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冬罗兰谈“大片”:如何成为拍摄上亿美元制作预算大片的导演?丨立场

甘甘 导演帮 2021-03-16


“大片”一词正在被重新定义。

 

在当下,中国式大片扑街的新闻已经是屡见不鲜。明星名导,华丽特效,场面浩大,甚至可能是去年的票房冠军续集,在当下,都难保证能够稳坐冠军宝座。

 


电影市场的风水在轮流转,但随着电影票钱的水涨船高,当观众开始认真估量起电影究竟值不值的时候,审美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无论是《战狼2》,还是《红海行动》,亦或是2019的《流浪地球》,够硬,够大,够结实的特效大片,正在将传统大片的定义从华丽特效和明星噱头重新更换为更实际的问题。

 

市场波浪反转之间,留给创作者迎着浪头冲击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但能跻身于海浪之上的,终究是少数人。面对大场面电影的庞大资金与资源,如何做好成本控制?大场面电影中,有哪些是能看见的亮点,又有哪些资本的助力正暗藏于水下?

 

或许,这个问题距离许多年轻导演还有些远,但显然,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近了。




钱是怎么花的?


 

如果有谁距离“大场面电影”这个词最近,那么博纳总裁于冬应当是其中之一。在上海电影节,他与执导了《2012》《后天》《独立日》的德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谈起了这个话题。

 

大特效大场面电影有个最重要的问题:资本。这牵涉到预算、特效、剧本开发现场制片等各个方面,从剧本的选择到实拍,大场面电影牵一发而动全身,一部电影的失利,也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追根溯源,当一部大场面电影开始时,人们最开始谈的仍然是资金问题。罗兰提及,在大特效电影中,追加预算是许多导演都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制片人和监制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于冬认为,对于一个制片人和监制来讲,在预算内完成电影应当是基本工作。“一个好的监制,他在预算制定的时候,可以吵架,可以不停的争论,但是一旦决定了各种预算后,在预算内完成,就是监制的基本职责。”

 


预算分线上线下两个部分。线下制度预算,通常需要计算花费多少周期,拍摄多少场地。通常来说,一部电影的时长两个小时,120场戏,按一分钟一场戏的常规配置来算,已经有120场戏。实际上,在两个小时之内的影片预算基本可以量化到每一天。这类线下工作在看了剧本后,就可以做出决定。

 

而线上工作则是导演和主要演员的费用,主要演员的费用通常由老板决定,但导演最希望实现的目标,是演员能够全周期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摄中。同时,演员的费用也根据市场和不同消费人群来决定。多重因素决定着这一数目的变动。



罗兰·艾默里奇因为《2012》《后天》曾被排上了“十大最贵导演的排行榜”。但事实上,作为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并不贵,贵在电影的特效、画面、镜头等诸多方面。在罗兰大部分电影的拍摄中,他既是导演,也是制片,作为集二者为一身的重要制作人,应当知道一部电影花多少钱,成本是多少。

 

他也告诫新人导演要熟知这一点,否则很可能会因为不熟悉市场,而选择太过昂贵的拍摄位置,最后陷入不断追加预算的漩涡。对于导演来说,一部电影花太多的钱,最后它的表现不佳,很可能会令自己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同时,剧本开发这一项目,在近几年国内各类扶持机构纷纷出现时,也逐渐开始被提上日程。而在预算中,剧本开发的预算不像真实的特效一样,肉眼清晰可见。罗兰坦言,他并不建议投资太多的钱,只为了购买一个很出名的剧本作家的剧本,“因为你很少可以通过花钱买到一个好剧本”。

 

罗兰自己进行过许多剧本的创作,他也乐于在制作的时候拿出自己的故事。通常,他会和编剧一起合作,选择年轻的青年作家,“因为他们还没有成名,还没有那么贵”。当他自己在进行编剧时,他也会花很多年的时间去开发一个剧本,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不过,与他合作过的年轻编剧,也不乏通过卖剧本大获成功的例子。“比如《2012》当时的人气作家,他后来的一个剧本售卖给了斯皮尔伯格,确实挣了很多钱。”

