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严肃科普:为什么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会有夫妻相?

2017-11-08 尹烨 尹哥聊基因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夫妻相,指的是夫妻两人的相貌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很多明星夫妻一看就有夫妻相,羡煞旁人。比如:


陆毅和鲍蕾

田亮和叶一茜


邓超和孙俪


黄渤和妻子小欧

......


除了大家熟悉的明显,其实我们身边的一些朋友也颇有夫妻相。有的夫妻刚在一起的时候并不像,时间长了,竟有几分相似。说到夫妻相,有网友惊呼:

我觉得夫妻相这东西真的存在,记得我和妻子刚刚结婚的时候我俩长得并不像,她是大眼睛我是小眼睛,她是瓜子脸我是国字脸。现在我俩生活了30年了,竟然发觉长得很像!也有好多人说我们有夫妻相。看来夫妻相真的存在。


科学家发现,相当一部分在一起生活时间超过25年的夫妻,相貌可能会趋同,即形成所谓的夫妻相。既然夫妻相是真实存在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产生夫妻相呢?


有些人惊奇地发现,自己找过的男盆友或女盆友,看起来长得都差不多。此前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很多人会对拥有相似长相的某一类人更感兴趣。在找对象这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味”,你会优先选择看得更顺眼的对象[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生物学角度说有一定道理。


2017年4月在《PLOS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夫妻相的科研论文,该研究对879对夫妻进行基因测序,结果发现,很多夫妻拥有相同的祖先。也就是说,这些人冥冥之中选择了跟自己有相似基因的人结婚[2]。这可能是夫妻相产生的原因之一。


说到基因与相貌,跟大家分享一个有意思的项目。被认为是 21 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的 J.Craig Venter 博士(第一个研究人造生命体的人)正在进行一个激动人心的研究项目——用 DNA 预测人类的样貌和声音。人的面部特征可能是由成百上千的基因共同决定的,每一个基因的影响都很小。相对来说,跟头发、眼睛、皮肤颜色和种族等特性相关的基因比较容易确定,但是跟高度和面型等遗传特性有关的基因分布非常零散。(如果将来有一天可以通过DNA预测一个人长什么样,你会尖叫么?可能立马有人会想到:约会前,先让对方出示DNA信息



此外,有科学家认为夫妻相是双方长期模仿微表情的结果


如果夫妻双方长时间生活在一起,一方会通过情绪的传递作用,自然地模仿另一方的表情(比如微笑)。当一方模仿配偶的面部表情时,会唤起同样的情绪,从而更好地产生共鸣,使夫妻俩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


夫妻双方长期表现出相似的表情,会使双方的某些面部特征(比如面部皱纹)趋于一致,进而产生夫妻相。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双方的面部肌肉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移动。一起分享欢乐的夫妻,会产生与微笑有关的肌肉和皱纹,即在嘴和眼睛周围出现相同的皱纹;而不快乐的夫妻,则会在脸上浮现出皱眉、愤怒和忧郁,也会产生相似的皱纹[3]。


明星夫妻,左侧为丈夫,右侧为妻子[4]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Robert Zajonc 专门挑选了一些来自相同种族的夫妻的照片进行测试。将24张刚结婚的夫妻的照片,和24张一起生活了25年之后的夫妻的照片,分成2组,随机打乱,让不认识他们的人纯粹根据面部特征去匹配谁跟谁是夫妻。结果发现,受试者能准确地将一起生活了25年的夫妻照片匹配成功,但在匹配刚结婚的夫妻的照片时,则没这么准[5]。


明星夫妻,左侧为妻子,右侧为丈夫[4]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夫妻相也可能跟我们的饮食和肠道微生物菌群有关系。


两口子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吃同样的饭菜,喝同样的汤粥,甚至连作息时间都是一样的,时不时还接个吻或干个啥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交换了大量微生物。(据说,恩爱的夫妻更容易产生夫妻相,因为他们会频繁地交换微生物......少儿不宜,自行脑补。)


吃相同的食物,意味着夫妻双方给身体和肠道内的微生物“喂”相同的东西,它们可能以相似的方式影响人体。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食物中来自植物的小RNA进入体内后不会被分解,它们会靶向调控人体某些基因的表达[6]。(还能不能愉快地吃饭啦~)


还有研究表明,食物组分可能会改变生物的DNA[7],细胞的代谢改变对绝大多数基因及其产物有显著影响[8]。代谢受到基因活性的控制,反过来代谢也可以影响我们的基因。这或许意味着,我们的大多数基因都可能受到食物的影响。所以,如果夫妻双方吃相似的食物,可能会通过代谢,间接影响我们基因的调控(甲基化)以及基因的表达。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据推测,一个成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为1013个,而一个正常成人体内包含的细菌数量则可以达到1014个。也就是说,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咳咳,其实你不是一个人,你是一个生态系统。当你感到孤单的时候,请跟你的肠道菌群聊聊天~)



