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打印介质的正确使用应引起重视
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篇让人热血沸腾的文章,讲的是某厂家通过4年努力开发出“非银盐新型高清医用胶片”,成为“全球第一家用喷墨技术实现银盐效果的干式胶片厂商”的励志故事。本着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有必要澄清几个误区。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胶片。胶片作为影像的记录者,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而自从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胶片开始进入医用领域,用于记录放射影像,一直使用至今。之所以叫做胶片,是因为它用来记录影像的最核心的部分是涂布在塑料片基上的凝胶层,如图1所示。这个凝胶层中均匀分散着感光颗粒或感热颗粒,所以能够在打印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灰度变化,从而输出放射影像。
而所谓的“非银盐新型高清医用胶片”是通过喷墨技术在塑料片上打印放射影像,通过调节不同位置墨点的密集程度实现不同的灰度效果。虽然最终在塑料片上打印出来的影像跟胶片比较类似,但是完全不是采用凝胶层成像的技术,在成像质量上也无法与胶片相提并论,所以根本不能称之为胶片。称之为“墨片”更加贴切。
喷墨技术打印医学影像并非今天才开始产生,多年之前很多国外厂家就已经开发了在相纸上打印医疗影像的产品,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打印彩色影像,所以应用于超声、内窥镜和核医学等领域,而且对这类影像介质的定义仅仅是辅助诊断的介质,并不能直接作为诊断依据。所以国际上从来不用喷墨打印的技术打印黑白放射影像。国内也有很多厂家也早已开发了喷墨医疗影像打印技术,也是主要用于彩色打印。
针对某些厂家采用喷墨技术打印黑白放射影像的行为,2013年8月国内放射界专家在北京总后会上已经明确表态,半色调输出技术的纸张及PET介质打印与采用连续色调输出技术的银盐干式胶片打印相比,无论从影像动态范围,还是从影像清晰度、对比度及灰度层次等方面,纸张及PET介质打印都远远低于镀银干式胶片的影像质量,没有诊断意义,也达不到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的要求。
下面解释一下什么叫真正的非银盐胶片。由于银作为贵金属成本较高,几个大的胶片厂家其实都有过开发非银胶片的想法,但是由于能够替代银盐颗粒的又能达到类似的成像质量的材料寻找起来非常困难,只有一个厂家推出了非银盐胶片产品,通过把凝胶中的银盐感光颗粒换成了不含银的感热颗粒降低胶片成本。但是由于在成像质量和胶片稳定性上与银盐胶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市场认可度比较有限,没有成为主流产品。即使是这样,把在塑料片基上喷墨打印的技术称之为非银盐胶片技术也是非常荒谬的。
放射诊断是诊断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决定了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手段,诊断介质作为放射诊断的依据和质量控制的根据,要对质量严格要求,不能单纯为了追求成本的降低而不顾质量的底线,更不能不顾患者的利益敷衍了事,对于以次充好和混淆视听的市场行为,我们绝不能纵容和姑息,否则会进一步加剧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张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