 

每个电影都有点不同,罗兰自己就经历过长或短两类不同时间的剧本开发。在开发《独立日》时,脚本只花了三四周就已经完工,《2012》也同样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是《后天》脚本的开发耗费两年多的时间才告终。在罗兰的经验中,许多项目的开发时间都长达3-4年,甚至超过9-10年,才最终定稿,所以时间仍然是个需要具体分析的问题。



一个剧本的开拍时机,牵涉到影片题材的选择范围。于冬透露,一个电影公司决定什么时候拍,拍摄哪部电影的时候,都取决于制片人的选择。“第一考虑是题材的选择,其次则是导演的选择,这两项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相辅相成,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而作为被挑选者,导演应当热爱自己的拍摄题材,如果不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来拍的话,往往结果也不甚理想。事实上,许多导演或者和大制片公司,拍摄出自己并不想看的影片,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如果你爱看的话,不用管其他人爱不爱看,这是导演应当非常看重的问题。”



如何由大至小?

 


在大场面电影中,细节纷繁复杂。而在筹备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资料、细节、背景故事可能出现在电影中。但在最后,所有制作者需要进行的工作,其实是简化。

 


“有很多细节,导演会知道,它辅助了你拍摄这部电影。但你也必须知道,如果要在每个地方都体现这些细节,那么你拍的就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十小时的迷你电视剧了。一部电影只有两个小时,一切东西都要涵盖在两个小时之内,所以大家最后免不了要进行取舍,把最重要的和有意义的部分留下来。”

 

这意味着一个漫长的编辑过程。通常在好莱坞,惯例是在最后测试电影前,会有放给观众看的流程,创作者需要从观众那里获取一些反馈,最后才对电影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将想要的内容完整呈现。



对于大多数大场面影片来说,特效往往过于丰满,以至于特效已经变成了许多大场面影片的重中之重。但这正是许多导演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些特效,如果效果不太好,那么作为导演,你一定将这部分完全砍掉。如果你把这种不太好的特效镜头放在电影里,那么只会让你的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神游,无法集中注意力,这种镜头对整部电影不是填补,而是一种伤害。而解决方案是:在制作这种特效镜头的时候,准备一个备选项。”

 

当然,对于许多新导演来说,大场面的影片对于当下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对于年轻人来说,一蹴而就接到大制作高成本的电影,未必是一件好事。



罗兰自己在德国开始拍摄影片时,也是从较小的制作成本开始,对他而言,好莱坞是极为难得的历练过程。

 

“拍摄小制作成本的影片,导演同样可以在其中学到一些关于预算方面的知识,只是这种经历,是教导演如何用特别少的钱拍出一个电影,但这种经验同样适用于高预算的影片。”

 

对于曾在德国开始自己电影之路的罗兰来说,他深感德国和中国如今面对的状况相似。

 


“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制作方式,比如现在中国制作的科幻影片,有真实感,符合中国现实情况。”罗兰认为,当下,好莱坞作为电影市场的主要供应者的情况,可能在未来50年内,慢慢地得到改变。

 

而于冬从监制和制片人的角度,也认为年轻导演,应从文本电影的角度去寻找突破。

 

“年轻导演,大多刚刚开始,不会有那么多的预算,也不会冒这样的风险去拍。如今是技术时代,技术正在不断拍片的经验的基础上持续加强。所以年轻导演们应当注重人文,在电影里突出你的人文精神,这也是独属于你的电影的精神。”

 

 

  -FIN-



   上期回顾


从见作品到见观众,「中国青年导演联盟」如何持续为青年导演赋能?

资金难、想获奖、没流量,新人导演三大痛点如何解决?丨立场

“极致思维”深挖IP爆款,阅文“极致”书单引领IP影视化新风向丨立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