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名经济学家的失误

张是之 张是之的字留地 2023-12-25

文丨张是之
大家好,今天晚上七点继续在直播间,和老贾一起聊聊天读读书。
老贾虽然是一个经济学新人,但是禀赋不错、一点就通、一聊就懂,我俩聊天直播虽说也略有准备,但基本上就是平时的聊天状态。
所以,如果你不太喜欢看文字,喜欢轻松加愉快的学习方式,来围观一下我们的聊天,对经济学知识的吸收消化也会有所帮助。
这是今晚计划要聊的几个问题清单,欢迎点击下方链接预约直播。

问题1:劳动分工是否源于自利?

问题2:米塞斯是如何理解分工合作的?

问题3:为什么说商场不是战场?

问题4:如何理解价格决定成本?

问题5:为什么说定价策略基本靠猜?

问题6:罗斯巴德怎么看待垄断问题?

问题7:奥地利学派怎么定义垄断?

问题8:反垄断的几种典型后果
另外最近翻了翻向松祚的《新经济学》,整体上文笔还不错,对经济学思想史比较熟悉,不过总体感觉受张五常影响比较大,而且没能跳出张五常的局限。
主要问题是思考不够深入,很多问题只是从思想史角度知道,但没有深入细致地进行剖析。
提出了“新经济学”的想法,想重塑一个新的经济学范式,但是在很多问题上,终究还是力度不够。
这里的老朋友老读者估计都能看出来,所以给我的一个感觉是,很多人只要稍微下点功夫,不说超越他们吧,但肯定能看出那些问题所在,不会轻易上当受骗。
这本书的作者介绍是这样的,可谓十分亮眼:
向松祚: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中国农业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兼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等多所大学教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经济研究所高级顾问,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师从“欧元之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杰出校友,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华友世纪创始人之一。
这本《新经济学》也是他数十年研究心血之作,一千多页,65万字。
其中前面几章有关于奥地利学派的理解,我认为向老师可能完全没有读懂奥地利学派,比如这一段:
奥地利学派开山大师门格尔是边际效用革命的主将,主观价值理论的首创者。然而,奥地利学派认为的经济学基本哲理或假设与新古典经济学有重大差别,核心分歧就是对信息或知识的看法。奥地利学派同样主张“理性经济人”假设,这与新古典经济学完全一致。米塞斯《人的行为》一书对此有明确阐述。
其中,奥地利学派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重大差别、核心分歧,很显然不是对信息或知识的看法,而是方法论上的区别。
新古典经济学是实证主义经济学,奥地利学派是纯粹形式逻辑推理演绎的经济学,这个核心上的分歧,才导致了后面很多结论上的分歧。
而他认为奥地利学派同样主张“理性人假设”,而且说这与新古典经济学完全一致,说米塞斯《人的行动》一书对此有明确阐述,这就很扯了。
奥地利学派一直强调的是真实的人的行动,并未使用“理性人假设”,米塞斯的《人的行动》中虽然有对“理性”问题的论述,但并不涉及理性人假设,更没有明确阐述。
再看他这一段:
奥地利学派的主要内容依然是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因为他们对市场的看法与新古典经济学截然不同,所以奥地利学派也不可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长期静态均衡方法。奥地利学派的分析方法比较接近马克思学派或德国历史学派,注重历史的、动态的、辩证的过程分析。
这哪跟哪儿呢?这段话可以说明,作者完全没有理解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
跟作者说的恰恰相反,米塞斯论战的主要对象,就是德国历史学派,以及Marx学派,作者竟然认为奥地利学派的分析方法和他们接近,这基本上属于对方法论分歧的彻底无知。
奥派也注重历史、也关注动态、也有辩证,但很遗憾,不是作者说的这种。
奥地利学派,尤其是米塞斯,对理论和历史做了明确区分,并写了专著《理论与历史》。
可以说,没有读到或者没有读懂米塞斯,才会给出这样的论断。
再看书上的这一段:
我认为,划分经济学流派主要应该从内容或问题来划分,而不是从分析方法来划分。虽然内容或问题对方法具有决定性,但是方法往往具有通用性。借用佛教术语,方法是“共法”,研究任何问题皆可以采用。
很显然,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作者对方法论研究的不够深入,才会得出“共法”,研究任何问题都可以用一个方法。
实际上,正是研究方法的不同,决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的不同。
从康德哲学来看,我们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的,镜片颜色不同,看到的颜色自然也就不同。
正因为研究方法论的不同,才会对同一现象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释。
比如最低工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好事,有人认为这是坏事。
再比如遗产税问题,有人认为这样可以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侵犯产权,会打击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同样是反对最低工资,新古典经济学会用很多复杂的统计数据来反驳,但是奥地利学派利用逻辑推理就可以反驳。
同样是看待计划经济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需要拿着统计数据来分析,所以萨缪尔森才会给苏联唱赞歌,又在苏联解体后悄悄删掉了书上的错误,连个注释都不好意思写明。
而奥地利学派,可以完全不看任何苏联的经济数据,早在苏联解体几十年前,米塞斯、哈耶克都早已预言了苏联模式必然失败。
米塞斯走的早,1973年去世,哈耶克于1992年去世,萨缪尔森2009年才去世,后两者都亲眼目睹了苏联解体,计划经济的失败。
萨缪尔森在苏联解体后的20年里,有对他给苏联点赞做过反思吗?并没有。
经济学家也是人,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会犯错,更何况是大名鼎鼎的诺奖得主,享誉全球的经济学家。可以理解。
表面上,是萨缪尔森被苏联的经济数据所误导。
而本质上,是他使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有问题,统计数据并不能证明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
向松祚老师也是因为对方法论了解的不够深入,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当然客观讲,这本书对于新古典经济学存在的问题说的还是比较对。
作为经济学散文,读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适合用来简单阅读,不适合用来深度思考。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并未通读全书,也还没读过向老师的其他著作,从他已经出版的其他著作来看,向老师还是很勤奋的,这点需要向他学习。
晚上八点,直播间见。

题图:Nikolo Balkanski

上一篇:概念区分:货币和货币的替代品
扫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加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