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发布

其他

招新 | 来一条吗? 看见北大,听见北大,由你创造!

想知道北京大学官方音视频媒体账号有哪些?快随小北查看下方视频和海报吧!👇看完海报,你是不是迫不及待要扫描上方二维码和我们一样,成为记者了?别急!且听小北细心为你介绍🧐01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公室介绍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公室(北京大学广播电视台)是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的下属机构是全国高校最具实力的校园媒体之一北京大学电视台创办于1989年10月至今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北京大学广播台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以声音节目为内容载体的校园媒体一同负责运营多个北大官方音视频账号如北京大学抖音、快手、B站、喜马拉雅视频号、小红书、央视频、网易云等所以若想深入了解北大、发现北大这里将会是你不可错过的“一站”欢迎你的加入!02各栏目介绍快来和我一起了解访谈组、新闻组、短视频组、创意栏目组、专题节目组和广播台并选择适合你的组别吧~访谈组给深度了解故事的你访谈组旨在发掘北大校园里令人动容的真人物和真故事通过镜头和对谈相结合的方式走近他们讲述“成功”和“优秀”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呈现更加立体也更加具象的北大精神新闻组给爱发现新闻事件的你我们是校园重大事件的报道者校园新事物的传播者校园热点事件的挖掘者在这里,你将深入新闻现场直击活动最前线在这里,从另一种视角观察校园发掘已知事物背后少为人知的故事短视频组给拥有丰富想象的你剪辑技能?创作经验?千万流量?百万点赞?贴心好友?美好回忆?通通满足你!短视频组有什么?我们有快手抖音小分队+小红书小分队👇快手抖音小分队有什么?追踪实时热点,制作爆款视频各大校园活动,一起现场拍摄校园趣味生活,随时随地记录小红书小分队有什么?视频or图文分享?No,我们都要!捕捉精彩时刻,做校园文化的记录者分享优质攻略,做良心干货的创作家探索食堂美食,做快乐测评的“干饭人”策划拍摄出镜,探店采访剪辑……多种角色任你体验,多种技能由你掌握!一起用活泼多样的形式记录北大吧!创意栏目组给精神与创意无限的你创意节目组带着小电视来邀请你实现梦想在这里,你将进入一间大型的创意梦工厂你将亲自策划专属于你的视频你将用镜头捕捉精彩一瞬你将获得发布视频那一刻的成就感……加入我们你将有机会成为B站百万粉丝Up主背后的智囊团专题节目组北大微信视频号是北京大学重要的视频发布平台在这里,用镜头揭秘不同视角的“北大生活”记录“大美北大”的春夏秋冬追寻历史定格那些年的“燕园记忆”深度对话“北大人物”策划北大专题报道在这里可以收获策划、摄影、剪辑、后期包装等多种技能点只要你有热情、有兴趣终有一个位置属于你广播台的给善于温暖发声的你广播电台始于静默但我们却希望它不会止于静默日与夜,新与旧,晦明之间“北大之声”听见无数个春夏秋冬也悄然将北大过往的鲜活记录在声音的年轮里欢迎和我们一起聚合记录与表达的心意借着独特的留声和故事影像将这里的温度传递到更多的地方不同的栏目有各自的属性适合各有所长的你们心动不如行动加入北京大学电视台、广播台学生记者团等你一起,记录北大更多精彩!希望你能邂逅最好的自己!03加入我们本次招新不限年级、不限专业只要你对音视频类新媒体工作有浓厚的兴趣愿意热情积极地为校园传播贡献一份力量我们欢迎你!!!报名方式:扫描以下二维码,填写问卷也可直接在本周六(23号)和周日(24号)来百周年纪念讲堂B20和B19展位找我们!来源
2023年9月23日
其他

广播台招新|来自北大的声音,连结你我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听一段声音节目似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我们始终相信声音的力量、朝气与温度欢迎加入北大之声和我们一起探索校园广播与声音节目的未来传递北大的声音,也让北大听见你的声音P.S.
2022年9月14日
其他

电视台记者团招新 | 千万粉丝等你来!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公室学生记者团电视台记者团
2022年9月13日
其他

燕园风物|蔡元培像

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
2021年9月28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王德炳 : 树人以德,炳烛而行

以美导善陈佳洱:初心不改,虽远不怠胡壮麟: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来源
2021年9月20日
其他

