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值担当与长沙的双向奔赴

中流击水的橘洲君 山水洲城记 2024-06-27

 早安,长沙!请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3月1日,长沙市召开全力推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市校(科研院所)合作座谈会。
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吉林大学·长沙汽车创新研究院、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先后作交流发言。湖南工商大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学院、长沙理工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师范学院、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八所、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作书面发言。
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就加强合作、助推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提出意见建议。

座谈会现场金句频出,“干货”满满,他们,都是长沙的“研”值担当!
1日上午,长沙市召开全力推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市校(科研院所)合作座谈会。余劭劼 摄
市校双向奔赴、深度相互赋能,已有良好合作基础。早在2021年9月就正式启动了长沙市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联盟,成绩斐然。如今,长沙正将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作为举全市之力奋斗的主攻方向,无疑将拓展更大合作空间。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指出,长沙要将创新主体一件件“想干的事”,变为党委、政府“在干的事”,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让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爱上长沙、留在长沙、融入长沙、扎根长沙。

从第45名到第34名,再到全球前30强,最近三年长沙的自然指数一年跨上一个台阶。所谓自然指数,是衡量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高质量研究产出的重要指标,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力。长沙之所以进步明显,主要靠的就是在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耀眼成绩。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就透露,湖大最新自然指数最高排名全球第46位。市校发展的同频共振,可见一斑。

自然指数只是市校合作成绩单上的其中一笔而已。2021年市校(科研院所)联盟成立以来,长沙与16所重点高校和10余家科研院所通力协作,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变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2023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444.43亿元,强度3.27%,新增科技研发机构622家,创新能力稳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

市校合作意味着什么?在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杨超看来,高校(科研院所)在产业赋能领域大有可为。“我们观察发现,不论是以先进计算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还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其前沿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应用,对人才、创新要素的要求都非常高。”他解释说,高校(科研院所)在这方面有优势,可以主动帮助企业解决难点、痛点、堵点、卡点。

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是北京大学、长沙市人民政府和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建的长沙市属事业单位。研究院供图
杨超用集成电路产业举例说:“长沙是全国唯一实现核心芯片全类型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但好马还需配好鞍,好的硬件还需要好的软件去支撑和配套。我们研究院核心技术团队在编译工具链、高性能计算库方面有着近20年积累,自落地长沙以来积极融入地方产业生态,比如与景嘉微共建了联合实验室,从软件优化角度帮助其自研芯片性能大幅提升。”此外,背靠北大数学雄厚实力,研究院正在研发落地工业仿真、运筹优化求解器、大模型创新应用等多款软件,牵头组建的“自主可控高性能软件环境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获评全市新设研发机构50强。“我们未来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合作,为长沙集成电路产业赋能献力。”

除了产业赋能,成果转化、企业孵化领域也大有可为。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郭学益透露,2016年以来,中南转化科技成果近500项,合同总金额超34亿元,其中在长沙转化占比近50%。依托学校核心技术在湘创立的企业则超过1000家,其中大部分企业落地长沙,涵盖了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多个领域,涌现了一批行业头部企业,为长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围绕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大家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金点子。橘洲君梳理后发现,人才、平台、桥梁是三个高频关键词。

先说人才,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离不开具备创新潜质、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而且这是一支大规模的队伍。

“恳请加大高校人才引育政策支持力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说,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因素,高校正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他提到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待遇问题,并希望长沙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厚植人才引育的沃土。

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以学校多个院士科研团队的发展历程为例,阐释了集聚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重要性。他建议按照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创新骨干构建人才团队和梯次,推进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一体实施,以院士等高水平团队为引领、以重大平台为依托引才聚才。

湘潭大学党委书记刘起军,则从人才培养,特别是一流本科教育的角度,表达了培养后备科技人才生力军的愿景。他说,湘潭大学将以办好韶峰实验班为牵引,着力培养学科方向拔尖人才;以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和创业菁英班为抓手,着力培养创新创业综合性人才。

除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吉林大学·长沙汽车创新研究院院长高镇海还将视野扩大到人才的选择与优化机制。“我们看到已经有相关的人才配套政策,正在大力度的对人才进行培养和引进,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来到我们的城市,但同时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建立一套长沙市对人才的选择和优化机制,提高培养和引进人才的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有了人才还要有平台。高水平科创平台是深化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2023年12月22日,湘江科学城7个项目在长沙举行集中开工仪式,其中就包括湖南大学科创港。段献忠建议市委市政府在基础设施配套、报批报建、协调机制调度等方面给与更多支持,“我们也将集全校之力,努力把湖大科创港打造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引爆点、示范区。”

