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隶书用笔结字变化举例

2017-12-06 书画公开课


           隶书也叫“隶字”。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因袭小篆并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为“秦隶”(也叫“简牍体”)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01rbmsfj&width=500&height=375&auto=0郭世平书法每日一学之隶书小品-瑞相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汉隶)略显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凤尾”、“一波三磔”。

          它源于秦小篆和简牍体,到东汉时达到顶峰,书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总之一种文化载体的出现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其名最早出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变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是汉字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并由此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49cxk7t6&width=500&height=375&auto=0郭世平书法每日一学之隶书小品-述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落笔轻重顿挫富有韵律变化,具备了现代美学意义上的“书法艺术美”。风格也日趋多样化,颇具艺术欣赏审美价值。

         (秦)隶书传为秦未的程邈在牢狱中编集整理,删繁就简,将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以便于方便书写

           并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到笔划,明显利于提高书写速度。这位“隶人”并非囚犯,而是“胥吏”,——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故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

          隶书盛行于汉代,在当时成为主流书体。

          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511gtw6id&width=500&height=375&auto=0▲郭世平书法每日一学之隶书条幅-心平气和

          在秦皇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栉枯下,催生了汉隶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垄断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后来的中国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在当时可能意旨其为秦小篆字的衍生产品吧。

秦隶

      秦嬴政在“书同文”过程中,命李斯创小篆后,亦采纳了便于书写的“简牍书”。

           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

          斯时由于官方文书用的秦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老隶书(简牍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并常有末尾一笔长拖而下,极具特色.....。郭沫若先生曾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汉隶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用笔上具有一波三磔(zhe)之形式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水流之波,后世真草书中变波为撇;

            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顿挫开张,形如“凤尾”的捺笔。

           写长横时,逆锋起笔切入其状如“蚕头”,中间行笔常有波势抑扬俯仰,收尾部亦有磔尾。

          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皆备,笔势灵动,姿态优美。

          结构上,留有秦小篆的纵势长方,初时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浑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韵,多以中宫紧缩长枪大戟,变化巧妙又不失规矩方圆。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汉隶章法上的一大特色——这也是纸张问世前在竹木上书写时落下的“时代毛病”吧....

         汉隶书法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铜镜中显得精美绝伦。而在碑刻,墓室砖雕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故有“秦砖汉瓦”之美誉。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尤其是北魏的书法起到了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的“承上启下”作用;“北魏体”以“龙门石刻”和“峄山.郑羲下碑”最具代表性,其书风介于汉隶与唐楷之间,是隶书和楷书之间的“过渡字体”;

          唐代不乏徐浩等隶书大家但比较楷书和狂草就显得逊色多了。

          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

          直至清朝。隶书才又一次焕发了青春——有金农、邓石如、何绍基,郑燮等隶书妙手,近现代的尹秉绶,赵之谦,陈洪绶,马一浮等也别有建树。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

           魏晋南北朝以后草书、行书、楷书大行其道占尽先机,隶书虽未废弃,但因其缺少变化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中叶,在阮元等人大力倡导下碑学大兴,隶书也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诸多精于北碑书法大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从而有了“六分半书”“漆书”等让人耳目一新的创作。

  1..因字赋形灵活多变

     每个汉字笔画的大小、多少、长短不等,书写时须依据其字的特点和自然形态,决定字的高低、宽窄及字的大小的形状。

  2..上覆宜宽出神韵

        宝盖头一类的上宽下窄的字形,要求上面宽的部分覆盖下面窄的部分,呈倒三角形状,但重心不偏不倚。上实下虚,相映成辉。

  3..横长竖短

         凡中间或底部穿插一横的结字,要突出横画,横宜长竖宜短,长横要丰满状实,但要切忌臃肿,使静态的字变为动态的艺术。

  4..横短竖长的中流砥柱

         中间贯穿竖画的结字,要使竖画正而直,写的略长些为宜,以突出竖画在结字中的主要地位,忌短而斜。要写的稳重壮实,如同坚挺的柱子。

 5..左小右大求奇险

       有些字形出于结构变化之因,往往把左部分写的小点,而把右部分写的大点,伸展稍长,粗略看去是有倾斜,其实不失重心,平衡统一,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6..左大右小

       有些汉字左边写的较大,右边部分则写的较小,放左敛右,右侧紧缩,左侧舒展,两部分之间一大一小,一高一低,相互呼应,犹似是独立国家联合体别有一番情趣。

  

7..左右避让相得益彰

       有些汉字由于结构笔画繁简等问题,上下、左右的排列,容易出现松散、不和谐,应此要把有的笔画左伸或右展,使之即不拥挤又不分离,保持整体的稳定。

  8..上大下小更美观

        有些汉字,上部要宽大舒展,下部不宜大。具体结字要根据各自结构处理,要做到上宽下窄、上实下虚、以虚托实,方显中国汉字的书法艺术魅力。


购买推荐


定制款隶书创作专用笔

扫描二维码购买咨询


往期精选

高效+实用=全新书法教学新模式——书法vip尊享年卡会员

郭世平行草条幅创作演示:盈虚有象

郭世平禅诗作品创作演示:无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他是王叔晖的老师,张大千没火的时候,他已大火!

挣脱惯性,换一种方式临帖!

禽鹊欢歌:名家笔下鸟禽花汇集

刀意笔韵俱存:北魏《崔鸿墓志》

写小楷这些细节一个都不能忽略!

郭世平隶书小品创作演示:圆满

郭世平草书小横幅创作演示:一花一世界

郭世平篆隶书小横幅创作演示:心静如水

明 祝允明草书《昼锦堂记》卷(高清详解)

中国画中十大常画植物的释意(快收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