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烧烤持续霸榜好评不断,当地政府做对了什么?
★ 关注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按:淄博是我的家乡,家乡火了,希望她能一直火下去。这是《南方周末》的一篇约稿,编辑老师希望聊一聊当地政府在这期间的作用。熟悉的朋友都知道,这里的文章批判性居多,但这并不等于说政府总是错的。是对是错,要一事一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以行为主体来论对错。对于价格管制,我知道从经济学理论上来看有其问题,但当前大众经济学素养的普遍欠缺,临时管制更多的是有照顾舆论的考虑,文章里边也有分析。谁都希望家乡好,我也一样。淄博还是值得来逛逛,改天发个独一无二的游玩攻略给大家,欢迎大家来我大淄博。
淄博烧烤持续霸榜好评不断,当地政府做对了什么?
文丨张是之
自今年3月开始,淄博烧烤就开始持续“霸榜”,淄博也成为新晋的网红顶流城市,而且现在热度依然不减。
作为一个身在外地的淄博人,除了为家乡感到高兴之外,我现在想在网上买个正宗的淄博小饼都买不到了,即使下单也要十几天之后才能发货。
数据显示,仅3月份淄博接待外地游客就达48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34%。
“五一”期间,北京到淄博的高铁票被秒光,游客预计将超过12万人,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000%,现在几乎所有酒店都显示满房状态。
如今,淄博财政收入增速已由负转正,一季度增幅跃居山东第三,比上月提升7个位次。
淄博烧烤带动了当地一整条产业链的快速增长,既拉动了GDP,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甚至连一款淄博政信2.5亿规模的非标信托产品,出来之后也是秒光。
这就是网红经济,可以说,淄博烧烤这个“支点”,撬动了整个淄博经济。
1.从无心插柳到用心栽培
烧烤全国各地都有,像淄博烧烤这么火的并不多见。
淄博烧烤虽然讲究“小饼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吃法上有一定特色,但客观讲这个特色并没有壁垒,其他城市想复制很容易,但想复制淄博烧烤的成功恐怕很难,因为这背后是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城市治理观念。
淄博烧烤今天的火爆,可能还是去年防疫期间埋下的“火种”。
当时1万多名大学生在淄博结束隔离,淄博市政府请他们吃淄博烧烤,并约定等到春暖花开、疫情结束后再请他们回来吃烧烤。
今年春天,大学生们相继组团重新回淄博撸串,并在网络上形成了第一波热度。
应该说这第一波热度是“无心插柳”,但淄博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热点,并快速跟进和行动。
比如3月1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设立淄博烧烤名店“金炉奖”、成立烧烤协会、发布烧烤地图、开通烧烤公交,还宣布五一举办淄博烧烤节等等,这一系列措施后来很快落地。
第一波热度还没过去,第二波热度紧跟着过来。这次主要是美食博主和自媒体,他们发现了淄博烧烤的流量密码,纷纷过来打卡拍摄。
这种自媒体拍摄很多都是第一视角,给人感觉就是更真实亲切,而淄博烧烤本身吃法独特,味道也好量又足,各家烧烤店都很热情,于是这一波视频迅速出圈,而且几乎全是好评没有差评。
比如B站一位“打假”博主“superB太”,实地检验拍摄了淄博10家店铺,在摊主称完商品后拿出自己的电子秤鉴定,发现全部没有缺斤少两的情况。
店主也不反感、不反对这种突击检查式的拍摄,说明本身心里很有底气,平时就不欺客。
“superB太”在B站有百万粉丝,这期突击检查淄博烧烤的视频就有近400万播放量。
这类视频还有很多,既真实又很有传播力,基本上就是在为淄博打广告。
2.淄博政府如何处理投诉
“人红是非多”,这么大流量不可能不出现负面事件或评价。
政府公关以往的做法都是能遮就遮能掩就掩,甚至是采取简单粗暴的“删帖封口”等传统应对方式。
到最后,“盖子”实在压不住了,都成为热点舆论事件了,有关部门这才去“深入调查”重新处理。
比如2012年的“三亚宰客门”、2015年的“青岛大虾事件”、2017年的“雪乡宰客事件”都是这样,完全是在被动应付。
到最后给人的感觉,不光是这些个别商家太黑心,而是这个地方都不能去了。
反观淄博,正视问题不做袒护,一有问题快速介入、秉公处理,并及时公开处理结果,反而赢得了更多理解和信任。
就在4月18日,一位小姑娘发布视频,控诉淄博一家烧烤店,认为其支付的100元就餐费用中多收了9元,感觉是被宰了,提醒其他网友避坑。
淄博烧烤正处在网络焦点上,视频一经发出,“淄博烧烤宰客”迅速成为热点,众多网友对此愤愤不平,指责这家烧烤店没有良心,给淄博烧烤抹了黑。
淄博市监局也迅速介入,先给烧烤店下达了停业整顿的通知。
但是几天之后,整件事出现了反转。烧烤店老板娘出面澄清,当时并没有宰客,并给出了充足的证据。
她不但给出了菜单价格,还拿出了当时的监控视频。