广播台招新|来自北大的声音,连结你我

新媒体组是广播台负责节目网络推广的事务组,通过网易云音乐、QQ、公众号等多种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能以更便捷的方式收听到广播台的声音。
2021年9月16日
其他

招新 | 北京大学图片网招新启事

3、请点击下载报名表,于2021年9月31日前填写后发送至邮箱:photo@pku.edu.cn;邮件标题为:图片网摄影师/图文编辑招新
2021年9月16日
其他

燕园风物|燕南园

欢迎关注北大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燕园风物》系列短视频由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每集介绍一处北京大学燕园校区内的风物。亭台楼阁、湖光塔影之间,北大精神生生不息。燕南园在第二体育馆南侧,有一座隐藏在喧闹中的“园中之园”,草木花卉在这里安静地生长着,路旁时常有猫和喜鹊散步经过,一座座灰砖小洋楼掩映在茂盛的绿荫里,这里就是燕南园。燕南园是燕京大学时期修建的教职工住宅区,因位于燕园的南部而得名,占地48亩,建成于上世纪20年代,当时主要作为燕大外籍教师的住宅。按照当时所有中外教师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1号到66号(后加建了50号),这一编号从燕大到北大,一直没有变更。如今,在某些宅院的门口,还能看到黑底白字的木门牌,上面清晰的数字向人们展示
2021年9月15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赵柏林:为了建设强大的祖国

欢迎关注北大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点击视频,了解赵柏林老师的故事《信仰的力量》第17集赵柏林:为了建设强大的祖国赵柏林,1929年4月出生,汉族,辽宁省辽中县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任教于北京大学,现任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云降水物理、人工影响天气、大气遥感、无线电气象、卫星气象及气候变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莫斯科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1929年,赵柏林出生在辽宁省辽中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平静的家庭生活随着日军不断侵占,变得颠沛流离、家破人亡。“我的少年时代,可以说是家破人亡,颠沛流离,从东北,到北平,再到汉口、越南河内,再到天津、北平,无一安宁之日,经历了日本的轰炸与侵略,沦陷区汪伪政权、伪满洲国的残暴统治。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使我深刻明白了: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自己的幸福生活?要建设强大的祖国,才能保障人民安定的生活,这是我后来治学科研的强大精神动力。”1952年,随着院系调整,赵柏林来到燕园。1957年他到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所进修,以“云中的电荷”为题开展研究,乘坐氢气球测量云中电荷。当时实验条件有限,而且极具危险,气球飞行1000多公里,升空高度1000—3500米,全靠简易的操作,结果降落的时候赵柏林从筐里摔了出去。但让他欣慰的是,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乘气球测量自然云中的电。他据此写成论文,发表在苏联科学院院报上,并被世界气象组织公告公布,世界公告上罕见地出现了中国人的科研成果。赵柏林(右)与学生讨论问题1969年底,空军派人联系赵柏林,询问有没有办法实现无球探空,以帮助解决战场上炮击时的气象修正问题。当时在世界上,微波遥感也仅还是猜测,赵柏林牢记着要建设强大祖国的初心,毅然接受这一挑战,下决心要奋斗拼搏,使之成功。当时,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签订了“巴统协议”,对中国进行贸易和技术禁运,波长短于两厘米波段的微波全都禁运,赵柏林只能一切从头开始。1972年终于研制成功5mm波段的微波辐射计,与美国同等研究成果几乎同时期发表,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之后又陆续研制了5-30mm波段五个频率的微波辐射计系列,使这一研究成果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也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和尊重。赵柏林与由他领导研制的微波辐射计,这项成果1986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赵柏林与1990年携带微波辐射计在日本进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试验80年代,赵柏林受邀参加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的西北太平洋云辐射计划。西北太平洋云辐射计划推动了中日云辐射、气候研究合作,在国际上受到重视和好评,并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优秀项目。赵柏林的研究始终围绕着国家的建设发展。1994年,赵柏林又负责带领淮河能量与水分循环的实验研究,使气象预报与水文预报结合起来,提高了降水预报,特别是淮河梅雨预报的水平。2006年,成果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北大,我感觉到,一个学者想要多做贡献,北大一定会全力支持。我先后荣获了很多奖项,这些荣誉都是在北大获得的。从1952年到现在,我在北大已经快70年时间了,我非常感谢北大。”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柏林文集》,全书共有6个部分。“多年来,我一直遵循这样的信条:人生只有一次,要奋斗,要拼搏,要光明磊落,不枉今世,做事要认真到底,绝不能得过且过。我理解“破釜沉舟”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深层含意,我欣赏这种气概。生活使我真正懂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意义。摆在我面前的事情,只有最终取得成功,我才有出路,这也是兢兢业业的真谛。现在青年人要做科研,我有两条希望:第一,不能光在北大校园里、光埋头在实验室里研究,我们需要走出来,闯出去,要走出北大、走向全国,进行社会实践;第二,在走向全国的基础上,要走向世界,要有推进全人类福祉的志向和心胸。走出去需要有勇气,出去肯定有风险,但是世界上是没有零风险的事业的,冒风险才能干成大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与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的《信仰的力量——北京大学老同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专题片》于3月8日在北京大学电视台“博雅银龄”专栏开播,每周一集,并在各主要视频平台同步上线。该系列历时3年,采访拍摄了100位老同志。通过老同志讲述个人成长故事、介绍为人治学经验、分享人生感悟心得,记录了北大老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和爱国爱校、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相关阅读信仰的力量
2021年9月13日
其他

