值在于寻找一张自己曾经认识,却又已经遗忘的女性面孔。这张面孔的主人是世间万物的母亲,哈尼德想找到她,进而找到自己的源头,了解自己。哈尼德的寻找在世俗观念中显得荒诞,他也因而似乎是这个世界的幽灵。尼塔德见证了法语文明的诞生,哈尼德却想找到孕育了这种文明的母亲。而眼泪,则既代表了法语诞生时令人激动不已的场景,又指哈尼德意欲寻找源头而不得的悲伤。本书不仅讲述了法语语言的发端,更是回溯了一个文明的起源。作者在其中穿插了各类叙事、传奇和逸事,让读者和他一道进行了一次令人眩晕的逆流之行,追溯到法语的诞生地,甚至追溯到没有语言的世界,让人沉浸在一场壮美的梦境里。《独子》是法国作家斯特凡·奥德吉精心创作的一部游走于真实历史与虚构小说之间的作品,2006年由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次年即获得法国双偶文学奖。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国大革命之父”——卢梭的亲哥哥。卢梭曾在《忏悔录》中提到他的这位哥哥在不该放荡的年纪就放荡起来,越来越堕落下去,最终从家中逃走,从此杳无音信,这便是卢梭成为“独子”的由来。作者利用这位身份背景模糊的哥哥,将卢梭、萨德、德·洛内、帕卢瓦、雅各宾等法国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串联起来,带领读者经历那个时代流传于后世的一个个历史事件。斯特凡·奥德吉多年深入研究法国文学、历史和艺术,利用历史留下的零星细节和模糊片段,巧妙地戏仿出一部放荡版“忏悔录”。
《我们祖先的祖先》是法国畅销作家、龚古尔文学奖获得者韦尔贝的力作。这部作品形式新颖,采用两条时间线交错的叙事方式。一条时间线是现在:古人类学家阿德让米安教授因为要揭开人类“缺失的环节”之谜而被谋杀,女记者卢克莱斯和人称“科学神探”的伊西多尔就此展开了调查。另一条时间线是远古时代:“他”和族人们在大自然中经历着弱肉强食的生存挑战。韦尔贝将悬疑小说与科普知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两个时空的故事相互交织,情节紧凑,让人手不释卷,可读性极强。
本书是两条时间线交错的悬疑小说。著名笑星“独眼巨人”达利斯收到一个古怪的盒子,打开后朗声大笑,突然死在化妆室里。女记者卢克莱斯和“科学神探”伊西多尔就此展开调查,发现谋杀与笑之间的秘密:一个从远古时期开始流传的笑话,读到的人都会死。另一条时间线是远古时代至现在,不同国度的笑话结集。这两个时空的故事相互穿插,情节紧凑,可读性强,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关于“人类与笑”的故事和思考。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作品,以小说的方式讲述早期基督徒的故事——他们看似不可能的信仰后来却征服了世界……一向反对题材分类的法国著名作家卡雷尔,从自己的人生困境以及他与宗教的邂逅、疏离出发,大胆将学术研究与推理、回忆录与新闻揭秘相融合,他一头撞进了《圣经》后半部分的世界,生动描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相信他们卷入了其所处时代最重要的事件。《王国》是对信仰全面深入、巧妙机敏的沉思,它记录了一个宗教的诞生以及在这个宗教中寻求立身之所的不懈追求。本书是保罗·莫朗的处女作,由三个小故事构成。普鲁斯特为这部小说集写了长篇序言,将莫朗与司汤达、波德莱尔等作家放到一起进行讨论,高度评价了莫朗的创作,肯定了其风格特色。三个故事以叙述者和三个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爱情中的纯洁与美好的赞美,以及对爱情逝去的惘然若失的追忆。语句中的纯真和童话般的叙事风格,与“Tendre”一词遥相呼应。法语中的Tendre,可以指“温柔”,同时也指“柔嫩的”“幼嫩的”,正体现了与爱情初遇的年纪里,主人公内心的温柔情感。读者们可能会被作家莫朗吸引,也可能会被莫朗的作品吸引,但是在一个快节奏、科技化、理论化的时代,读者更容易被这种“温柔”所击中,产生无限的共情。歌德和席勒——德国文学史上最辉煌时期的双璧、古典文学时期的代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坚——有着长达数年的亲密友情。两位天才虽在多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个偏于直觉和情感,另一个则具有明晰的理智和坚韧的意志,一个注重自然,另一个注重自由,却始终是精神上的伴侣,二人的友情为后人津津乐道,并且正是在席勒的大力鼓励下,歌德创作出了巨著《浮士德》。1805年席勒辞世,1823年歌德亦身染重病,因对亡友极度怀念,歌德整理了两人的往来信件,共多达上千封。本次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推出的《歌德席勒文学书简》由著名德语翻译家张荣昌和张玉书翻译,由于译本篇幅有限,仅选择了其中356封信件,但足以让读者一窥二人深厚的友谊。
本书是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哲学家勒内·基拉尔研究莎士比亚的专著。对基拉尔来说,人们对客体的欲望不是因为它们的内在价值,而是因为它们被别人所渴望,所以我们仿效或模仿他们的欲望,他视这种“模仿欲望”为人类状况的基础之一。通过将这种挑战性的、打破传统的见解运用到莎士比亚及其几乎所有戏剧与诗歌上,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大胆的见解:莎士比亚是“现代广告的先知”,以《哈姆雷特》的视角对核灾难的威胁进行解读,也许只有乔伊斯最能够理解莎士比亚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本书既精密又现代,既宏大又惊人,是文学、人类学和精神分析学相关研究者及爱好者不容错过的开创性作品。
