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目录、摘要



目 录


01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黄健 ||《呐喊》《彷徨》的医学思维与诊治理路

李金燕 ||论鲁迅后期启蒙思想的嬗变与深化

张光芒  赵京强 ||新世纪文学研究:“后学科”景观与学术范式的重构

陈仲义 || 现代诗:本体的“异质”与属性的“变异” 


02

外国文学研究 

黄力平  李伟昉 || 莎士比亚传奇剧创作范式的思考与启示 

03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杨永伟  邢占军 || 中国共产党的减贫事业:实践历程、基本经验与前景展望

曲延春 || 从“生活共同体”到“治理共同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的社区责任及其实现


04

经济学研究 

张宗斌  杨  凤|| 产业集聚方向能否带动边缘城市的崛起?——基于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元化集聚

05

教育学研究

杜文静  张茂聪 || “新师范”建设的时代意蕴、现实张力与路径选择

陈宗花 ||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大讨论回溯与综析


06

教学研究

陈淑飞 || 新文科建设下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学模式探讨——基于1761 份高校师生问卷调查分析

张  浩 || 高考英语测试满意度与改革支持度关系研究——基于高中英语教师视角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07

语言学研究

金梦城 || 现代汉语名词的“恒常性/ 瞬时性”之别及其语法效应——从“司机”与“乘客”说起

08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孙之梅 || 龚自珍经典化过程中的谭献与袁昶——兼论“惊四筵”“适独坐”的审美分层

摘 要

黄 健 | 《呐喊》《彷徨》的医学思维与诊治理路



摘要:对国人的创伤描写,特别是心理和精神创伤的描写,是鲁迅《呐喊》《彷徨》创作中的一个鲜明特点。曾经是医学生的鲁迅,在《呐喊》《彷徨》创作中有着缜密的现代医学思维和诊治理路。他善于用医者的眼光来看待国人的创伤,通过对创伤病源由外而内的寻找与聚焦,对疼痛病根由表及里的触及与诊断,以及对呻吟病理由轻到重的审视与剖析,最终发现了蛰伏在国人心理和精神上的沉疴,并予以详尽的“暴露”和精心的“疗治”,旨在“催人留心”,引起全社会“疗救的注意”。

作者简介:黄健(1956—),男,江西南城人,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金燕| 论鲁迅后期启蒙思想的嬗变与深化


摘要:对于鲁迅后期启蒙思想的发展,学界已经有不少讨论,亦有不少突破。但是总的来说,还存在某种前后期研究的“断裂”现象,往往简单地认为鲁迅后期转向了革命,其启蒙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甚至中断。而从鲁迅后期的一系列文学活动可以看出,他不但仍然坚持启蒙精神,且其启蒙对象从民众延伸到了知识者自身,并通过自我质疑和自我启蒙深化了启蒙的意味。与早期相比,鲁迅后期对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距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且从“任个人而排众数”变为“重众数且任个人”,试图建立一套以“被启蒙者为本位”的新的启蒙知识系统。鲁迅不断对过去被神化的启蒙知识系统进行质疑与批判,使其后期的启蒙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对鲁迅后期启蒙思想的探讨,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复杂、整体性的鲁迅形象。

作者简介:李金燕(1989—),女,广东揭阳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



张光芒 赵京强 | 新世纪文学研究:“后学科”景观与学术范式的重构

摘要:在学术范式系统的参照之下,新世纪文学研究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后学科”景观。其具体表现,一是从新世纪之初开启的现代性言说、作为想象性建构的“新世纪文学”和“火锅式”的网络文学研究现场等,成为本学科中一些亟待引渡和连通的“学海孤点”,持续挑战现代文学的学科边界和整体格局,召唤“无界文学”和新世纪“小说革命”的到来;二是近10年来关于“强制阐释”的讨论和以数字人文、空间理论为代表的跨域研究成为重构既有学术范式的“引爆点”,引发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范式在知识资源、学术方法、学术价值等层面的系统革新和系统转换。所有这些,都给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者简介:张光芒(1966—),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赵京强(1984—),男,山东济南人,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陈仲义 | 现代诗:本体的“异质”与属性的“变异” 