事实是,小姑娘当时点了91元的食物,但中间自己又去冰箱拿了5块钱的芬达和3块钱的小饼,加上一块钱的餐具费,正好是100元。中间可能存在一些误会,但烧烤店没有宰客的基本事实很清楚。
这件事的反转也让大家对淄博的印象更好了,原本可能的危机事件变成了加分项。
甚至很多人觉得淄博当地对于这件事处理得过于严苛了,他们认为严防宰客是好事,但也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就让人家停业整顿,因为9元钱的矛盾可能就让别人损失几万元。
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淄博给商家定的“调子”,那就是不要因为来的是游客,就去做“一次性买卖”,通过宰客赚快钱,而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其他旅游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
比如临近“五一”,有的地方民宿毁约,推掉原来已经订好房间的游客,转而接待出价更高的游客。
这对民宿店自己来说倒是赚钱了,但完全打乱了原来预订游客的出行计划,势必也会有损整个城市的形象,淄博的做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种城市治理公地悲剧的发生。
另外与淄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西晋城发布通知,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露天烧烤,厦门市也划定了全时段禁止露天烧烤的区域。
成都烧烤本来也打算“出征”,结果一上热搜就被吐槽,不少成都人都留言表示价格贵还缺斤短两、不新鲜味道还差,被网友评价这是在“大义灭亲”,完全无法复制淄博烧烤的“好评如潮”。
3.价格管制问题
当然,火爆之后也有些问题需要小心应对,比如最敏感的价格问题。
因为此前有旅客投诉住宿价格问题,这次淄博对价格实行了短期的价格管制,发文明确以3月1日-3月31日宾馆酒店各类型客房平均实际成交价格为基准,五一期间如果价格上浮超过50%,就按哄抬价格行为予以查处。
这个通知同时明确:“五一”假期后,经监测市场价格平稳运行后,该价格监管措施即行取消。
这里可以看出有关部门很清楚价格管制的副作用,所以实施得很克制,明确了时间段。
主要目的应该说并不完全是为了压住价格,而是照顾当下的舆论情绪,维护一下“好客山东”的形象,不至于让住宿涨价吓退游客。
不过价格管制背后的隐患需要看到,一是人流量可能会因此持续高位运行,势必会降低消费者的餐饮体验,也会使餐饮店老板过于“拼命”。
已经出现烧烤店老板不得不关门休整,也有的消费者抱怨排队时间过长,甚至是来一趟吃不上又回去的情况。
二是很多人工和食材都在涨价,比如孜然,4月初是10元一斤,现在涨到24元左右;蘸料以前是80一箱,现在已经涨到92;小葱原来七八毛,现在是一块钱。
而原材料的涨价,人流量又大,正常情况终端烧烤也应该涨价才对,而如果为了维护好客的形象,一直摁着终端价格,恐怕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有网友发文称之前订的1000元以上一晚的希尔顿酒店房间,现被通知改为571元一晚。消息一出,再次登上热搜,引来一片好评。
4.把“流量”变成“留量”
总体来说,淄博烧烤引爆淄博经济,很明显可以看出当地政府的主动作为。
向上,积极协调资源,开通淄博烧烤高铁专列,后来协调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形成又一波流量热度。
同时向下,加强对明码标价、诚信经营的要求,另外增派执勤人员,维护好治安秩序,有人喝酒闹事,结果20秒就被带走了。
建立和维护一个城市的声誉需要很多人的长期努力,而毁掉它可能就只需要一个人一件事。
看得出,淄博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一开始就在做长期打算,把“小烧烤”当作这个城市的“大产业”来经营,最后把“流量”变成“留量”,带动其他行业产业的发展。
除了有关部门有这个认识外,还要把这个观念传递给商户,并在具体措施上下功夫,这样才能避免有的人为了“赚快钱”毁了淄博的声誉。
另外淄博市政府的具体措施,主要还是集中在外围配套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政策,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产业公地悲剧的发生。
简单回顾一下,淄博市政府在热度形成初期迅速捕捉到了这一市场信号,而中期他们懂得了如何利用这波热度和机遇,不再是原有的“家长式”作风,而是发挥了一个“推手”的作用,迅速推了烧烤市场一把。
同时,他们知道营商环境和信用的重要性,对内维护了市场公平,对外维护好了自己的城市形象。淄博烧烤这一把“火”,应该会给很多城市带来观念和行动上的改变。
2023年04月26日,本文首发《南方周末》,略有改动。
题图:Mark Boedges
除了前面的专栏课程,还可以学习后面的《人的行动》训练营和《小岛经济学》的解读,训练营的形式多了一些视频和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