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抄袭or学习?绘画中居然有“双胞胎”!

2017-11-10 书画公开课


佚名《宋人人物》,宋代

        双胞胎在日常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他们往往有着相似的容貌,让人一时之间难以辨别。然而,在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同样也有“双胞胎”。它们虽不一定是出自同一画家之手,却在构图、线条,甚至笔法上几乎一模一样。这样的“双胞胎”非但真实存在,而且数量不少。

问诊“双胞胎”

      在生物学中,双胞胎往往有着相似的外表,这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基因的强大。殊不知,在艺术界中,也存在着“双胞胎”乃至“多胞胎”的现象。那么,这些几乎一模一样的艺术作品,是否也有某种强大的“基因”在作怪呢?

仇英《天籁阁摹宋人》,明代

        在中国古代的书画作品中,模样相仿的作品实在不胜枚举。而在书画鉴定中,艺术中的“双胞胎”现象,一般认为是由仿摹者刻意临摹所致。事实上,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DNA”,并非只有抄袭这么简单。

裴宽《秋郊散牧图》,唐代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元代

        南齐的书画理论家谢赫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中,对中国绘画中品评与创作的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而作为“六法”之一的“传移模写”,指的就是临摹作品。临摹作为习画的基础,讲求的是以古为师。后世画家们追随前辈大师的脚步,或完全参照原作,或仅凭记忆背临,创作方法不一。但不论画家是临是摹,“形神兼备”始终都是贯彻创作过程的最高准则。

传黄筌《苹婆山鸟图》,北宋

林椿《果熟来禽图》,南宋

        譬如,南宋宫廷画家林椿的《果熟来禽图》,就与北宋时期著名的花鸟画家黄筌所作的《苹婆山鸟图》极为相似。画中的树枝硕果累累,一只停留在枝头的小鸟翘着尾巴,模样甚是可爱。林椿继承了黄筌华美、富贵、写实的画风,所绘的画面虽然简单,却生意盎然,令人过目难忘。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唐代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局部),北宋

在古代,画家们往往还会以前人的名作作为母本进行创作,这也是“双胞胎”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宋代画家武宗元根据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而创作的《朝元仙仗图》。这件作品在构图以及人物安排上都与前者如出一辙,且线条流畅,人物神情各异,堪称中国古代白描绘画的典范之作。

董邦达《仿荆浩匡庐图》,清代

        然而,在“双胞胎”现象中,还存在着一种更为典型的情况: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时也以自己的作品为参照。几件作品所表现的虽是截然不同的主题,但它们在构图、线条甚至笔法上的差距并不大。

夏永《滕王阁图》,元代

夏永《岳阳楼图》,元代

        夏永,字明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元代著名的界画画家。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当属其笔下的“三大名楼”。滕王阁作为历朝文人雅集的名胜之地,赞扬和歌咏它的诗人与画家数不胜数,夏永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滕王阁图》堪称中国古代界画的绝品,他用细腻的用笔、繁复的构景,刻画出了这座名楼的宏伟与气派。

夏永《黄鹤楼图》,元代

        夏永笔下的《岳阳楼图》和《黄鹤楼图》,也与它们的“兄弟”《滕王阁图》在构图和技法上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而这样的情况不仅可以用“双胞胎”或者“N胞胎” 来比喻,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绘画作品中的“龙凤胎”了。

是“山寨”,更是无价之宝!

        谈及“赝品”或“伪作”,想必几乎每一个爱好书画的收藏家和鉴赏家都会对此唏嘘不已。明清之后,随着书画市场的兴起,中国画中的“山寨”作品也日益增多。

传董源《江堤晚景图》,五代

         挂名为真迹的“同一件”作品仿佛拥有了分身之术,竟能同时被几间画廊奉为“镇馆之宝”;而今人所临摹的名家大作,居然在艺术市场中拍出了高于原作的“天价”,这样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张大千《临董源江堤晚景图》,当代

       当相仿甚至相同的构图、笔法同时出现在一件或者多件作品中时,我们必然要从中分出个真伪。然而,这些画作并不仅仅只是画师们在利益驱使下的“流水作业”或“简单加工”;相反,在中国古代绘画千百年来的传承过程中,一些看似无用的“山寨”之作,实际上却是堪称精品的无价之宝。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摹),唐代

李公麟《丽人行》,唐代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元代

沈周《富春山居图》(局部),明代

        元代画家黄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图》在流传过程中曾几度易主,在诸多藏家中,当数明代画家沈周最为“深情”。虽然沈周将这幅画视为掌上明珠,但最终还是在一次次寻觅中与它失之交臂。于是,伤心不已的沈周便只能凭借记忆背临一卷,以慰思念之情。也正是因为这一版本皆按沈周的印象所作,所以其在形式上虽不及张宏的摹本更加接近原作,但也在画家的回味与创造中,增添了几分别样的神采。

明末文人所作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借古开新,自成一家之法

        虽说相较于“原创”,“仿摹”在技术层面上确实略逊了一筹,然其背后却大有文章。与机械化的复制不同,“仿”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始于元代,盛于明清,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有着普遍的影响力。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唐代

张萱《捣练图》(局部),唐代

        仿摹使得绘画史中的经典佳作得以世代流传,现存于世的名作中,诸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和张萱的《捣练图》就都是宋人的摹本。仿摹同时造就了一大批书画名家,古往今来,历代大师均从仿摹起步,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清代石涛、“四王”和现代的张大千、吴湖帆等大师都是一代摹写名家,留下了诸多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在艺术史中,“模仿”并不一定就等同于“抄袭”,它与创造力的关系也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只要能在向古人学习的过程中,跳脱出古法的窠臼,即便是在仿摹出来的“双胞胎”作品中,也能彰显真才华。


书画公开课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2017年11月书法、国画、篆刻专家定向面授通知 (本年度最后一次面授)

高效+实用=全新书法教学新模式——书法vip尊享年卡会员

蘸一次墨,你能写几个字?

这种字画别随便往家里挂

应酬猛于虎!不要贪恋那些无聊无效的书法应酬!

国画不知如何临摹?看这里

以画竹闻名古今的他楷书也很棒!

郭世平行草中堂创作演示: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烟波江路上,不觉已归家

郭世平隶书小品创作演示:绿水青山观自在,清风明月任优游。

郭世平隶书小品创作演示:瑞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