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从前堪切玉,澄潭到底不容尘”——公安机关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执法要点评析
本文作者
宁宣凤
合伙人
合规业务部
susan.ning@cn.kwm.com
宁宣凤律师是合规业务部负责人,宁律师的主要执业领域为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宁律师曾为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数据合规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合规体系建设等法律服务。作为国内最早涉足该类法律实务的律师之一,宁律师在为客户提供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法律咨询服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吴涵
合伙人
合规业务部
wuhan@cn.kwm.com
吴涵律师的主要执业领域为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吴律师曾多次协助客户进行自查并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合规体系,为客户提供网络安全和数据合规培训等。 项目涉及金融支付与清算、保险、网约车平台、消费电子、互联网广告、日化等行业。
陈胜男
律师
合规业务部
付昊
律师助理
合规业务部
我国公安机关一直以来是个人信息保护的“执法先锋”,在《网络安全法》出台前后,公安机关就多次开展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尤其是整治网络违法犯罪“净网”专项行动中实行的“一案双查”制度,不仅让违法的犯罪分子无所遁形,也把一首“凉凉”送给拒不履行法定网络安全义务、为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帮助的网络服务提供者。
执法的主动性、广泛性和强制性决定了公安机关是个人信息保护的一把“利刃”,如何在法律的底线之上合法合规地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理应是企业关注的重点。2019年4月19日,公安机关结合侦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网络犯罪案件和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掌握的情况,会同北京网络行业协会和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等单位,研究制定的《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南》(下称“指南”)将是企业了解“红线”、评估合规工作的重要参考。
《指南》的效力
《指南》的背景和影响
随着《网络安全法》及《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下称“《安全规范》”)等配套措施陆续颁布实施,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执法已成为常态,各执法部门均开始或独立或联合出手,“净网2019”、“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等专项调查行动陆续展开。
在此背景下,公安机关在办理个人信息网络犯罪案件和日常监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2018年11月30日,公安部发布了《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不到半年,《指南》就已正式发布,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公安机关在个人信息保护执法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同时,《指南》作为公安机关在此领域第一部较为完整、全面的指引性文件,也体现出公安机关的积极执法态度和重视程度。
从效力上看,《指南》采用了“参考借鉴”、“参考使用”的说法,将自身定位为企业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指引性文件。虽然《指南》并不具备法律强制效力,但考虑到其为公安机关结合办案经验及安全监管工作情况形成,不排除各级公安机关在未来的个人信息保护执法办案活动中将其作为参照性的标准。而从执法一致性角度来看,公安部门的执法思路也会对其他个人信息保护执法部门产生影响,未来以发布指引性文件来推动个人信息合规与执法工作将可能成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执法的新趋势。
从适用范围上看,《指南》在引言部分提及供“互联网服务单位”参考借鉴,而在第1条同时提及“个人信息持有者在个人信息生命周期处理过程中开展安全保护工作参考使用”,并明确适用于“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的企业”、“使用专网或非联网环境控制和处理个人信息的组织或个人”。相对于《网络安全法》中“网络运营者”的统一称谓和定义,《指南》的适用范围相对广泛,无论个人还是组织,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都可能参考适用《指南》内容。
总而言之,《指南》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
对各级公安机关的执法而言,《指南》的细化要求将有助于更为明确、透明地开展执法活动。可以预见的是公安机关在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执法活动将更加活跃,且认定标准更为统一;
作为执法部门发布的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指引性文件的先行者,《指南》中的规定将可能影响未来立法、执法活动。不过,《指南》如何与现有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等规范进行衔接和协调,以及将何等程度影响立法执法的进展,仍有待观察。
《指南》与“等保2.0”的联系与差异