本书是法国作家、费米娜文学奖评委维维亚娜·福雷斯特的评论集,也可视为她隐秘的思想自传。这本评论集带领我们发现一系列迷人的生灵:从托马斯·伯恩哈德到包法利夫人,从哈姆雷特到伊俄卡斯特,从弗洛伊德到高更,从乔伊斯到卡利班,从艾米莉·狄金森到夏吕斯男爵,从阿尔托、贝克特或帕索里尼那冒险般的声音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不同侧面,还有经过深入分析、面目全新的普鲁斯特……本书为思想打开了众多新的空间。本书文笔优美而诙谐,谈及的作家、艺术家,以及作品和艺术形象是我们所熟悉的,经过作者的深入分析仿佛有了新的生命,展示出我们所不熟悉的全新面目,引导我们去体验语言的魅力、思想的精髓,去发现自身的秘密,最最秘密的秘密。
沉默,不仅仅是没有杂音。沉默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存在于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学者和有信仰者数世纪以来所构建的内心城堡之中。它占据我们最私人、最神圣的空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兰·科尔班,以将历史写作向新领域推进而闻名,是全世界最富有想象力的历史学家之一,是书写感觉与情感史的大师。在本书中,他探究沉默及其声音与意义,不仅试图挖掘一个难以捉摸的多面概念的历史,同时深入其哲学、神学和文学领域。科尔班号召身处现代城市喧嚣之中的我们,重新发现沉默的惊奇之处,并感受由此而来的更丰富的生命体验。本书是一颗珍宝,美丽迷人,引人深思。
本书对女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新而激动人心的探索,挑战了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理论,并大胆质疑了某些女性主义观点,这些观点或是将现代性妖魔化为内在的父权制的产物,或是假定了一个有关现代社会男性经验和女性经验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将文化历史和文化理论相结合,聚焦于19世纪末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怀旧、消费、女性书写、大众化的崇高、进化、革命和变态等概念进行了检视。她从比较和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对来自英语、法语和德语的大量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涉及社会学理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颓废文学、政论文章和演讲、性学话语,以及通俗情感小说等多个领域,分析的男性和女性作家包括齐美尔、左拉、萨赫-马索克、拉希尔德、玛丽·科雷利、王尔德和奥利芙·施赖纳等。
安吉拉·卡特对18世纪的法国小说家萨德做了全新的解读,以萨德提供的关于女人的哲理性色情材料作为文化探索的起点,探讨了萨德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内涵。卡特认为,萨德拒绝从生殖功能的角度看待女性性行为,这对女性来说尤为重要。《萨德式女人》既非对萨德的批评研究,亦非对他的历史分析,而是20世纪晚期对他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的阐释。这些问题关系到受文化影响的女性本质和由此生发的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一对抗关系残酷地分裂了男性和女性了解世界的共同斗争,而且本身就是对此斗争的深刻揭示。而卡特对萨德的解读,与20世纪后半叶号召为萨德平反的一众哲学家,如福柯、巴塔耶、布朗肖、居伊·德波等的立场也是相通的。本书为美国知名德勒兹专家罗纳德·博格关于德勒兹的系列专著之一。全书分为音乐、绘画和艺术三部分。第一部分的三章先是概述德勒兹与瓜塔里有关宇宙音乐的论述;接着重点分析了法国音乐家梅西安等人的作品, 以此阐释德勒兹有关解域叠歌的思想;最后从音乐动物行为学、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考察音乐和艺术的关系。第二部分转而探讨绘画艺术的问题和母题,指认德勒兹将绘画的问题建构为解域面孔-风景。作者重点阐释了面孔-风景这一概念,并以弗兰西斯·培根、塞尚、凡·高等著名画家的画作为例,指出画家的任务是打破面孔性的模式,脱离现行符号的控制,捕捉贯穿面孔、身体和风景的不可见的变形力量。第三部分即第七章对德勒兹《什么是哲学?》一书中的艰涩段落进行了推测性的解读。作者为国际知名的德勒兹研究专家,本书是他关于德勒兹艺术思想的系列专著之一,另外两本分别为《德勒兹论文学》《德勒兹论电影》。德勒兹因其思想艰涩、自创概念众多而难以理解,本系列专著对德勒兹艺术哲学思想进行了全方位、深入浅出的介绍,不失为理想的德勒兹思想入门读物。(阿根廷)内斯托尔·加西亚·坎格里尼 著 陈金梅 译
内斯托尔·加西亚·坎格里尼是享誉拉美的著名阿根廷思想家,也是全世界文化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一直秉持拉丁美洲国家的立场,坚持探索并理解拉美和欧洲、美国三者之间关系的全球化影响。在本书中,他就艺术家、学者、移民和企业家等不时参与多元互动的跨界群体是如何想象全球化的这一话题进行了探索。在对比了以前的美洲移民和今天生活在跨国网络里的人们的不同想象后,他将隐喻和叙事整合在一起,通过对艺术、文学、手工艺、媒体和其他各种表达形式进行哲学、人类学和社会经济学化的阐释后,指向其结论,即全球化在各种重要的方面,是种种异质化叙事的集合。
