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史百年·力争上游】中顺大围:功在当代,泽被后世

中山档案方志 中山档案方志 2023-05-1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中山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口西侧,是由西江、北江洪水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的平原。市境地势低洼,加之地处低纬度地区,受南亚热带季风影响,历史上洪、涝、旱、台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顺大围前世今生


     早在宋朝初年,人们开始在今小榄、古镇、板芙一带修筑堤围,保护农田与家园。至民国时期,中山共有各种小堤围420个,总长达1226公里,这些小堤围都是今中顺大围的前身。由于堤身低矮单薄,百孔千疮,防洪防潮能力低,如遇洪水和台风暴潮的顶托,堤围常溃缺成灾,旱涝灾害严重。解放前,中山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歌:“三日无雨水车响,一天大雨水汪汪。放下禾镰无米煮,撑只烂艇去逃荒。”道出了在水旱灾害影响下,民不聊生的状况,言尽了旧时中山人饱受自然灾害影响,被迫颠沛流离的无奈与辛酸。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49年后,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止旱涝灾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1952年,中山县县长谭桂明在中顺大围第一届受益地区会议上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报告,提出中山顺德两县部分地区按自然水系联建中顺大围,将区内四百多个弱小堤围联合建成一个强大的联围系统的计划,由此拉开了中顺大围联围工程的序幕。



40年汗水修筑历程


     从1952年到1992年,中顺大围历经了40年的修治历程,大致可分为三大工程,即联围工程闭口工程以及加固工程


     联围工程于1953年开始动工,由于工程较大,考虑到人民的负担能力,遂按工程的先急后缓开展,分期进行施工。


     第一期工程修筑白濠尾至指南堤段,开挖叠石至石岐河(今称岐江河)的西部排水渠,排泄上游渍水,并兴建指南、九顷、白濠头等水闸;第二期工程重点培修东、西干堤,开挖东部水渠,排泄鸡笼一带的渍水,兴建凫洲河、沥沙、新宁滘、海洲、五顷、新沙等干堤水闸;第三期工程培修东干堤百花头至黄广昌尾段、石岐河支堤的新围渠口至广福沙尾及拱北河口段,修堤长20.5公里;第四期工程兴建铺锦、拱北2座中型水闸,并在围内兴建节制闸4座,开挖中部和北部排水渠,排泄小榄一带渍水。


2005年重建的中顺大围白濠头水闸

(图源:《中山市水利志》)


     在1957年11月至1959年3月间,东、西干堤进行了全面加高培厚,并展开一些补充、修扩工作。至此,中顺大围体系初步形成,构筑了区内珠江水系的防护网,大大提高了防洪和抗击台风、暴潮、排涝、排渍的能力。


     然而,每当台风暴潮侵袭或遇上干旱,来自海洋的潮汐仍在威胁着大围内的地区。水利部门在实地调研全围农村水利情况后,决定在出海口开展建闸闭口工程。


     1970年冬至1974年5月,大围施工队伍在石岐东、西河口建闸。1972年,在西河口建成一座30孔的大型水闸,净宽为150米,可容纳千吨轮船通航。1974年5月,在东河口建成一座32孔的大型水闸,净宽为160米,这也是当时全国首创的全自浮式和施工规模最大的浮运闸。


西河水闸,梁伟光摄于2011年

(中山市档案馆藏)


东河水闸

(中山市档案馆藏)


东河口水闸施工时,第一座浮运闸托运场面

(图源:《中顺大围工程志》)


     闭口工程完成后,中顺大围将解放前原有420个小围改变成完整大围,防洪堤线亦从原来的1226公里缩短为东、西干堤113.96公里,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堤防体系。


     水利建设,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不仅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用水利人的一句话来说:“修水利,就是一项到死也不会完结的工程。”从1977年开始,大围工程进入了以工程管理和加固为重点的新高潮,到1992年,完成了加固工程,大围干堤已基本达标。


1992年加固的中顺大围铺锦水闸

(图源:《中山市水利志》)


抗洪保堤成效显著


     中顺大围闭口工程加上历年的配套加固工程完工后,围内水利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堤围防御能力大大加强。


     1994年6、7月份,两次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正面袭击中山市,西北江中上游不少堤围都出现崩决,唯独中顺大围强有力地抗住了洪水,将水患减少到最低程度,捍卫了中山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再到近年,超强台风“天鸽”“山竹”先后过境,台风爆潮突至,中顺大围海堤各潮位均创历史新高,中山防涝体系面临着严峻考验,幸有东、西河水闸抵御潮水,中山才没有变成一片泽国。横跨半个多世纪,中顺大围在防御灾害,促进围内工农业发展和各项经济建设上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百里河堤上,数十座水闸耸立坚守,如“护身符”般守卫着中山人民,为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保驾护航,让中山以更高质量全面发展的姿态迎接建党百年的到来。


港口镇中顺大围防洪岸堤,彭天亮摄于2009年

(中山市档案馆藏)


     洪水、内涝等灾害曾经困扰一代又一代中山人。通过经年累月的奋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山水利人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化不可能为可能,用双手和汗水筑就了中顺大围这一座历史的丰碑,功在当代,泽被后世,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个水利奇迹,战胜自然,改造自然,更与自然和谐共生。




文字整理丨梁晓丹




编辑:陈琳琳

复审:梁凤梅

终审:严荫庭

本文资料来源:《中山市志》《中顺大围工程志》《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山纪事》《中山市水利志》,南方日报新闻报道




本微信专注中山历史地情,欢迎分享。

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推荐阅读

【党史百年·人物风华】李华炤:赤子丹心铸忠魂

【党史百年·人物风华】杨殷:英勇无私的革命先驱

品鉴中山 | 世界最大跨径海中悬索在哪里?



中山档案方志

一份档案就是一段历史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