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断线的风筝将带走一切的不如意
PLAY
申赋渔
即便是火种,传承的时间长了,也会热力下降,变得衰弱,所以必须“改火”。古人选择在暮春的一天,熄了旧火,钻木生出新火。
“朝来新火起新烟”。内侍们一早从深宫中鱼贯而出,举着蜡烛,把新火赐给皇帝的近臣,弄得整个皇城轻烟缭绕——清明到了。
清明是个祭祀祖先的大日子。在前一天,就要准备好丰盛的酒食,有乳酪、糕点、面饼,还有鲜花水果。等天大亮了,用担子挑着,一家人,相互搀扶着,往郊外的祖坟走去。路上早已行人如织了,沿途小贩们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在靠近坟地的野地里,竟如闹市一般。偌大一个空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纸做的猪马牛羊,亭台楼阁。
坟茔上杂草横生,因为一年来的雨水冲刷,几乎要坍塌了,不知名的小动物,已经在坟包上打了许多洞穴。凄凉的景象,让拜祭的后人,禁不住要流下泪来。于是一家大小拿出工具,赶紧修补。
在终于修葺一新后,人们在坟前摆上祭品,嘴里祷告着,烧起纸钱。纸灰如白蝴蝶般漫天飞舞开来,喃喃的祷告慢慢带了哭腔,跪拜一地的家人,终于失声痛哭。哭声勾起了各自的怀念,一旁小路上的行人,脸上也满是哀戚,一言不发,低着头匆匆而过。
日影西斜,大人们收拾好杯盏,呼喊着走远的孩子。死的哀伤与生的欢愉在此刻奇妙地融合。孩子们聚在了一起,抱着一条腿,单腿弹跳着,捉对儿冲撞,正高兴地玩着“斗鸡”的游戏。姑娘们也跑到小河边上,仔细挑选着一根好看的柳条,插在发髻。“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不插柳条的人,会老得很快。
从郊外往城里走的时候,三三两两放纸鸢的人,已经割断手中的线,让它飞走。纸鸢背上的丝弦,发出古筝的长调,渐渐远去。断线的风筝将带走一切的不如意。
城墙外面的空地上,“拔河”的比赛还没有结束,你来我往,喊声震天。然而并没有多少看客。大多数人,都在不远的地方,围看一群人的“射柳”。装着鸽子的葫芦,悬挂在随风摇曳的柳条上,射手把弓拉得如满月般,猛一松手,箭正中葫芦,受惊的鸽子冲天而起,顿时彩声雷动。
穿城而过,隔着高高院墙,常常会听到如银铃般的笑声。因为清明节也是秋千节,年轻的女孩大多聚在后花园里,向高处荡着秋千。“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墙外的少年,黯然回家。并不是人人都有许仙的好运。正是清明这天,他在断桥遇见了白娘子。
城里家家户户,早已用面粉和着枣泥,做成燕子的模样,拿柳条穿着,一串串挂在门楣上,名为“子推燕”。介子推是随着晋文公逃亡的功臣。回国之后,因为不愿与小人为伍,躲到绵山。晋文公放火逼他出来。不料,他宁被烧死,也不肯出山为官。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不忍生火,并称之为寒食节。寒食节与清明靠得很近,渐渐二节便合而为一了,甚至变成了清明节的缘起。
除了挂“子推燕”,清明节这天,孩子们最喜欢的,是看妈妈用艾粉,捏自己的属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蒸熟之后挂在窗口,让风吹干。到立夏那天,再取下来,加水炖着吃。据说吃过之后,夏天就不会再有蛀虫。
门窗上除了挂“子推燕”或者艾牛艾狗之外,还一定要插上了柳条。柳条能够辟邪和催鬼,又叫“鬼怖木”。清明这天,气清景明,人鬼世界的道路会开通,百鬼出没。人们去坟前哭祭,却不愿鬼魂在家中逗留。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彼此不能过于亲密。
中国人特有的圆通与世故在习俗中无处不在。在我的乡间,清明祭祖,也只是将一张方桌摆放在门外,布好酒菜,点上纸钱,磕头,请亡人用餐,并不邀请他们进屋。算妥吃好了,用脚碰碰椅子,就请他们离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人们在离别的时候,常常会折柳相送,以示挽留和恋恋不舍。谁会想到,柳条又是提醒人鬼殊途的神符呢?
选自: 申赋渔《光阴(中国人的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