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策划:2017六大导演集体回归,电影圈还是大师们的时代吗?

2017-12-30 参加活动请置顶 导演帮

作者/丁尼生


2017既是国产电影的丰收之年,也是华语大师导演纷纷回归的一年。


开年之初,徐克和周星驰联手奉上了《西游伏妖篇》,年中暑假档,刘伟强携《建军大业》完成“建国三部曲”。国庆档,王晶带来一部好片《追龙》。11月,吴宇森以《追捕》重回枪战动作题材,年末陈凯歌《妖猫传》和冯小刚《芳华》开启了贺岁档。

 

或者是因为这些名字对观众来说已经太过熟悉,很少有人想到,这些还在一线冲锋陷阵的导演们,大多已将近花甲,甚至古稀之年。细数起来,徐克67岁,王晶62岁,刘伟强57岁,吴宇森71岁,陈凯歌65岁,冯小刚59岁。这些曾经打造过国产经典电影的导演,在2017年大多仍然在尝试突破旧有自我。市场对于他们的开拓和转变,或有惋惜反思,或有大力赞扬,但毫无疑问,只要这些大咖导演的名字出现在电影海报上,就会有许多人为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虽然导演们还无心言退,但影院里的观众,显然已不是他们熟悉的那一批了。2018年将近,年度票房榜单也已出炉。纵观票房前20名,《战狼2》以56亿高居榜首,《羞羞的铁拳》、《功夫瑜伽》等喜剧题材也身居前列。几位大导中,徐克与周星驰,借助《西游》IP杀入榜单,而冯小刚和《芳华》在经历撤档风波后,也跻身前二十,其他则反响寥寥。难道大师导演们的票房光环,真的已经褪色了吗?

 

内地导演:徘徊在商业和艺术的岔路口

 

作为导演,是想拍能进入电影史的电影,还是在票房上表现好的电影?在今年的一次采访中,这个犀利的问题被记者抛给了陈凯歌,而他给出了一个令人感慨的回答:“这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还不讨好。”

 

 

这一感慨其实与他人生中数次转型紧密相关。在华语大导中,陈凯歌在许多年间一直试着做调和工夫。虽被冠以精英名号,但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他也在尽力向大众靠拢。陈凯歌早年在《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中就建立了自己的风格,使用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把电影塑造成了命运寓言故事。陈墨说:“这些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作者电影,也是最典型的陈凯歌电影,甚至可以说是陈凯歌的精神自传系列”。

 

《霸王别姬》在文艺和商业领域的双重成功,意味着陈凯歌第一次试水成功。但《风月》《荆轲刺秦王》的失败,仍与陈凯歌对人文思考的执着有关。拍完《无极》,他说: “我可以继续拍非常非常艺术的电影,这个‘艺术’是有一个传统概念的,就是说延续《黄土地》、《孩子王》这样的东西。我可以被人寄予‘只有陈凯歌有艺术坚持’的期许,但是我明确地告诉自己,我不做了,因为那样做就是死路一条。唯有把整个的市场做大,才可能出现新的发轫之作。

 

比起艺术气息太重而转型坎坷的陈凯歌,冯小刚是中国商业电影赫赫有名的领军者,他的《芳华》能在自己开创的贺岁档独领风骚,并不能算是出乎意外的结果。关于票房这个充满了铜臭味的话题,冯小刚曾经这样调侃过自己从《甲方乙方》起步的发展道路:中国电影自创业以来,经前三代导演的艰苦奋斗,建造了中国电影这座宝殿。等他杀到这里来一看,不但进不去这座宝殿,就算进去了也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于是,我索性就在宫殿旁边自己建了一个耳房。”

 

 

从商业贺岁片转向《集结号》、《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乃至《芳华》,虽然题材发生了变化,但票房意识在冯小刚的电影创作史中是一脉相承的。主动宣传、打造品牌、大力推介,早在1998年元旦《甲方乙方》上映时, 在前后17天里, 冯小刚就带着主要演员跑遍了全国21座城市,正是为了撬动本身不会进入影院的观众进行观影。而《芳华》在上映之前面临撤档,被质疑为“炒作”也情有可原,但无论如何,这一事件不仅没有拉低《芳华》的票房,反而在口碑营销上助了一把力,可算是冯小刚的意外之喜。

 

曾经,韩三平鼓励冯小刚:“一部高票房的电影,一点也不亚于在国内外的电影节上拿到的任何一项大奖。”而如今,知道哪些东西是抗不过的,哪些东西是可以坚持的冯小刚,在成功驾驭多部历史题材大片之后,证明了他已有了一套既适合自己也让观众满意的票房心得。

 

香港导演:坦然面对曾经的自我

 

