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格局打开,广告的作用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奥派经济学 Author 张是之

文丨张是之

小时候,家里的电视还是黑白的,每天最期待的是看动画片和连续剧。

而最烦的事情,就是还要看广告。那时候就一个台,没得选没得换,广告是不看不行的。

有一则广告至今印象深刻,主角是一男一女,男的下班回家,想要干点什么,但被女的拒绝了,要求他先去刷牙。刷完牙,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转身走了。

小时候懵懵懂懂,不晓得他们刷完牙之后的故事。现在懂事了,才发现广告原来无处不在,成为了我们生活和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对广告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


1.广告改善人们生活

现在回头再想那些小时候反感的广告,其实它对电视台、老百姓和企业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非常有益。

人们能够几乎不花钱就收看节目,不是因为电视台有魔法,而是广告主为之承担了成本和费用。

老百姓不仅享受了电视节目带来的精神文化大餐,也通过广告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我有个儿时的小伙伴,他父亲是我们当地的木匠,做一些木工活,其中还需要一些雕花的装饰。

原来一直都是手工雕花,后来小伙伴上大学了,看到报纸上一则广告,是推销电脑雕花的。

一般人看到这种广告,要么与己无关无动于衷,要么会过分担心上当受骗,不敢去尝试和探索。

而我这个小伙伴家里做木工活,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态度比较开放。

于是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按照广告上刊登的地址去看了下,感觉还挺满意,电脑雕出来的花能够替代手工作业。

就这样,他们成为我们当地最早使用机器进行雕花的,效率和收入都大幅提高,先富了起来。


2.广告是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而更多的企业通过广告使自己广为人知,实现了大发展。

很多人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产品质量好,就不怕货卖不出去。

这就像一个职场上的“老实人”,认为只要把工作干好,其他的都不重要。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你首先要让别人知道你有这个产品,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产品质量到底怎么样,才有可能“打开销路”。

八十年代电视刚刚流行,很多人还不明白打广告的“玩法”时,就有人敢花大价钱投放广告,这既需要实力也需要魄力。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在日后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比如成功打造“脑白金”的史玉柱,再如当时不理解的重复三遍的“恒源祥,羊羊羊”。

公关之父伯内斯说过:“如果说宣传只有一件事情最重要的话,那就是重复。”

脑白金和恒源祥以“简单的话说三遍”的方式成功让人们记住,今天依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更多的则是令人温馨的广告,比如南方黑芝麻糊,再比如“大宝天天见”。 

今天,南方黑芝麻糊的外包装,还在使用当年的温暖画面。 


3.成功的创意占据消费者心智

广告的目的就是通过成功的创意,有力消除信息不对称,让自己的品牌和品类产生强关联,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形成特有的、高度辨识的印象。

当消费者想去买某一品类的产品时,如果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品牌,那么这个广告就成功了。

比如我在头皮发痒时去挑选洗发水,虽然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种洗发水品牌和产品,但我最先想到的是仍然是突出去屑止痒功能的“海飞丝”。

再比如人们对汽车品牌的印象,“开宝马、坐奔驰”,提起汽车安全就会想到“沃尔沃”,或者说到“苹果”二字,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苹果手机”,这些都是成功的心智占领。

有的广告的确很有创意,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还颇有些令人回味无穷之感。

比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拍的一系列视频创意广告,其中一则是这样的:

在一个边境线上,两个国家的士兵各执佩剑来回走着;

双方怒目相视,脸上写满了敌意;

边界这边的士兵拿了一瓶可口可乐出来,痛快地喝了一口;

而另一边的士兵投来羡慕的目光,却依然高傲;

边界这边的士兵想把可乐分给对手,但他不能越过边境线。

最终,这名士兵把可乐放在脚下,并在那里画了一个小小的弧线,让可乐进入了对方境内;

对方伸手把可乐取走,士兵重新将佩剑一挥,将边境线复原;

意思是,可乐可以分享,但是边境线还是不能逾越。

成功的创意广告,并非国外独有,博大精深的中文世界,也有很多经典广告,比如文案界“扛把子”杜蕾斯。

杜蕾斯产品的特殊性,文案既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照顾到人们的接受程度,以及随时可能触发的舆论反弹,可以说,杜蕾斯的文案每一次都是在“走钢丝”。

但是即便如此,杜蕾斯依然贡献了很多经典文案,不仅成功地让人们记住了杜蕾斯这个品牌,还让那些不使用杜蕾斯产品的人,也体验到了只有杜蕾斯能带来的“会心一笑”。

但也有的广告,我们只记住了创意和故事,却没有记住品牌。

比如很多泰国广告,有的走心,有的催泪,但最后都只记住了剧情,却没有记住品牌。

甚至时间一长,连剧情也不记得了,只记得那是个泰国广告。对泰国广告的印象,也就由此而来。


4.效果广告实现更好的价值匹配

广告界有个至理名言,堪称广告营销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它是美国百货商店之父约翰·沃纳梅克提出的:“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广告的本质,其实就是信息的传递;而其核心作用,就在于价值的匹配。让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满足对方的需求。

早期的广告1.0时代,电视和报纸是主要阵地。当然,电线杆也曾经长期是小广告的钟爱。

这是一种“广撒网”的方式,让更广泛的更多的人知道,难免精准性差了一些。受众常会收到与自己无关的内容,这也是人们厌烦广告的重要原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兴起,各种社交兴趣小组形成,广告形式和内容也随着进化。

效果广告应运而生,它实现了精准推送。

也就是把广告推送给真正需要的人,让用户觉得你懂我,广告投资终于花在有用的地方。这样也就减少了对用户的打扰感。

效果广告日益成为主流的广告方式,受到品牌商、广告平台和消费者的青睐。

但有人说APP是监听了手机麦克风,要不然怎么会那么神奇呢?总推送我在想、在说、在关注的东西。

我不懂技术,没搞过APP,无法直接证实或证伪。

但用常识想一下,这是几无可能的。我一个人折算下来的广告价值可能只有一分钱,甚至还远不到。APP花费那么大的成本和力气去做所谓的“监听”,值吗?


5.广告使我们尽享免费服务

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打开了很多扇窗户,而且很多服务都是免费的,因为互联网发展出了全新的合作模式——“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来付费”。

微软、谷歌、微信,都是通过这种广告模式,给我们创造出了很多顶级互联网产品,而且很多都可以免费使用。

这背后其本质还是价值匹配,通过互联网大幅降低了人们的交易费用,更快、更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和产品。

甚至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广告的存在,才使得“科技平权”成为现实。

若非如此,优秀的软件和硬件,必定是对应着高昂的价格,就像是九十年代的电话座机和大哥大一样,一般人用不起。

正因为网络的出现,让原本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连接起来,让原本在空间上不具备规模效应的供给和需求,快速呈现出了规模效应。

时至今日,谷歌广告Google advertising(包括来自谷歌搜索及其他、Youtube广告、谷歌网络的收入),仍然是谷歌的核心业务。

正是因为有稳定的广告收入支持,谷歌才能心无旁骛的去搞创新,去拥抱星辰大海,去造福人类。

如今,广告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手机里一篇公号文章,大到马斯克的火箭升空,广告可以无处不在。

广告的作用,也正逐步为人们所正视和接受,而广告的社会效应,也会随着广告形式的丰富和发展,发挥更多的作用。

——————

题图:Mark Boedges

上一篇:“烤验”淄博,没必要让涨价带上负罪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