燕园风物|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大发布——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燕园风物》系列短视频由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每集介绍一处北京大学燕园校区内的风物。亭台楼阁、湖光塔影之间,北大精神生生不息。
2021年9月4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北大老同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北大发布——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百年来,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从建党初期的红楼播火,到新时代的扬帆起航,红色基因在这里薪火相传。特别是广大老同志怀着对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奋战在学校各条战线上。感谢老同志为党和人民教育事业、为北京大学作出的卓越贡献!谨以此片致以崇高敬意!
2021年7月1日
其他

燕园风物·红色印迹|北大红楼

北大发布——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燕园风物》系列短视频由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每集介绍一处北京大学的风物。亭台楼阁、湖光塔影之间,北大精神生生不息。北大红楼在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有一座红色砖墙、红色窗棂的凹字形砖木建筑。她就是始建于1918年的沙滩红楼,曾是北京大学文科、校部及图书馆的所在地。红楼静立于紫禁城边热闹的老城街,向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们,述说着那段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往事。自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齐集红楼,一时间红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19年5月4日,爱国学生从红楼走向天安门,掀起了五四运动。红楼因此被视为这场反帝爱国运动的策源地。
2021年6月26日
其他

燕园风物·红色印迹 | 斯诺墓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编者按2021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鼓励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早在80多年前,便有这样一位著名的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跨越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让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他以驻华记者的身份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后前往陕北革命根据地,将自己在陕甘宁边区四个月的所见所闻写成一系列通讯在英美报刊上发表,客观公正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如今,斯人已逝,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斯诺墓在草木葱茏的未名湖北岸,慈济寺山门孤零零地立于湖畔。在慈济寺正殿的位置,安放着一块长方形的汉白玉墓碑,碑上镌刻着叶剑英元帅的题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这个美国人为什么要选择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呢?埃德加·斯诺(Edgar
2021年6月23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杨辛:以美引真 以美导善

“这些荷花艺术品是我二三十年节衣缩食收集来的,荷花的精神是高洁的、奉献的精神,寄托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
2021年6月22日
其他

燕园风物·红色印迹 | 革命烈士纪念碑

北大发布——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燕园风物》系列短视频由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每集介绍一处北京大学燕园校区内的风物。亭台楼阁、湖光塔影之间,北大精神生生不息。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静园草坪北侧的苍翠松柏之间,竖立着燕园里占地面积最大的纪念碑——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由红色大理石制成,远看好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碑体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共五块,主碑高四米,合起来象征着五四精神。主碑正面的鎏金大字是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的题词:“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刻有碑铭,与后面的两块石碑一道,镌刻着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期间北京大学(包括西南联大和燕京大学)师生和校友中牺牲的96位烈士的姓名、生卒和籍贯。每年清明,北大师生都会自发举行公祭仪式,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敬献鲜花、缅怀先辈。世界上从未有一所大学像北京大学这样,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马寅初先生曾在演讲《北大之精神》中说:“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自五四运动以来,一代代北大人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不畏强暴、执着探索,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英勇献身。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张太雷、魏士毅、闻一多……他们的姓名与精神将永远铭刻在燕园的土地上,永垂不朽。相关阅读第1集:李大钊像第2-3集:未名湖
2021年6月19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陈佳洱:初心不改,虽远不怠