内地的名导们纠结的是艺术和票房难两全,而近些年北上的香港导演们,大多在跟过去的自己较劲。《西游·伏妖篇》就是一部在商业浪潮之下,大导跟自己较劲的电影。从票房角度看,西游、徐克、周星驰,这三个名字的组合,国民普及度高、IP口碑好、两位导演都是吸金利器。这部片子的开局自然势如破竹,首日3.46 亿元直接刷新了内地单片单日票房纪录。

 

 

但是,给自己的经典作品拍摄续集,就意味着这部电影不可能只求票房。观众们走进影院,不仅抱着对导演发挥的信任,还期待着电影能在经典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而《西游·伏妖篇》之后的后劲稍显不足,正是因为观众对周星驰和徐克联手的极高期待落了空,导致离场后的口碑毁誉参半。对于徐克和周星驰来说,将每分每秒都吸引眼球的动作和特效,与幽默诙谐的喜剧段子结合起来,尝试把无厘头和侠气糅为一体,本身已经是两位大导在进一步取悦观众上做出的自我突破。虽然有些影迷觉得这一行为是“毁经典”,但不可否认,这部电影还是带来了新气息。

 

 

同是北上的香港商业导演,王晶如今的地位有些不上不下的尴尬。“烂片之王”这类对别人来说杀伤力极强的标签已经贴在王晶身上多年。在前些年,王晶曾回复“这只是一种说法,你不放在心上,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2016年的《澳门风云3》也拿下了11亿的票房。

 

但如今电影市场大多是片子未开画,先闻宣传声,“烂片之王”的头衔就比以往的杀伤力更大。一贯不关心评价只看票房的王晶,2017年终于也带来一部难得的佳片《追龙》,在强手如云的国庆档斩获5亿。显然,在这个导演的名字和评价直接与票房挂钩的年代,再以以往的态度来对待如今的市场,已经不太合适了。

 

有的导演的目标是票房,有的导演则瞄准了不一样的题材。《建军大业》作为今年与《战狼2》同档期上映的片子,在票房收益上拿下了4亿。对于这类主旋律影片,观众对于刘伟强的期待并不是那么高。他对于这一系列的贡献,则是在严肃历史题材基础上,尽可能带入新的类型风格,吸引年轻人,打造新主流电影。“历史就是历史,但那个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细节如何,我觉得是可以用电影语言来重新讲述的。”

 

 

刘伟强在这部电影中大量引入了商业片的剪辑方式,在三河坝战役中,刘伟强在局部战斗的镜头叠了一个爆炸的镜头后,转到一个比较大的俯拍全景,并使用大量用火的叠来过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同时囊括现今所有当红“小鲜肉”的演员阵容,也是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粉丝们观看这部片子。即便是《建军大业》这类“根正苗红”主旋律题材,也在汲取商业化的经验。

 

 

在今年携新电影出场的大导中,吴宇森是最年长的一位,也是最令人感到扼腕叹息的一位。自吴宇森北上以来,《追捕》已经是他拍的第三部票房惨败的电影。前两部《赤壁》、《太平轮》大多折戟于过于厚重的历史题材,而重温自己的暴力美学,年轻观众们似乎又并不太买账。1月初当年的《英雄本色》被再次搬上银幕,人物启用了年轻演员。而吴宇森自己的片子却难以重现“英雄本色”,不禁令人感到惋惜。

 

吴宇森曾经说:“我每十年就有个转变。开始的十年是拍香港式的喜剧,第二个十年拍英雄片,第三个十年都是拍好莱坞电影,第四个十年,我就拍我们中国的电影。”然而时间不等人,古稀之间的吴宇森,在《追捕》紧锣密鼓的宣传中,屡屡现出疲惫之色。但他仍然觉得还未拍出一部自己最满意的电影,在接下来的人生里,拍出一部自己满意、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经典之作,这也是支撑吴宇森还拼杀在一线市场的原因。

 

小结

 

其实,七十岁对于这些华语大导们来说,并不算英雄迟暮的时候。奥斯卡的终生成就奖,绝大多数获奖导演的年龄都在70岁以上。但2017年华语大导们的成绩,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的缺憾。显然,他们的目标都不是将自己打造成电影圈的神话,而是试图紧跟潮流,甚至超越自己曾经的高峰。这个时代或许已经不是凭导演名字就可称雄的时代,但却仍然给曾经的大导们留下了空间,期待着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与时代、观众和自我达成真正的和解。


-END-


上期回顾

专访编剧、导演田羽生 | 老司机的“前任”创作全攻略

对话孔笙 |《风起长林》有压力也有亮点,慢热只因值得关注更久

福利活动 | 行走的情场指南!《前任3:再见前任》都市爱情 让你欢笑让你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