摘要:诗歌一直是“斯芬克斯之谜”,所有的界定都很难穿透本体“迷宫”。诸多论说虽能无限逼近部分“真谛”,却永远无法抵达全部。人们常陷于本体的两个魔咒:既纠结于“诗”的广义与狭义的纷争,也在纯与不纯的扞格中徘徊。现代诗本体正面临历史上最大的“飘移”状态——大量非诗语料入驻诗歌殿堂,精致高雅掺入粗鄙流俗,纯然澄明接收综合杂芜。诗歌的晶体出现“递衰”现象,诗歌的泛文化制造新型的“杂质”。诗歌自“神谕”“载道”到“表现”“体验”,几经辗转,遭遇着纯与不纯、诗与不诗的“异质混成”。诗歌的本体,牵连着现代诗的属性,其质地正在进一步分延变异。

作者简介:陈仲义(1948—),男,福建厦门人,厦门城市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黄力平  李伟昉 | 莎士比亚传奇剧创作范式的思考与启示 

摘要:莎士比亚的传奇剧继承传奇传统素材中的历险、爱情、奇幻等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融合时代背景予以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以及戏剧叙事等方面的推陈出新。莎士比亚传奇剧作的“源于传统”,既助力他汲取丰富多样的创作素材并发掘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念,又体现出他对当时外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变动的敏锐察觉。莎士比亚传奇剧作的“突破传统”,既寄托他的至高理想的创作风格,又彰显他的深厚细腻的创作情感,更生成他的对立统一的创作机制。这种“源于传统、突破传统”的创作范式不仅让莎士比亚享誉西方,而且使他跻身于世界一流文学作家行列。莎士比亚启示我们,文艺创作既要增强自觉的历史意识与素材过滤意识,又要力求实现“跨”“精”“深”三个层面的突破。

作者简介:黄力平(1982—),男,安徽芜湖人,河南大学莎士比亚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李伟昉(1963—),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莎士比亚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杨永伟  邢占军 | 中国共产党的减贫事业:实践历程、基本经验与前景展望

摘要:中国共产党减贫事业的探索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采用不同的减贫策略,从带领农民翻身解放到大力缓解普遍贫困,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道路。中国共产党减贫实践的基本经验包括:始终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减贫理论,始终坚持党对减贫工作的坚强领导,始终坚持依靠人民来推进减贫工作,始终坚持构建和完善减贫治理体系。针对减贫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中应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体系衔接,提高农村老病残等群体的综合保障水平,拓展社会力量开展驻村帮扶的制度空间。

作者简介:杨永伟(1988—),男,山东寿光人,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专任研究员,博士;邢占军(1968— ),男,山东文登人,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曲延春 | 从“生活共同体”到“治理共同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的社区责任及其实现

摘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社区要承担联防联控、组织动员以及生活保障责任。因此,在风险社会中,社区不仅是社区居民的“生活共同体”,更是“治理共同体”。当前,社区作为“生活共同体”的局囿制约了社区责任的实现,包括后单位制时期社区组织能力弱化、社区危机治理能力和治理意识的欠缺、社区自主治理能力不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应实现从“生活共同体”到“治理共同体”的超越,以公共精神培塑提升社区组织能力,以资源下沉促进社区应急能力提升,以管理体制完善赋能社区自主治理能力,从而使社区承担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的责任,促进社区治理效能提升。

作者简介:曲延春(1974—),男,山东武城人,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张宗斌  杨  凤 | 产业集聚方向能否带动边缘城市的崛起?——基于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元化集聚

摘要:从边缘城市产业的集聚方向切入,采用2003年至2015年179个边缘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元化集聚对边缘城市崛起的影响作用。结论表明,边缘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度越高越容易崛起。采用边缘城市坡度与边缘城市新成立的公司数交互项为产业专业化集聚的工具变量,有效解决了内生性问题。距离异质性检验发现距离核心城市超过200km后,边缘城市更应当选择“独善其身”的产业专业化集聚;城市规模异质性检验显示产业专业化集聚对于城市规模在50万-100万人口之间的城市影响作用最大。从要素积累效应进行机制分析,产业专业化集聚主要发挥劳动力蓄水池和创新要素共享的作用。从产业集聚方向的外部性分析,边缘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促进本地城市崛起,而两种产业集聚方向都对边缘城市的邻近城市带来负向溢出效应。

作者简介:张宗斌(1965—),男,山东莱阳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杨凤(1993—),女,山东聊城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杜文静  张茂聪 | “新师范”建设的时代意蕴、现实张力与路径选择