北大发布——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信仰的力量》第14集陈佳洱:初心不改,虽远不怠陈佳洱,1934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教授。195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55年来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任教,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1934年,陈佳洱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之家。年少时期的他,一直生活在战乱年代。在残酷局势面前,少年陈佳洱深刻意识到:只有国家强盛,才有个人尊严和发展前程。小学毕业时的陈佳洱“我在上海的时候,因为八一三事变,上海就被日本人占领了,所以那时就感觉到我们中国人受了很大的屈辱。当时就想,再怎么样,我长大以后要为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奉献自己。”新中国的成立,让陈佳洱有了展翅翱翔的平台和依靠。1950年,陈佳洱考上大学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王大珩、朱光亚,学习核物理。朱光亚对陈佳洱进行口试“我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我考的是工科。因为我觉得新中国成立以后,需要发达的工业,所以我学习也很努力,党支部书记把这一情况转到党委,我在1952年就被批准入党了。”1955年1月,中央作出建立核工业、发展核武器、建立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决策,年轻的陈佳洱被调到北京大学,参加我国第一个原子核教育基地的建设。“中国要和美国一样强大,我们要有自己的‘两弹一星’。当时周总理批示,北大要建全国第一个原子核科学的教育基地。”1963年,中英双方互派访问科学家,陈佳洱被北京大学推荐到牛津大学和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在英国继续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陈佳洱在英国卢瑟福高能物理实验室“在卢瑟福实验室做研究实际上是对新中国培养的年轻科学家的一个考验。我觉得我一定要给中国人争口气,只要我们中国人不怕苦不怕难,励志攻坚就一定出真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又让陈佳洱的科学生涯焕发了新的生机。“科学大会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当时小平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又讲科学技术人员是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我听了非常感动,听着听着就情不自禁地流眼泪,我的政治生涯恢复了,我的科学生涯也恢复了。”投身科研事业的同时,党和国家也把更大的责任放到陈佳洱的肩上:1996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99年又出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不断为我国的教育、科研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1998年,陈佳洱在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言时至今日,陈佳洱虽已退休,却依然初心不改,心系“国之大者”、关注北大发展。“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百年’,这第一个百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大国变成强国,所以我们学校在人才方面跟上去。北大要真正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且是在文化、科学、技术方面引领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才符合强国的要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与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的《信仰的力量——北京大学老同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专题片》于3月8日在北京大学电视台“博雅银龄”专栏开播,每周一集,并在各主要视频平台同步上线。该系列历时3年,采访拍摄了100位老同志。通过老同志讲述个人成长故事、介绍为人治学经验、分享人生感悟心得,记录了北大老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和爱国爱校、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相关阅读信仰的力量
2021年6月15日
其他

燕园风物·红色印迹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北大发布——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燕园风物》系列短视频《燕园风物》系列短视频由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每集介绍一处北京大学燕园校区内的风物。亭台楼阁、湖光塔影之间,北大精神生生不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在北京大学西校门东南侧的草坪间,有一座形制古雅的石碑面西而立,这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石碑的正面为闻一多篆额、冯友兰撰文、罗庸书丹的碑文,记述了西南联大的建校始末和历史意义背面则是由唐兰篆额、刘晋年书丹的“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名单”,共计834名。原碑立于西南联大旧址,现云南师范大学校内,为共同铭记那段风雨飘摇的峥嵘岁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抗战胜利、重返平津后各自照原碑复制一碑立于校园内。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沦陷,华北之大,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陆续南迁,并在湖南长沙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但随着战局急转直下,上海、南京接连沦陷。1938年2月,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建校之初,条件之艰苦令人难以想象:教室的屋顶是铁皮的,一到下雨,叮当声不绝于耳,宿舍的屋顶是草搭的,夏天漏雨,冬天灌风,挨挨挤挤住满40个学生。为躲避日军空袭,师生们隔三差五就要“跑警报”,在郊外的山上等待空袭结束。但就是在那样一个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师生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教学工作,未曾有一日中断,不仅为祖国培育出众多栋梁之才,也激励着后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相关阅读第1集:李大钊像第2-3集:未名湖
2021年6月11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胡壮麟: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北大发布——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信仰的力量》第13集胡壮麟: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他是一位年近90的老教授,是一名69年党龄的老党员,但他也是一位永远在奋斗的“新青年”。他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胡壮麟。1933年,胡壮麟出生于上海,见证了帝国主义在强占的租界横行霸道,亲历了日寇在沦陷区为所非为。“上海有一座桥,每次我们过这个桥,都要下来给日本侵略者低头,所以被侵略、被压迫的感觉当时就有了。”
2021年6月7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梁立基:从海外孤儿到民间大使