本书是美国著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所写的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文化史,生动地探讨了大萧条时期陷入困境的美国人的焦虑和希望、绝望和乐观。在这本书中,迪克斯坦打破了大萧条文化仅仅是逃避现实的神话,他把注意力集中在艺术的活力上,将一系列惊人的材料汇集在一起——从史诗到滑稽喜剧,从优雅的音乐剧到广受欢迎的摇滚乐队,以及流线型的装饰派设计,等等,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艺术时期,艺术是如何与美国社会结构融为一体,并如何减轻国家创伤的。(美)弗兰克·兰特里夏、乔迪·麦考利夫 著 刘洋 译
《艺术与恐怖之罪》揭示了在许多浪漫主义文学幻想之下的欲望如何令人恐惧地觉醒,从而破坏西方的经济和文化秩序。当然,这也是所谓的恐怖主义的愿望。兰特里夏和麦考利夫认为,随着作家和艺术家权威的衰落,罪犯和恐怖分子继承了这一浪漫而又具有破坏性的传统。作者在高雅与通俗文化、虚构与真实的罪犯之间自由穿梭,描述了一个充满冲动的网络,抓住了一种令人气馁的精神。本书汇集了现代绘画兴起的一百年间二十余位重要作家的艺术评论文章,它们分别以散文兼批评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一直到超现实主义的代表性画家的创作风采和精神面貌。这些肖像不仅见证了作家和画家之间的珍贵友谊,也反映了现代文学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夏洛克·福尔摩斯的科学:从巴斯克维尔庄园到恐怖谷,伟大侦探经典案件背后的真实法医学》
乘坐一辆双轮马车,开始一段不羁旅程,沿着夏洛克·福尔摩斯铺就的路,领略19—20世纪的医学、法学、病理学、病毒学、解剖学、血液化学及当时新兴的法医学。《夏洛克·福尔摩斯的科学》不逊于任何一件福尔摩斯谜案,同样令人着迷,大开眼界。通过探秘大侦探的非凡冒险,以及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疑案(例如乔治·帕克曼博士的失踪、弑妻者肯尼斯·巴洛、开膛手杰克和莉兹·波登),作者E. J. 瓦格纳为理解福尔摩斯和现代法医侦查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获2007年度爱伦·坡奖,是Goodreads高分高人气好书。
谋杀、残害、食人、杀婴和乱伦——经典童话的阴暗面,是由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的《格林童话》所延伸出来的富有开创性的研究主题。书中,塔塔尔利用精神分析和民间传说的学科分析工具来分析《格林童话》中的故事,同时也将它们纳入历史变更的版本背景中,来探索其更为严酷的方面,并提出了新的解释。2019年增订版,新增了《格林童话》第一版、第二版的序言和附录。附录中增加了6个以1857年第7版《格林童话》为基础而翻译的经典故事,另附上了作者的评论。
在这本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中,社会学家安·奥克利首次针对女性在家庭中从事的生活事务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她采访了四十位20世纪7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女性,了解她们对家务、孩子和婚姻的态度,并分析了她们对家务的看法。她发现,无论身处何种社会阶层,大多数妇女都不喜欢做家务,她由此进一步分析了家务背后的家庭结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部经典著作挑战了社会学研究对本值得研究的女性话题的忽视,为拓展更多的女性研究铺平了道路。乔治·巴塔耶是法国重要的思想家,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策源地”。本书从巴塔耶思想中重要的三个主题,即“耗费”“色情”与“至尊性”出发,对他的普遍经济学的思想、政治哲学、人类学与社会学思想,以及文学与艺术等方面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将其思想的发展脉络还原与呈现出来,从中梳理出巴塔耶思想的基本结构和彼此的关联,以凸显其对现代性的批评和随之形成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代表性观念。
本书从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的不同角度深入探究“事件”领域的已有成果和发展前景,收入17篇来自不同学科的国内学者探讨文学与事件之关联的优秀论文。本书从总体上解释了从事件角度开展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核心概念和方法论;结合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德勒兹、齐泽克等哲学家对于事件的论述;梳理了叙事与事件的关系;并运用事件理论解读英美文学作品、电影和译作,探索这个理论概念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开展文本阐释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