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美国重申“耐心”交往,对华政策或将深化
中美聚焦系列研讨
为深化国内民众对中美关系的理解,促进民众客观准确地看待中美间的竞争与分歧,加强国内学界对中美关系关键节点和重大问题的交流,中美聚焦将于2021年度举办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
本期研讨会为该系列研讨活动的第一场,已于2021年3月27日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中美聚焦春谈——中美关系调整的空间与可能”为题,邀请到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长聘正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安刚、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外交学院博士、教授高尚涛四位老师与会研讨。
本文系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安刚老师的发言实录。
安刚
■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
在我看来,这次会晤尽管开场交锋激烈,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我注意到有不少评论说,这可能开启了中国对美“平视外交”的时代。可以确定的是,中方通过这次会晤显示了想稳定中美关系、将其恢复到相对健康状态的视野。这种视野又是从“小处入手”的——双方谈出来的成果都不是很大的事,基本上就是谈怎么把中美关系恢复到疫情前正常的交往状态。依现在中美关系这种恶劣的状况,以及远未止住的下滑惯性,我认为能把人文交往恢复到相对正常就已经很不错了。美方在会晤之后已经向自己的盟友伙伴做了一圈儿通报,大概就是四点:第一,这不是战略对话,没有达成和中方继续对话的共识。但这不意味着将来不会沟通,还是可以继续谈的。第二,美国主要是想通过这次对话听取中方的介绍,了解中国目前的内外政策到底要向何处去,中国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第三,美方在会晤上表达了自己的关切。第四,美方通过会晤向中方转达了美国盟友伙伴国家的关切。
美国的关切虽然很多,但通过分析美方的新闻稿捋出来,符合正在打造的“拜登主义”的几条线索。一是“价值观外交”,美国将价值观放在优先位置,所以一直强调关注新疆、香港问题,这也是目前中美之间斗争最激烈最尖锐的问题。二是“中产阶级外交”,涉及经贸、知识产权等。拜登政府在竞选时做出的一些政策宣示已经表明,它的经贸政策会部分迎合美国目前已形成很大势头的保护主义倾向,部分继承特朗普对外经贸政策的“遗产”,并且也要迎合民主党内部桑德斯那派的“进步主义”倾向。这意味着下个阶段的中美经贸谈判不会很快到来,毕竟拜登政府要显示保护美国中产阶级及以下这群人利益的倾向。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中美在经贸领域的竞争和摩擦还会比较激烈,恢复正常关税水平大有可谈。三是“战略安全外交”,拜登可能会继承特朗普时期的做法,力求将中国拉入美俄为主的多边军控谈判,既要通过这样的努力探我们军力发展的虚实,也要为我们的军力发展特别是中程弹道导弹研发部署能力打造“边框”。四是“全球外交”,涉及气候变化、伊朗核等问题。
进一步讲,这次会晤取得了三方面重要成果。这三方面的成果是中美双方“互认”的,不是单方面宣称的。第一,完成了一次对进入拜登时期双边关系主要议题的对表。把双方的新闻稿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目前中美各自关切的清单。有这样一个清单,总比没有好。不过在我看来,这个清单太长了,说明两国关系中的麻烦事过多,每一个点上矛盾的激化都有可能演化、升级成整体关系的全局危机、深层危机。第二,此次会谈开启了疫情背景下逐步恢复正常人文交往的商谈进程。第三,明确中美在气候等全球议题上问题上还是要尽量合作。拜登政府实际上也为将来的两国元首及高层对话预设了一些场所,比如即将召开的美国倡议的气候峰会。阿拉斯加会晤之后,美方重申要用“耐心”同中国打交道。我认为,这个“耐心”一方面是美国觉得中国确实不好对付,不是凭借其一口宣称的“强势地位”就能压制住的,得慢慢来;另一方面说明对于中方释放中的“平视”信号,美方GET到了,会从长计议对华“战略竞争”。其实中方也不着急,有些事情心急吃不上热豆腐。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把控住中美关系继续下滑的巨大惯性,不要过于动荡,这就要求处理好各种具体问题。美国是耐心谨慎,中国是冷静应对,双方态度有一定重叠。拜登政府下定了与中国进行“长期战略竞争”的决心,但也强调不搞新冷战、不挑起冲突,要“在接触中竞争”。此“接触”与美国政府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奉行的对华接触政策之“接触”不是一个意思,双方要吸取美苏冷战的教训,明晰“接触”和“竞争”到底各有什么内涵,是不是要进行意识形态的竞争,不要发生误判,这就需要继续沟通、继续对话。安克雷奇会晤后,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审议会深化。正在形成的拜登政府对华政策总的将是复合型的,大体会分成三个篮子,分别是“竞争”的篮子、“对抗”(Rivalry)的篮子、“合作”的篮子。这三个篮子到底怎么装,恰恰可能是今后两国接触对话的实质内容。但现在一个问题就是,“合作”篮子里的东西太少了。怎么保持这三个篮子的平衡,让“合作”的篮子有一定分量,是个很大的挑战。我最近和东盟这样的第三方国家的朋友聊,他们说东盟原来在中美之间处在比较舒服的状态,现在事情正在发生改变。他们把中美两国在世界上的利益比作两个“圆”,过去很长时间里这两个“圆”之间存在面积不小的交集,东盟国家可以在巨大的交集当中“跳舞”,发挥作用,获取自身发展升级和主动平衡大国的动力。但现在两个“圆”分开了,交集越来越小,也就是气候变化问题、部分经贸利益和在一些地区热点上的稳定诉求,所以第三方国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也越来越小,只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具体操作,几乎每一个问题上都面临避免在中美之间陷入选边站队的压力,非常难。到于今后如何应对和操作,我个人认为中国首先需要自己捋一下中美之间的矛盾分歧点,然后是不是考虑做些区隔化的处理。中美关系当中的每件事牵面都很大,双方不能任由每件事都发展成全局性的危机,那样的话以后一年365天会每天都处于危机处理的状态。这次的“棉花事件”就给我们提了个醒。除此之外,中国也要更多地去了解和判断美方的言行,哪些是虚的,哪些是实的,哪些是虚中有实或者实中有虚的。中方的应对需要更精细,对对方的虚虚实实和己方的虚虚实实心中更有数。更要看到,拜登政府现在极力塑造“一对多”的局面,想让我们面对一个针对中国的“联盟”。虽然我不认为这种“联盟”最终构建得起来,但我们在具体问题上承受的压力必将会越来越复杂,处理对美关系更要求全球视野。我们还是要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尽量避免对手“阵营化”。
推荐阅读 ▽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