著名的微生物博物馆 Micropia 和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组织(TNO)的研究人员曾对 21 对夫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接吻的 10 秒钟内接吻双方口腔内将转移近 8000 万个细菌。研究还发现,一天内至少接吻 9 次的情侣会共享相同的口腔微生物群体[9]。(终于找到接吻的“正当”理由,这个“双十一”一定要试试,祝你幸福~)


樊代明院士认为,夫妻双方的肠道细菌微生态环境一开始可能不一样,但长时间一起生活之后,肠道菌群会变得越来越相似,进而对夫妇双方的性格、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夫妻之间的性格、行为、习惯越来越相似,有些夫妻就出现了常人所说的“夫妻相”[10]。


在我们肠道生活着的细菌与我们的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密切交织在一起。微生物影响这些系统的功能,反过来这些系统又改变微生物菌群的活性和组成。我们开始认识到这种复杂性,并深入了解肠道细菌如何干扰机体的其余部分,特别是它们是如何影响大脑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人体的疾病(比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自闭症等)、健康、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


当然,肠道菌群在夫妻相的形成过程中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它们的关联性到底有多强,科学家仍在努力研究中,想要搞明白,尚需时日。



目前来看,找对象时的感觉、夫妻双方生活中的情绪、长期的微表情模仿、高度相似的食物、长期的微生物交换,都有可能是夫妻相的形成原因,而且很可能是这几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下面这个视频,最近有点火。如果你没看过,不妨看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009k91yn&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有些小伙伴看完视频,就在我的微博“尹烨-华大基因”下留言。各种幽默段子,随便选几条晒晒,欢迎在文末留言,继续大开脑洞。


也钦_: 我有个疑问... 我每天晚上睡不着想玩手机 到底是我想玩手机 还是我的菌想玩手机


这个世界我一直爱着它: 是你的菌让你这么会说话嘛


梦小姐a-: 原来我的菌喜欢干什么我就喜欢干什么啊


夫主醒郎: 原来我坚持不了少吃饭少吃辣多运动是因为细菌


Helen_HN: 来晚了来晚了,你的第122405个菌丝来了


咖喱配土豆啦啦啦: 我的细菌告诉我,你是我的新晋男神,碰巧也在做基因方面的工作


ly诶嘿: 我的菌被(你)吸引了


忘穿秋裤iui: 我的菌今天想吃三文鱼了


一颗润喉糖r: 我的菌喜欢上你了


兔岛基地: 我的菌觉得你讲解特别有意思


尤威同学: 瞬间路转粉 欣赏您的博学 身体的微生物喊我去吃顿好的了


蠢神: 我的菌告诉我 跟您聊天实在太愉快了


HERRE_: 我身体的细菌告诉我你要发微博了


正版墨魇: 我的细菌失眠了


alice的神奇盒子: 我家细菌告诉我“认识您很开心”,代我家细菌向您问好


我的菌告诉我,精彩评论太多了,根本晒不完!你的菌有何感想?请下方留言。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1] Why you're probably dating your lookalike, Toronto Sun, 2014

[2] https://www.allure.com/story/why-married-couples-look-alike

[3] https://science.howstuffworks.com/life/genetic/old-couples.htm

[4] 9 Celebrity Couples Who Look Like Each Other,BuzzFeeD,2015

[5] https://sites.psu.edu/siowfa15/2015/10/22/do-married-couples-really-look-alike/

[6] Zhang, L. et al., Exogenous plant MIR168a specifically targets mammalian LDLRAP1: evidence of cross-kingdom regulation by microRNA. Cell research, 22(1), 107-126.

[7] 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016-1087-9

[8]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572163

[9] Remco Kort et al.,Shaping the oral microbiota through intimate kissing, Microbiome, 2014, 2:41

[10]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5/3/298186.shtm


推荐阅读

1. 十一哪都不去就看书,生物科普类尹哥书单新鲜出炉啦(文末福利)

2. 精选 | 地表最强史上最全生物科普书单,没有之一(文末签名赠书啦!)

3. 国家的远见!尹烨演讲:基因,即因;未来,已来

4. 独家干货 | 一套PPT看尽五千年“肿瘤传”,这场仗人类能赢吗?(文末投票)

5. 菠萝:用数字告诉你,癌症没那么恐怖,但确实要重视

6. “大咖+科普+公益”,200万人观看的史上最强科普......


☟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学习更多靠谱的科学知识。

关注后回复关键词,即可阅读相关文章。

回复数字:1,查看遗传病文章;

回复数字:2,查看癌症文章;

回复数字:3,查看PPT干货;

回复数字:4,查看尹哥推荐书单;

回复数字:5,查看生育健康文章。

回复:基因电台,收听尹哥的喜马拉雅FM基因电台--天方烨谈,谈你听得懂的生命科学。

【声明】生命科学与基因技术正在高速发展,针对同一研究课题,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甚至相悖的可能。另受本人知识结构及参阅资料准确性的局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欢迎读者随时纠错并参与讨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苹果用户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