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国竞争才刚刚开始
作者:聂文娟(Nie Wenjuan),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美国1月6日发生的冲击国会事件是自1814年8月英国出兵袭击并烧毁国会山建筑以来,美国国会第一次遭到袭击。随后上任的总统拜登称之为“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国际舆论也一片哗然。透过这起事件,我们该如何分析美国的国内政治以及思考21世纪的中美大国竞争呢?
首先,在未来几年内,这种内部的混乱将成为常态,美国社会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遭受不稳定性的困扰。回顾美国200多年历史,这场暴乱显然让美国的民主制度蒙羞,但它并非历史潮流中的一次偶然性事件,也难用“非理性”、“冲动”等措辞简单一笔带过。这些人冲进象征美国民主制度的国会大厦,固然与特朗普的默许、支持或煽动有关,但更多是自身利益和价值观的诉求,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当下美国中下阶层逐渐边缘化的困境,冲击国会只是他们抗争的一种方式,且仍将以各种方式继续下去。
该事件的另一面是美国现有政治体制无力解决这一困境。2008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暴露了美国社会贫富分化、尤其是原有中产阶层逐渐与社会发展脱轨的社会问题,过去12年里,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相继入主白宫,都声称要解决这一问题,但最终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发生了更严重的冲击国会事件。这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出美国政府,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无论是左还是右,无论是精英主义还是民粹主义,都难以解决中产阶级逐渐贫困化的问题。
贫富分化虽然一直是资本主义的痼疾,但20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运行并未因此受到实质性干扰,其主要原因是贫困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少。到21世纪,随着全球化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的到来,曾作为社会稳定基石的中产阶级不可避免地面临失业危险,贫富分化问题的严峻性有了新的意涵。要解决这一困境,需要国家对市场和社会的大力介入,因此,未来几年美国政治可能会朝着扩大国家功能这一方向演进,如《经济学人》就曾将“拜登经济学”直接称为组织一个“更大的政府”,许多学者也建议美国采取更多的产业政策。
冲击国会事件以及层出不穷的社会暴乱问题无疑会给美国国内政治带来很大困扰,同时在国际上给中美大国之争带来重大影响。国会暴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国“民主灯塔”的吸引力,但不必然在绝对意义上增加中国制度在国际社会的吸引力。中美大国之争不是一种零和博弈,一方所失不必然是另一方所得,尤其是西方社会对中国制度的偏见由来已久,其自身问题甚至会再次导致部分政客的“甩锅”行为。但对于客观理性的第三方观众而言,美国制度出现的问题至少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可能具有历史局限性,历史远未“终结”。它减弱了人们在比较中美两种制度模式时的偏见和盲从,换言之,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逐渐意识到中国的制度模式虽不必然比美国的好,但也不必然差,中美的制度比较第一次站在同等起跑线上,而这是中美历史乃至东西方历史上百年来的第一次。
从长期看,中美大国竞争谁将取得优势,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取决于面临新技术革命时哪一方能创建一种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21世纪的人类社会即将迎来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时代,站在新科技革命的门前,中美面临的是相同的考卷,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谁将提供更有效的治理模式,谁能更有效地引导或推动新技术的发展,谁就将最终赢得大国竞争的话语权。
对于中国而言,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20世纪最重要的课题是技术学习,中国对此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而在21世纪中国不得不面临技术创新的重大考验。
对于美国而言,20世纪一直站在技术的前沿,搭着技术快车,美国顺利解决了国内社会问题并击败了国际社会的竞争者,而在21世纪面对新技术挑战和新的竞争者,如何摆脱制度体系的“惰性”和“痼疾”,进行适度的制度改革,将成为美国面临的重大考验。在中美关系中,特朗普政府的目标主要是阻止中国相对于美国的技术进步,而拜登政府的目标则主要是促进美国相对于中国的技术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21世纪中美大国竞争即将全面开始。
原文标题《美国冲击国会事件与21世纪的中美大国之争》
推荐阅读 ▽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