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目录、摘要

目 录


01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陈力丹 编译主持 || 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第12-13号 

陈力丹 || “幽默的彗星之尾”——论《新莱茵报》的小品栏 

02

研究专题 •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   

史家亮 || 毛泽东对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贡献 

03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李春雨 || 从“思想鲁迅”到“思想五四”——王富仁鲁迅研究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刘春勇 || 大萧条与鲁迅的“上海困境” 

金星 || 清绍兴周马姻亲交游与1893年“科考案”的发生 

04

文艺学研究 

刘俐俐 ||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论纲——兼及重大项目组织和致思方式呈现 

05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姜维枫 || “温柔敦厚”与“风雅正变”——清初遗民对传统诗学的接受与突破 

06

历史学研究

杜立晖 || 元代的结揽与官方应对——从国家图书馆藏《魏书》纸背文书谈起 

07

经济学研究

余东华 || 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战略方向和主要路径 

08

法学研究 

许晓童、张清 || 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实施问题的再思考 

09

哲学研究 

欧阳英 || 解析当今世界全球化:一种哲学思考 


摘 要

陈力丹 编译主持 | 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第12-13号


摘要:1848-1849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的《新莱茵报》,是践行《共产党宣言》纲领和策略的第一次辉煌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源头。由于历史的原因,2020年以前《新莱茵报》没有被翻译为任何一种德文以外的文字,哪怕是完整的一号报纸。现在本期发表的是其第12-13号(该报共有3次连号出版,这是第一次)中文版,完全按照原版样式编排,尽可能还原报纸版面语言。《新莱茵报》无论是新闻源、广告源的广泛,还是文字水平,都可以与同城《科隆日报》(当时德国第二大报纸)竞争,前者仅出版12天,而后者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马克思的《新莱茵报》开创了共产党党报坚持革命立场与遵循报刊内在规律统一的光荣传统。

编译主持简介:陈力丹,男,江苏南通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陈力丹 | “幽默的彗星之尾”——论《新莱茵报》的小品

摘要: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史上,都是一座处于起点的丰碑,许多开创性的宝贵经验具有指导意义。但该报头版的文学性小品栏几乎不为我国学人所知,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被忽略,至今尚未见到关于《新莱茵报》小品栏的任何研究文章。经研究发现,该栏目是马克思将文学与新闻结合的最早新闻观实践,其大多数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品味和思想深度。文学性与报纸的革命立场相统一,文学性与报纸的新闻时效相结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相契合,构成了《新莱茵报》小品栏不朽的文学-新闻魅力。

作者简介:陈力丹,男,江苏南通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史家亮 | 毛泽东对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贡献


摘要: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之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定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筑牢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传承弘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之伟大建党精神,投身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深入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传承弘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之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持续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传承弘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之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党员的忠诚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这塑造和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奠定了建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坚实基础,对新时代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史家亮,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李春雨 | 从“思想鲁迅”到“思想五四”——王富仁鲁迅研究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摘要:王富仁的鲁迅研究提倡“回到鲁迅”“回到文学本身”,强调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不仅是中国反封建“政治革命的镜子”,而且首先应该是“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以此为基点,王富仁建构了重新阐释鲁迅的学术系统,这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鲁迅研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富仁指出,鲁迅毕竟是一个作家,他的根本价值在于从文学的角度促使人的精神觉悟,进而从思想启蒙的层面影响中国社会革命的进程。鲁迅的思想高度代表了“五四”思想启蒙的高度,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化自觉的高度,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进取的高度。

作者简介:李春雨,女,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刘春勇 | 大萧条与鲁迅的“上海困境” 

摘要: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成为重灾区。而这段时间,鲁迅恰好定居在上海,其生活与写作自然也受到了大萧条的影响。甚至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大萧条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的冲击极大地困扰着鲁迅的写作与生活,使得他陷入了“上海困境”之中。1932年鲁迅家庭收入锐减,为了维持“中产阶级”的基本生活水准,鲁迅开始拼命地写作与翻译。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6年10月其生命的终结。可以说,鲁迅晚期写作与生活的状况与大萧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这一点几乎不为世人所关注。

作者简介:刘春勇,男,湖北黄冈人,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金星 | 清绍兴周马姻亲交游与1893年“科考案”的发生 

摘要:清代绍兴覆盆桥周氏与吴融村马氏两家的姻亲交游,自嘉道至同光共历五世四代。以鹿池山房藏《马茱舫登高泛舟图》中的周以埏、周谟题诗为线索,结合《越城周氏支谱》《会稽吴融马氏分支宗谱》,察考周马两家的姻亲世系及交游历史,一方面补充鲁迅生平与家世研究的史料;另一方面重探1893年“科考案”发生的前史。综合家谱、档案等多类史料发现,数代的姻亲关系使得马、章、周三家成为科考“贿买”决策的内围,1893年周福清母亲的去世为“贿买”策划提供了关键时机,周福清作为“科考案”的“执行者”与其家境、官衔与姻亲身份等多重因素相关。