湘江科学城7大项目。资料图
同样瞄准湘江科学城的还有湖南师大。刘仲华透露,师大主动充分整合优质资源,遴选了量子科技、生物医药、精准国际传播等“11+N”优势产业化项目,希望积极融入并助力湘江科学城建设。

湖南正在推动“4+4科创工程”,即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和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力能实验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这些平台也成为座谈会上的明星,被屡屡提及。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杨永坤表示,研究所希望依托湘江实验室打造 “一带一路”国际生物医药研究中心。他介绍说:“我所已经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创新链条,居全国领先地位,拥有种质2.2万余份。依托湘江实验室的资源禀赋,打造国际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平台完全可行。”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院长黄忠良介绍,湖南是油茶大省,林科院在良种选育、苗木繁育、栽培技术、茶油加工和副产物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希望整合岳麓山实验室林科院片区、中国油茶科创谷、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资源,按照五好园区标准构建湖南 (雨花)林业科技创新园,争取将其纳入雨花区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谋划和布局,并在土地使用、资金筹措、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

除了这些重大项目,与会单位还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很多平台建设的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义强,结合办学特色提出了打造生态环保材料、林木品种、粮油加工、家居设计、先进遥感与系统产业技术等五个创新高地的建议,围绕人造板绿色低碳制造、优质油茶品种培育、精准剥离稻米外皮层、智能家具设计制造、林火早期预警等领域发力。

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高山介绍,落户长沙的南华大学未来科学研究院将聚焦全球一流分子诊断技术,与国内外多家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助力长沙成为世界分子诊断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发挥南华大学 “核特色” “医品牌”优势,开展新型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研发,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医结合创新研究中心。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蕃表示,公司隶属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机集团”),在风电整机及零部件、高效清洁发电装备、动力电池及电机电控等新能源 “三电”领域具备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目前正在筹划国机集团新能源能量变换研发中心。“我们构想由院士牵头,统筹国机集团内在风、光、氢、二氧化碳等新能源转换和储存领域内的研发资源,联合湖南省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打造国机集团新能源能量变换研发中心。”

高等高校、科研院所或是培养了大批人才,或是深耕于某一领域,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这个春节假期,“校友回湘”成为各大高校的热搜话题。中南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50余万,其中在湘校友超过15万,产生了三一集团、山河智能、长沙比亚迪、博云新材、大汉集团、金荣集团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校友,都对学校、对长沙有着深厚感情。郭学益建议政府与中南大学协同合作,充分发挥校友力量,广泛集聚校友资源,健全各地校友联系网络,着力构建“城市+母校+校友”的人才交流与服务平台,加强政策保障,在科技项目、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等领域,做好校友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将长沙打造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地,为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提供核心力量支撑。”

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如何提升国际化程度也是各单位思考的话题。杨永坤介绍,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积极推动国际天然纤维组织落户长沙,把长沙构建成国际天然纤维的媒介窗口。国际天然纤维组织(INFO)由联合国粮农组织领导,是全球天然纤维研究与合作的主要纽带,现有中国、巴西、孟加拉国、印度、坦桑尼亚等25个成员国。2019年,INFO中国办事处落户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并达成将INFO总部迁移到长沙的意向,目前正积极推动有关工作。

一场座谈会,促成了市校合作更好的双向奔赴、更深的融合发展、更多的美美与共。

“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努力做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说。

“同在一座城,同是一家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义强说。

“湖南大学作为扎根长沙办学的大学,始终想长沙事、做长沙事!”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说。

“中南大学将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对接和落实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整体部署。”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郭学益说。

“作为省属高校,积极支持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湘潭大学党委书记刘起军说。

“为提升长沙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贡献南华力量。”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高山说。

“力争早出成果,出大成果,确保我省在相关种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说。

“推动长沙走向世界舞台,提升全球城市能见度和显示度。”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杨永坤说。

“作为扎根湖南的科技企业,我司希望通过打造一个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级研发中心,为长沙贡献一份力量。”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蕃说。

“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竭尽北大所能,全力参与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杨超说。

“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将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为引领全球创新潮流的标杆。”吉林大学·长沙汽车创新研究院院长高镇海说。

“实验室建设将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起到重要助力作用,做出积极贡献。”湖南省林业科学院院长黄忠良说。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市校双向奔赴,深度赋能发展,共同推进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助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山水洲城记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