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像时间】3D交互影像将终结“胶片时代”!

2015-12-14 器械之家


导读:如果仅有局限或不足够清晰的影像信息,就算影像科医生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


当今在全球很多医院,胶片和影像归档管理系统(PACS)依然是影像科的常规武器。然而不完美的是,胶片图像的层厚一般为7-10mm,PACS系统图像的层厚一般为3-7mm,而厚层图像诊断容易造成细小病灶的漏诊。另外,由于胶片和PACS系统都是2D浏览模式,对于不确定、有争议而需要进一步三维处理的疑难病例则束手无策。现行的PACS系统大多不具备三维后处理的功能,即便是高性能的PACS通常最多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三维处理。因此,厚层图像和2D浏览诊断模式已经成为影响诊断的两大难题。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让影像医生更轻松地工作呢?令人惊喜的是,3D交互式诊断(图1)已经为临床带来了全新的诊断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充分利用所有薄层图像,提供丰富的3D高级后处理功能,并支持多个终端同时使用,实现医生与工作站、医生与医生的交互式诊断,做到了精准影像与精准诊断相结合。

图1 3D交互读片优势显著

目前,较为成熟的飞利浦星云太空工作站就能为这一诊断模式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它是全新一代影像后处理网络工作站,将高级影像后处理移植到云端网络环境,首次实现了网络工作站全面超越单机工作站,真正实现没有任何妥协的、无处不在的高级三维后处理。飞利浦星云太空工作站的全新优势包括:它支持多台终端并行高级后处理,提高诊断效率;支持放射科医生与临床医生实时、交互式的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实现心脏、血管等影像自动预处理,节省诊断时间......在权威KLAS评比中,飞利浦星云太空工作站已连续八年被评为第一名。


依托飞利浦星云太空工作站,医生们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进行影像诊断分析。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判断是否重建存在争议的影像;并提供数名影像医生同时使用各种高级后处理功能,在实现临床互动,减少漏诊、误诊的同时,大大地提高诊断效率!


例如针对“骨折”,通过胶片及常规PACS阅片,通常横断位很难看到骨折长度、范围和累及关节情况,而利用3D交互式阅片,医生可以实时地进行影像三维重建(图2)。通过特殊的角度,原本在传统设备下难于观察的细节将一览无遗,而且多种显示方式能帮助医生更直观地判断。


图2 常规PACS阅片 VS. 3D交互式阅片


通过病例来对比一下

男性患者,69岁,便秘四年,间断停止排气排便4个月,入院一周。腹平片示胃肠积气。


1、胶片阅片除了扩展的肠管,还能看到什么?


胶片图像


2、常规PACS阅片可以确认是肠梗阻,但是原因很难判断。CT横断位图像显示结肠肠管扩张,却难以判别引起肠梗阻的原因:是肿瘤?炎症?还是肠扭转?


常规PACS图像


3、3D交互式阅片直接显示梗阻原因,明确诊断:乙状结肠扭转,不完全性肠梗阻。

3D交互图像


医生判断

某病人摄片的横断位图像上未发现异常,单机工作站传送过来的后处理图像上,血管光滑、分支也显示正常。


3D后处理图像

案例背景

广东某三甲医院的张医生正在写上述诊断报告时,听说科室正在试用星云太空站,便主动要求体验一下,并通过病例试验感受星云太空站的效果:首先是非常便捷,而且还能一键去除无关组织,实现三维视图,并可任意旋转视角。


正当张医生惊叹于太空站的便捷与强大时,突然发现该患者腹腔有新情况——肠系膜上动脉(SMA)末端存在病变!科室里立即热闹起来,几位医生都以此病例做试验进行后处理,并展开讨论。最后,通过延迟期的三维图像重建,证实SMA存在动静脉畸形!

3D交互图像


上述例证折射一个问题,即传统2D诊断确实存在诸多弊端:几张胶片、几十层PACS图像和几张后处理图像所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情况稍复杂些的病例,影像医生再优秀、再有经验也很难做出全面、准确的诊断。


而3D交互式诊断颠覆了传统的读片方式,突破了现有的诊断限制,为临床带来了更加高效、精准的影像诊断模式。从避免漏诊到辅助确诊,3D交互式诊断功不可没!



相关阅读

肾细胞癌抗血管的福音容积CT灌注成像!

现出原形吧!肿瘤君

高难度玩法@区域影像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