《信仰的力量》第12集梁立基:从海外孤儿到民间大使梁立基,1927年生于印度尼西亚万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1951年进入北大学习,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印度尼西亚语言、文化,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中国与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以及东方文学等方面的研究。1927年梁立基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市一个爱国华侨商人家庭。幼年和青年时代,他都是在太平洋战争和印度尼西亚民族独立“八月革命”的血雨腥风中度过的。也正因此,他比别人更能体会“海外孤儿”的悲苦含义。海外华侨叫“海外孤儿”,爱国热情和国内不太一样,非常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强盛起来,“海外孤儿”地位可以提升。我的父亲是一个爱国商人,他是慈善委员会的领导人之一,中国抗战开始后,组织慈善委员会进行募捐,救济国内的难民。后来太平洋战争,印尼全部被日本占领了,我记得半夜三更突然敲门,进来几个日本宪兵,把我的父亲从床上拉出来带走了。我们下午被赶出房门,家里的店也被封了。日本占领印尼三年多,我们只能靠亲戚们的帮助生活。1948年,侨中篮球队合影(梁立基为后排左三)抗战胜利后,腐败的国民党又让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梁立基一家失望无比,也正是在这时,他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踏上了回归祖国的道路。后来不一样了,见到中国人都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因为中国成了联合国五常之一。没过多久,国内战争爆发了。国民党贪污腐败,那时候我的朋友给我看了一本书《西行漫记》,才知道中国还有一个延安。高中以后思想就比较进步了,看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国内战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我作为第一批回国华侨回到祖国。回国之后,梁立基怀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考入东北大学化学系,但当时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刚建交,很需要印度尼西亚语的翻译人才。于是,中央侨委建议他转学到北京大学东语系新建立的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开始学习。就这样,梁立基告别了化学专业,走进印尼语专业,走上印尼文化的研究之路。1956年周总理提出要向科学进军,我们才开始要搞科研。系主任季羡林教授专门跟我们讲怎么搞科研,他告诉我们要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博”就是基础要打好,知识面要宽,“约”就是选择好切入点。我就将印尼文学作为我的切入点。我写了印尼文学史,后来从文学到文化交流,我用两种语言来写,也经常去印尼讲课。1990年中国和印尼重新恢复外交关系后,梁立基又多次向印尼公使、来访学者介绍中国发展变化,阐述改革开放理念,讲述两国断交期间继续主持印尼语教学研究的故事,让对方大为感动。我用中文写文章介绍印尼文化,用印尼文写文章介绍中国,后来别人说我是“架设文化桥梁的民间大使”。2006年,印尼大使向梁立基颁发“贡献奖“奖状(右三为梁立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奠定了梁立基学术生涯中独特的优势。他也抓住这两大优势,在学术上孜孜以求,并通过学术活动努力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以加深两国的相互了解。从“海外孤儿”到民间大使,一颗火热的中国心,永远在他的胸膛中跳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与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的《信仰的力量——北京大学老同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专题片》于3月8日在北京大学电视台“博雅银龄”专栏开播,每周一集,并在各主要视频平台同步上线。该系列历时3年,采访拍摄了100位老同志。通过老同志讲述个人成长故事、介绍为人治学经验、分享人生感悟心得,记录了北大老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和爱国爱校、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相关阅读信仰的力量
2021年5月31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王希祜:风雨多经志弥坚

