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 胡壮麟: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北大发布——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
《信仰的力量》第13集
胡壮麟: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他是一位年近90的老教授,是一名69年党龄的老党员,但他也是一位永远在奋斗的“新青年”。他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胡壮麟。
1933年,胡壮麟出生于上海,见证了帝国主义在强占的租界横行霸道,亲历了日寇在沦陷区为所非为。
“上海有一座桥,每次我们过这个桥,都要下来给日本侵略者低头,所以被侵略、被压迫的感觉当时就有了。”
幼小的他,对时局感到苦闷和不满,却找不到方向,直到逐渐接触了党的宣传。
“我有机会买到地下党的书,比如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包括何其芳的《夜歌》、《画梦录》,这个对我影响很大。”
胡壮麟1950年中学毕业照
在这些书籍影响下,胡壮麟对党的认识开始萌芽。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了,胡壮麟激动万分,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黎明的第一次钟声敲响,我睁大双眼,空间的黑暗再也挡不住我的视野。我要起来!我要起来!要唤醒睡着的同胞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胡壮麟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高考,进入清华大学外语系。
“我们找到外文系,结果发现口号:‘清华园是革命家庭,外国语乃斗争武器’,一直记住了,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个教育。”
在50年代火热的年代,胡壮麟燃烧青春,放飞梦想,投身时代洪流,参与“三反五反”运动、服务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主动申请到二七机车厂锻炼……在为党的事业工作中,他逐渐成长,向党靠拢。
“1951年4月我在外面吃饭,一边吃一边看桌上的《人民日报》,碰巧读到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提到志愿军在前面打仗,后方的学生上课、吃饭也好,都是志愿军在前面奋战保卫后面的和平,这个对我影响很大。
1952年3月8日,妇女节座谈,当时谢青同志说了一句话,中国虽然解放了,但是革命还没有完成,我们要把革命继续下去。在他的鼓励下,我打了入党的报告。1952年8月1日,我宣誓入党,1953年7月转正,我有69年的党龄。”
1952年,院系调整,胡壮麟来到北京大学。他以“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工作好,我是团总支书记,肯定做党的工作;身体好,当时的十项标准我都优秀;学习好,我的成绩在甲班,算是中上水平。”
胡壮麟1954年北京大学毕业证书
毕业之后,胡壮麟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在总参二部先后担任见习翻译、翻译、参谋等职,从事情报研究工作。他曾分析一份重要情报,获得中央领导人批示,立了大功。
“到了总参二部,干部处处长找我们谈话,他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说你们是新中国成立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这个我记住了,对我们确实是很大的鼓励。”
1955年胡壮麟授衔
转业后,他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资料室工作。直到1972年,胡壮麟回到母校北京大学担任教师。1978年,胡壮麟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45岁的他从翻译走向语言学研究,开启新的征程。随后的多年中,他坚守三尺讲坛,提携后辈,甘为人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有人问我什么时候感到欣喜和高兴,我说如果我培养出来的学生超过我,我会非常高兴,说明我这个老师教得好。”
胡壮麟被授予北京市1993年度“优秀教师”称号
胡壮麟作报告
科研上,他勇攀高峰,钻研语言学的奥秘。即使在1996年退休之后,他继续笔耕不辍,勤勉治学,退休以来,他完成了各类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近200篇,先后获评北京大学离退休教职工“老有所为·乐为之星”、荣获北京大学首届离退休教职工学术贡献奖特等奖。
胡壮麟荣获北京大学首届离退休教职工学术贡献奖特等奖
年轻时,他怀着“党要干啥就干啥”的信仰,以英语为工具,奋战在各条战线;如今,他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续写老有所为的壮丽篇章。
“我可以自豪地说,虽然我已经年近九十,但‘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至今日我仍然把我的全部精力与热情奉献给党和国家托付于我的事业。”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与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的《信仰的力量——北京大学老同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专题片》于3月8日在北京大学电视台“博雅银龄”专栏开播,每周一集,并在各主要视频平台同步上线。
该系列历时3年,采访拍摄了100位老同志。通过老同志讲述个人成长故事、介绍为人治学经验、分享人生感悟心得,记录了北大老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和爱国爱校、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
相关阅读
视频/文字来源: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融媒体中心
推送责编:麦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