作者简介:金星,男,安徽六安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博士。


刘俐俐 |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论纲——兼及重大项目组织和致思方式呈现

摘要:论纲确定并坚持以审美为基点;批评活动定位在价值体系之内外“中介”;“价值”定位在主客体关系历时性实践属性;并以价值实践为精髓贯穿始终。价值体系理论建设内容定位在实然性的文学功能论、标准论和应然性的价值观念论三部分之合成。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儿童文学和民族文学四个实践子课题,分别在各自领域考察既有的功能论和标准论,并予以总结概括,呈现出价值指向,实际地发挥建设应然性价值观念渠道的作用。论纲始终遵循理想与底线的思维方式,动态调整研究内容及其展开的逻辑,力求客观呈现重大项目组织和致思方式。可大致概括为:以项目任务为主,不受学科设置限制;尊重“同”与“独”的各自价值,使开阔视野与具体领域相结合,使发散思维与凝聚思维相结合,反复参照抵达学术目标等。课题理解和遵循基于国家层面提出的三个体系理路,力求在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两方面提供思考成果。

作者简介:刘俐俐,女,吉林九台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姜维枫 | “温柔敦厚”与“风雅正变”——清初遗民对传统诗学的接受与突破

摘要:“温柔敦厚”诗学生成于“华夷之辨”思想张力尚未完全形成的春秋末期。《诗三百》“虽主于温柔敦厚,然亦有直斥其人而不讳者”,“变风变雅”存焉。对于“温柔敦厚”诗学,后世倡导者有之,突破者有之。明清易代,中原板荡,华夷易处,遗民直面传统诗学,主张风雅正变系乎时,认为“愤而不失其正,固无妨于温柔敦厚”,从诗学理论与诗文创作两个维度实践“变风变雅”之音,实现对“温柔敦厚”诗学的接受与突破。

作者简介:姜维枫,女,山东威海人,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杜立晖 | 元代的结揽与官方应对——从国家图书馆藏《魏书》纸背文书谈起 

摘要:新出国家图书馆藏《魏书》纸背元代GT·WS[J62:26]文书,载有多道圣旨及《至元新格》和其他一些公文,其核心要旨在于强调征纳税粮过程中要惩治“结揽”行为。由此并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可见,元代的“结揽”涉足站赤、急递铺管理、食盐交易、昏钞倒换等诸多有利可图之域,而从事“结揽”的人员身份复杂,从“官吏”到“差役”,从“权势之家”到“无赖之徒”,从“军事长官”至“僧道人等”不一而足。“结揽”现象的存在,不仅扰乱了国家正常的行政、经济秩序,危及了国家粮食安全,损害了国家经济利益,也损伤了人民的切身利益。为此,元政府采取了“张榜禁约”“廉访司、有司等体察禁治”等多种应对举措,但终因吏治腐败,收效甚微。

作者简介:杜立晖,男,山东滨州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余东华 | 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战略方向和主要路径 


摘要:加快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现实需求。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走生态优先、因地制宜、质量导向、机制健全、特色引领的现代化之路,以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高新化、融合化和国际化发展推动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体系。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主要路径,包括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推动产业融合和企业集聚、加快创新驱动和文化赋能、推动东西联动和南北互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融合发展,能够实现产业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余东华,男,安徽安庆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许晓童、张清 | 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实施问题的再思考

摘要: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立法表达上适时地补足了法律规定的短板,回应了时代需求,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各利益攸关方对共同问题的认知和反思不足、缺乏周期性评估和体系的再评估制度构建、“不确定性”导致激励不足、未成年人差异化特征难以类别化应对等问题。应回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建立有利于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的合作治理机制,通过循环反馈、动态调整的学习过程,建设基于共识的评估激励机制和基于多元治理网络的动态学习机制,协调各主体的合作行为,以破解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多元治理实施等难题。

作者简介:许晓童,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清,男,江苏海安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欧阳英 | 解析当今世界全球化:一种哲学思考 


摘要: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在社会时空压缩中重要影响力的显著显现,人们可以借助社会时空视阈对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本质形成新的理解。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化、当代信息技术、社会时空高度压缩以及“加速社会”是互相叠加在一起的,人们由此所面对的便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的全球化时代。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时空巨变已使当今世界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它表明目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势必会受制于时空高度压缩的当今世界全球化框架体系。当今世界全球化所搭建起来的社会时空框架体系的压缩程度越高,“加速社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就会越迅猛。

作者简介:欧阳英,女,湖南武冈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排版:王   琪

初审:王盛辉

                                          复审:张登德

 终审:李宗刚

电话|0531-86180064
地址|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
官网|www.jstu.sdnu.edu.cn
邮箱|shanshixuebao@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