《指南》与《安全规范》以及其他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标准类文件的重大区别之一在于《指南》紧密结合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相关内容,对作为个人信息底层载体的网络安全性提出了要求。
相对于《征求意见稿》中要求按照第三级等级保护标准开展安全保护工作,《指南》在管理机制和技术措施上对个人信息处理系统所需达到的网络安全保护级别进行了调整,即个人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管理要求和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应满足《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下称“等保2.0”)相应等级的要求。具体而言,从规定体例和关注点上对比《指南》和“等保2.0”可以看到:
《指南》个人信息处理要求重点问题评析
《指南》在管理机制和技术措施上基于“等保2.0”就个人信息处理系统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并对企业处理个人信息的业务流程要求在《网络安全法》及配套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本地化要求
在个人信息存储方面,《指南》针对云计算提出了与“等保2.0”相同的扩展要求,即确保个人信息在云计算平台中存储于中国境内,如需出境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不仅如此,针对企业在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指南》也要求本地化存储。这意味着,对于云计算平台而言,其须依据“等保2.0”的在中国境内部署基础设施,并应保证平台内的个人信息均存储于中国境内。而对一般企业而言,如遵循《指南》要求,在本地部署服务器或使用本地化存储的云服务也将可能成为其在境内从事相关业务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的必要条件。
《网络安全法》目前仅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作出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本地化存储的规定,此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网信办征求意见稿”)将数据本地化要求扩展适用于所有的网络运营者。而此次《指南》两次提及数据本地化存储,并将该要求适用于包括云平台在内的各类个人信息持有者。《指南》的这一要求与网信办征求意见稿口径保持一致,反映出公安机关针对数据本地化要求的态度。但考虑到网信办征求意见稿仍在征求意见中,对于数据本地化规则是否会扩展适用仍有待确认。这也进一步提示企业须密切关注数据存储规则的走向,并须适时根据立法和执法的发展对自身业务部署进行必要的调整。
2
敏感数据处理要求
《指南》虽未针对“个人敏感信息”进行专门定义,但其中多次出现针对敏感数据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公安机关针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关注。
例如,在个人信息的收集阶段,《指南》特别要求不应大规模收集或处理种族、民族、政治观点、宗教信仰等敏感数据,并且,针对我国公民的该等敏感数据的分析结果,不得公开披露。此前《安全规范》虽在附录中将宗教信仰归类为个人敏感信息,但未对其设定特别规则,而《指南》此次针对该等数据做出特别要求,似是参考了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种族、民族、政治观点、宗教信仰等“特殊类型个人数据”的关注,可见其充分考虑了这些数据的政治敏感属性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
针对敏感程度较高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指南》也特别要求仅收集和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摘要,将《安全规范》中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在存储阶段的要求提前至收集和使用阶段。这意味着如企业须利用指纹、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进行身份验证等操作时,仅能获取并使用摘要信息实现身份验证,不得留存甚至不得收集原始信息。对于行业内大多数以生物识别技术为基础的智能设备生产企业而言,《指南》的这一要求将可能导致其须对既有应用的生物识别技术和相关硬件设备进行调整和改造,对企业的商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另外,《指南》除重申禁止公开披露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外,还进一步要求不得公开披露基因、疾病等个人生理信息,涉及个人健康信息的医疗行业应当重点关注。
3
关于授权同意的例外规定
《网络安全法》中确立了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授权同意原则,但并未明确可能存在的例外情形。《安全规范》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在标准中明确提供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无需授权同意的例外。《指南》在现有的规范体系下,结合公安机关的执法实践,就授权同意的例外问题作出特别要求,主要包括第6.3、6.6和6.7部分的相应条款。
(1)6.3 c):“完全依靠自动化处理的用户画像技术应用于精准营销、搜索结果排序、个性化推送新闻、定向投放广告等增值应用,可事先不经用户明确授权,但应确保用户有反对或者拒绝的权利;如应用于征信服务、行政司法决策等可能对用户带来法律后果的增值应用,或跨网络运营者使用,应经用户明确授权方可使用其数据”。
从文义上理解,此条规定中的例外对象是完全自动化处理的用户画像技术。比如,在某些增值应用中使用完全自动化处理的用户画像技术时,可以通过“opt-out”的默认同意方式开展处理,但仍应确保用户的拒绝权利。《安全规范》第7.10部分中也规定,当仅依据信息系统的自动决策而做出显著影响个人信息主体权益的决定时,应向个人信息主体提供申诉方法。相对于《安全规范》而言,《指南》明确地提出了例外情形,是出于对实践中广泛应用自动化用户画像技术的适当调整。
