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免费下载

绿色圃教育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2021-08-0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下载方式:

1:请用电脑端打开下面链接进行下载。

2:直接拉倒最底部点击阅读原文进行下载。

3:电脑端百度搜索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进入后按目录进行下载。

如有密码请关注本公众号回复密码即可。

http://www.lspjy.com/thread-1039276-1-1.html


创新教案

《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

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教学反思

《腊八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一方面,我抓住语言描写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另一方面,我抓住行为、表情来向学生展现心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但通过八儿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作者还注重的是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写。“从哪里还能看出八儿特别急于吃到腊八粥?”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再次带到课文之中,“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把八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写了出来。“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都真实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给大家。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现给了大家!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学生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扫码关注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请点个在看,谢谢鼓励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