《信仰的力量》第11集王希祜:风雨多经志弥坚个人简介:王希祜,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今蓬莱市),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动物学系做练习生,长期从事北京大学后勤管理工作,曾任北京大学副总务长兼基建处处长、北京市教师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北京高校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等,1999年12月退休。1947年1月,年仅19岁的王希祜走进北大的第一天,就看到理学院大门内外,贴满抗议美军对北大女生暴行的大字报,北大师生的爱国热情让他深受触动,这被他称为“在北大上的爱国主义第一课”。大学时代的王希祜在进步师生们的影响和帮助下,王希祜也逐步点燃了革命热情。“1947年5月18日那天,北大有一个学生宣传队员在北京市宣传‘反饥饿、反内战’,结果就被打了,所以要组织520大游行。整个队伍大概有一万多人,四列纵队,我们在队伍的两边,中间是一些体弱的学生。从这慢慢开始,在北大环境里,受这些革命运动的教育,参加地下读书会,还有一系列学校里的活动。”王希祜积极参加了进步读书会,秘密学习《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读物,革命思想逐渐成熟,积极地向中国共产党靠
2021年5月24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晏智杰:一名年轻的“老党员”

《信仰的力量》第10集晏智杰:一名年轻的“老党员”晏智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一位党龄56年的老党员,一位入校64年的老北大人,也是一位不忘初心,永久奋斗的“年轻党员”。1957年,18岁的晏智杰考入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准备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最开始,他报名的是樊弘老师的学生。在考试通过后,系里党总支通知他,让他跟着陈岱孙先生学习。
2021年5月18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汪劲武:学术为业 草木为乐

90岁高龄时,汪劲武先生应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邀请录制50期《中国草木植物讲堂》课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常见植物的知识、传播了热爱植物热爱自然的文化。汪劲武在讲述植物的故事
2021年5月11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校庆特辑:我用一生爱北大

北大发布——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今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建校123周年的校庆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许多北大的离退休老同志纷纷为校庆送上真挚的祝福他们年轻时扎根北大开辟科学道路白发时心系北大寄语当代青年他们把一生,奉献给国家更用一生,热爱北大
2021年5月5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马克垚: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

陈堃銶: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视频/文字来源: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融媒体中心推送责编:麦佳琦
2021年4月27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许渊冲:让世界倾听中华文化的声音

陈堃銶: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视频/文字来源: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融媒体中心推送责编:麦佳琦
2021年4月19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王阳元:有国界的科学家

陈堃銶: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视频/文字来源: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融媒体中心推送责编:麦佳琦
2021年4月12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杨芙清:爱国是本分 奋斗是幸福

潘文石:守护绿水青山视频/文字来源: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融媒体中心推送责编:麦佳琦
2021年3月30日
其他

专访 | 北大考古孙华教授聊三星堆遗址新发现

今年是三星堆学术性发现的第90年,在这90年中,三星堆的考古工作有停滞、有进行也有高潮。四川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就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当时冯汉骥教授就是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就说这可能是古蜀国的首都。
2021年3月24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潘文石:守护绿水青山

陈堃銶: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视频/文字来源: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融媒体中心推送责编:徐静蕾
2021年3月22日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陈堃銶: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

北大发布——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与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的《信仰的力量——北京大学老同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专题片》于3月8日在北京大学电视台“博雅银龄”专栏开播,每周一集,并在各主要视频平台同步上线。该系列历时3年,采访拍摄了100位老同志。通过老同志讲述个人成长故事、介绍为人治学经验、分享人生感悟心得,记录了北大老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和爱国爱校、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信仰的力量》第2集
2021年3月16日
其他