从例外的增值应用场景来看,《指南》明确列举了精准营销、搜索结果排序、个性化推送新闻、定向投放广告等增值应用。一定程度上,《指南》的这一规定反映出,在实践中,精准营销等例外增值应用可能与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或服务关系相对密切,因此在提供产品或服务后,企业基于已合法收集的个人信息进行进一步地增值应用可以适用授权同意的例外规定,当然如果增值应用给用户带来了法律后果则仍需用户同意。
总的来说,此条例外规定一定程度上给企业进行一些必要且合理的增值个人信息自动化处理提供了空间,但并不应当被解读为突破了《网络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授权同意原则。同时,《指南》在此也仍然强调了例外适用的主体范围限制,即企业通常仅能基于此例外服务自己,如涉及到其他网络运营者,例外规定将无法适用。
(2)6.6 b)以及6.7 b):在共享、转让、公开披露前应得到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或明示同意),“与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重大公共利益或与犯罪侦查、起诉、审判和判决执行等直接相关的情形除外”。
从授权同意例外的范围上看,《指南》的规定比《安全规范》进行了明显的限缩,删除了维护重大合法权益、公开个人信息、自行公开等多种情形。公安机关在执法实践中是否会认同《安全规范》的其他例外情况还有待观察,但如果上述例外情况并不被公安机关认可,则会要求企业在更广泛的场景下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同意乃至明示同意。
以公开个人信息为例,目前存在多个行业对公开个人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并提供商业化的服务。以监测服务为例,利用公开渠道收集的信息进行监测是一种相对成熟的行业实践,具体行业的应用如程序化广告行业的舆情监测服务、互联网安全行业的安全态势感知服务等。由于监测所需的数据体量十分庞大,企业之间通常需要以合作、联盟等方式共享一些数据。如果《指南》的要求被严格执行,则可能意味着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盟需要取得所有公开个人信息对应主体的同意。
除上述问题之外,《指南》中其他部分也对企业提出了较高的指引性要求。例如针对保存信息的主要设备应对个人信息数据提供备份和恢复功能,一方面从合规角度能够确保数据安全,避免因数据毁损产生较大损失,而另一方面也可能进一步增加企业在设备运营成本上的投入。又如在委托处理情形下须保证受托方符合《指南》的要求,也要求企业在聘任数据受托处理方时进行审慎考量。
结语
《指南》作为指引性文件,显著体现了公安机关在个人信息执法活动中的特点和重心,例如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紧密联系、对数据本地化和跨境传输的高度关注、个人信息安全事件的管理和应对等。《指南》提供的更为细致,甚至更为严格的指引也要求企业的网络安全及数据合规工作必须进入“深水区”,具体而言:
对于尚未开展网络安全和数据合规工作的企业而言,无疑需要尽早全面开展相应合规工作,筛查《网络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规定下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切实进行完善;
对于《指南》出台前已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完成合规工作的企业而言,《指南》提出的新要求意味着企业需要对照《指南》与此前的合规标准,尤其是上述组织机构和技术措施要求、数据本地化、敏感数据处理和安全事件应对等要点,及时补充评估现有合规措施是否充分,并相应采取完善措施;
此外,企业也应当及时跟进公安机关的具体执法实践,以进一步明确《指南》中相关要求的落实情况。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尽管被列入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但距离正式出台尚需要一段时间。在此之前,个人信息保护的执法工作仍然有赖于包括公安机关、网信部门、工信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执法部门的积极努力。对于企业而言,在缺乏统一合规标准/指引的情况下,针对个人信息保护,不仅需要“修炼内功”,加强内部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体系,还需要“紧跟潮流”,时刻了解不同执法部门的动向、理解执法部门各自的侧重与关注点。
没准备好?(敲黑板划重点)那赶快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加5月23日的《2019金杜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年系列活动》第五场吧!现场聊聊“等保2.0时代的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执法”,有什么不明白的、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合规问题,专家在这里等着你。
时间:5月23日 11:30-14:00
地点:金杜律师事务所北京办公室(东三环中路1号环球金融中心东塔18层)
会议日程
11:30 - 12:00 简餐
12:00 - 12:05 研讨会致辞
宁宣凤 | 金杜合规业务部负责合伙人
12:05 - 13:00 “等保2.0”分享
毕马宁 | 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副主任
13:00 - 13:50 《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南》解读
宁宣凤 | 金杜合规业务部负责合伙人
吴涵 | 金杜合规业务部合伙人
13:50 - 14:00 问答与交流
报名:
请扫描二维码,经审核成功后,将以邮件通知。
联系人:焦阳
jiaoyang1@cn.kwm.com
感谢关注金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