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 陈堃銶: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
北大发布——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与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的《信仰的力量——北京大学老同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专题片》于3月8日在北京大学电视台“博雅银龄”专栏开播,每周一集,并在各主要视频平台同步上线。
该系列历时3年,采访拍摄了100位老同志。通过老同志讲述个人成长故事、介绍为人治学经验、分享人生感悟心得,记录了北大老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和爱国爱校、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
《信仰的力量》第2集
陈堃銶: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表彰了100位“改革先锋”。
北京大学王选院士也荣获这一称号。在王选背后,还有一位与他相濡以沫又通力协作的“搭档”,她就是王选先生的夫人——陈堃銶。
陈堃銶,1936年6月生于上海,1953年考入北大数学力学系,成为我国第一批计算机研究者。
“到了1956年,三年级的时候,我们那时候分专门化,正好国家向科学进军,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非常的吸引人。”
“特别是我们那时候的徐献瑜老师,他刚刚从苏联考察回来,就给我们将苏联计算机是怎么怎么回事,应用怎么广泛,讲得特别吸引人,我就特别向往。”
在火热的年代,陈堃銶怀着一片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投身到计算机事业草创之中。1958年,数力系决定研制每秒1万次的计算机,取名“红旗机”。陈堃銶也参与其中。大家干劲十足,在简陋的条件里艰苦奋战。
“王选就说,那几年的跌打滚爬,对硬件、对计算机的结构、电路很熟悉了,确实培养了一批人,尽管机器没有用,但我觉得这是北大(对计算机事业)的贡献。”
70年代,陈堃銶开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研究。最早是从一个代号为“748工程”的项目开始。
“国家有个748工程,就是汉字信息处理工程,这里面有三个子项目,一个就是精密照排。”
陈堃銶与王选被汉字精密照排的巨大实用价值和技术挑战所吸引,加入了这一项目。陈堃銶负责了所有的软件开发,王选从事硬件研究,二人相互合作,互相扶持。
“当时这个难度很大,因为信息量非常大,因为外文字母加上符号100个不到,我们(汉字)好几千呢,这个难度非常大。所以第一步,是解决存储量的问题,我跟他(王选)一块研究,我就在计算机上不断地试。”
1979年7月27日,历尽千辛万苦,第一份样报总算印了出来。
1980年9月15日上午,他们运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排出了《伍豪之剑》。方毅副总理写到:“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
此后,陈堃銶又先后主持了华光Ⅱ型、Ⅲ型、Ⅳ型激光照排系统,并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应用。
“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掀起了我国印刷技术革命,成为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尽管王选一直认为,如果没有陈堃銶,便没有汉字激光照排;但在系统研制成功并且广泛应用之后,向来淡泊名利的陈堃銶选择了退居幕后。她更多地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对年轻人的培养中去。
让年轻人出彩,成了她后半生新的信条。三行寄语凝聚着她的殷殷期盼:“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望大家成为国家的栋梁,为祖国作出贡献!”
视频/文字来源: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融媒体中心
推送责编: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