摘要:“新师范”基于教师教育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以革新教师教育体系为起点与标的。当前我国教师教育面临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某些方面不相适应、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存在一定距离、培养场域与教育情境有定疏离、教学方式与信息时代某种程度上不相匹配等现实困境。思往辨今,我国教师教育在经历去师范化和师范性回归后,呈现出价值融合、体系深化和模式革新的时代发展向度。融合优势学科与师范专业、一体化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基础类与实践类课程、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拓宽培养场域、实现“U-G-S”跨域协作主体融合,融合互联网技术与教学实践、驱动教学方式系统化变革是建设“新师范”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杜文静(1988—),女,山东德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张茂聪(1968—),男,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陈宗花|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大讨论回溯与综析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音乐教育状况与发展趋势来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大讨论顺应潮流且意义重大。音乐理论界、音乐教育界分别从“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本质和重要倡议”“从本民族文化出发的音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与教学(教法)的改革探索”三个方面进行探究。这不仅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命题的理论建设提供了观念支撑,也为重新建构中国音乐教育体制作出一定的理论准备。该讨论延续到新世纪,使中国音乐教育一直保持着紧贴时代话题与理论前瞻的显著特征。

作者简介:陈宗花(1975—),女,河南光山人,河南大学音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陈淑飞 | 新文科建设下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学模式探讨——基于 1761 份高校师生问卷调查分析 


摘要:“新文科”对高校文科专业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托问卷调研,通过分析1761份高校师生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原有的文科实验教学存在教学观念落后、课程内容陈旧、平台资源不足、技术人才不足和考核机制不合理等问题。抓住新文科建设契机,尤其是发挥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验课程项目,打造资源共享的虚拟仿真一体化平台,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助推产学研共享发展,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文科实验教学质量,助力新文科建设。

作者简介:陈淑飞(1981—),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

张  浩 | 高考英语测试满意度与改革支持度关系研究——基于高中英语教师视角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摘要:在参考既往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考英语测试满意度—改革支持度关系模型,并以全国14个省(市)的12601位高中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所构建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从满意度视角探讨了高中英语教师对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看法、影响因素和路径关系。研究发现,数据与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且模型具有多组不变性;潜在变量间的结构关系路径系数显著性高;对高考英语测试改革支持度高的教师具有以下特点:对高考英语测试试题设计和考试组织管理的预期质量高,对考试组织管理和阅卷及成绩报告的感知质量低,但对试题设计的感知质量和对高考英语测试的总体满意度高。根据研究结果,对新一轮高考英语测试改革及下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了相应建议。作者简介:张浩(1988—),男,山东潍坊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博士。

金梦城| 现代汉语名词的“恒常性/ 瞬时性”之别及其语法效应


摘要:“理论语言学界有“恒常性/瞬时性名词”这对概念,落实到指人施事名词,其词汇语义所涉的定义事件对于前者表示所指对象的职业、精于做的或习惯做的,但对于后者则是正在做的。现代汉语的“司机”“乘客”较典型地对应这两类名词,这可以通过添加处所状语测试和词义释义句的选择来界定。“恒常性/瞬时性”的对立会带来一系列语法后果,一方面表现在二者搭配项分布上的多种差异,另一方面表现在一些均可搭配的词项,组合后有语义解读上的区别,比如定中结构中受“老”修饰且“老”语义上指向名词的施成角色时,就有“时间长”与“频率高”的不同等等。这些差异均表明,讲汉语语法时给名词分出“恒常性/瞬时性名词”这一小类,是十分有用的。

作者简介:金梦城(1993—),男,浙江天台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孙之梅 | 龚自珍经典化过程中的谭献与袁昶


摘要:龚自珍诗文在近代的经典化过程中,首先需要一个完善的全集。谭献从同治二年就开始了对龚自珍作品的搜集抄录,完成了《龚定盦外集》,此集应该是吴煦本之祖。与此同时,谭献也是龚自珍诗文最早的评论者:认为龚自珍的见识“智足以知微”,伦列清中后期汪中、周济一流人物;于龚文褒贬互有;于龚诗直截批评其“豪不就律,终非当家”;于龚词评价最高,称赞其“绵丽沉扬,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与谭献同为浙江人的袁昶对龚自珍的接受经历了由崇拜到犹疑的过程,但在纠结中由龚自珍的“爆红”发现了“惊四筵”“适独坐”的审美论,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建构,不啻为龚自珍经典化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作者简介:孙之梅(1956—),女,山西太原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博士生导师。

排版:孙志军
初审:王盛辉
复审:张登德
终审:李宗刚

电话|0531-86180064
地址|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
官网|www.jstu.sdnu.edu.cn
邮箱|shanshixuebao@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目录、摘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