党史故事百校讲述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听北大讲述革命先烈李大钊的故事

北大发布——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视频:《铁肩担道义》编者按1917年,时逢北大成立19年当年28岁的李大钊与北大结缘由此,他的青春和北大的青春一道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燃烧!在北大他将旧式藏书楼转为新式图书馆更将这里打造成了新文化、新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阵地写文章、办杂志…组织研究会、建立党组织…李大钊先生与北大共同谱写的青春之歌至今仍久久回响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北京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多种形式继续深入推进“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工作大力发扬北大红色传统传承北大红色基因今天,我们一起回顾李大钊先生伟大的青春故事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受聘北大,致力图书馆建设1917年11月,李大钊受聘北京大学,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认为图书馆已不仅仅是藏书的地方,而应是教育的机关。李大钊先生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奠定了基础,被尊称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他重视增加副本,扩大藏书量,鼓励开架式借阅方式;严格规定图书的借阅数量及期限,以加强图书的流转。经由杨昌济的介绍,1918年8月,毛泽东来到北大图书馆任职,担任助理员一职。据他回忆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空想李大钊在红楼图书馆的办公室,不骛于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指导进步社团,参与进步运动1918年12月3日,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人发起设立新潮社,成为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学生社团。其自办刊物《新潮》杂志效法《新青年》,在反对封建礼教、宣传新文化、提倡文学革命、介绍西方文学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对新文化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中,李大钊担任新潮社顾问。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李大钊等发起创办的《每周评论》正式创刊。该刊宗旨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和“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化”,是五四时期影响仅次于《新青年》的重要刊物。《每周评论》李大钊、王光祈等发起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于1919年7月1日在北京成立。其宗旨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学会开展讲演、学术讨论等活动,出版有《少年中国》等刊物。在李大钊影响下,1919年3月7日,北大学生邓中夏、廖书仓等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向工人农民宣讲时事政治、科学知识和革命道理等。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虚声李大钊是北京大学也是中国系统地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第一人。1918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使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他看到了新的希望。之后,李大钊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革命。1919年5月至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篇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7月8日,李大钊被聘为北大政治学系教授,从那时开始,他在北大史学系、经济学系和政治学系先后讲授《史学思想史》《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唯物史观》《现代政治》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这是中国大学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正式课程进行讲授。《唯物史观》课程试卷,李大钊亲笔题写“玖拾伍”分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秘密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1921年11月17日研究会得到了蔡元培的支持,他拨给研究会两间房子,一间作为图书室,一间作为办公室。之后,图书室被命名为“亢慕义斋”,“亢慕义”即德文“共产主义”的音译,专门用于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收存和阅览。后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迅速发展,1921年有50余人,1923年发展到250人左右,成员中以北大师生最多。之后,一批骨干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会为北方地区的建党提供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李大钊领导成立了北方地区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中国北方地区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建党时期的李大钊1920年8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党小组”。10月,李大钊在北大红楼图书馆李大钊主任室成立了北方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北京共产党小组”。11月,改为共产党北京支部。到中共“一大”前,中国共产党共有8个地方党组织,其中6个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是北大的师生或校友。学术上的建树参与校务管理,为北大进步而努力1920年10月,李大钊被选为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1922年12月,他辞去图书馆主任一职,改任校长室秘书。他协助蔡元培处理日常校务,参与北大的学术活动和校务管理,担任了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委员、学生事务委员会委员长、教职员联系会议代表等多种职务,对北大的进步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国为民,先烈精神永存战乱动荡的年代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1913年,李大钊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在日期间,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代表留日学生总会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此后,他的一生都走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1926年3月18日,北大、师大、燕大等校和社会团体数万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国民示威大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炮击大沽口和所谓“八国通牒”。会后两千多人组成的请愿团在李大钊的带领下前往执政府请愿,但遭到卫队开枪屠杀,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李大钊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北洋军阀的注意,在帝国主义的唆使下,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军警逮捕了李大钊等人。在监狱中、在法庭上,李大钊坚贞不屈、从容镇定,对其一生的政治态度、革命活动直言不讳,大义凛然地宣称“负其全责”。最终,4月28日,李大钊先生英勇就义,时年38岁。他在《牺牲》一文中曾说:“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虽然牺牲了,但他永远活在北大人的心中,他的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永远感召着北大师生。李大钊先生坐拥俄文楼前的一树绿荫与他永久的青春作伴@山东大学接力棒交给你请继续讲述党史故事!视频/信息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2021年3月8日
其他

第八日五四特辑 | 对话马克思主义学院赵诺老师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五四刚刚过去,但我们对五四的爱国热情从未减淡。新时代的你,是否对五四精神有了全面的理解?我们又该如何去践行?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马克思主义学院赵诺老师的细致讲解吧!还记得赵诺老师回答了主持人哪三方面的问题吗快来疏理一下自己即将消化的知识!1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2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3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一百年前的风雨飘摇一百年前的赤胆忠心一百年后的安定和谐一百年后继续砥砺前行回望历史,五四精神历久弥坚展望未来,五四精神愈发彰显五四精神是一种爱国热情五四精神是一种变革创新五四精神是一种勇挑重担五四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让我们用青春与汗水奉献国家让我们带着五四精神展翅飞翔编辑
2019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