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一个,印度两个,非洲三个……我在说啥?

尹哥聊基因 尹哥聊基因 2022-05-0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对于人类来讲:人口学本身就是生命本身。

文章开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打算生孩子吗?

(投个票看看大家的回答)

关于未来,尹哥一直有几个担心。当我们都在讨论如何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如何破除无意义的内卷、如何寻找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尹哥却更关心这一切的本质——人。我们会不会未富先老?我们会不会后继无人?

今天,尹哥想和大家看一看中国人口现状,看一看时代浪潮中的你我他。

o1

国内人口现状:人虽多但生得少

现在中国有多少人?14亿。

多不多?多!

那为什么还要担心“后继无人”?其实看问题不能只看眼前。就像走路,不向前看,只盯着脚下迟早要碰壁的。当下人虽然多,出生率却“跌跌不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近十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已经从14.57‰降至7.52‰,降幅接近50%

2012年~202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已于2015年宣布全面实施二孩政策,2021年宣布全面实施三孩政策,从数据看,二孩政策带来的影响十分有限,并不能有效阻止出生率的进一步下降。

低出生率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根据网站Population Pyramid的预测,到2100年,中国的人口将降至10.6亿,仅占世界人口的10%,老年人口(65岁以上)的占比将达到31.9%,这还是相对保守的估计。

预计到2100年,我国各年龄段人口分布情况(来源:Population Pyramid)

o2

国际人口对比:同体量的非洲、印度可劲生

与中国的情况截然相反,国际人口的增长仍是一个大趋势。目前和我们体量相近的非洲、印度,出生率远高于中国,粗出生率比约为3:2:1,相当于每出生一个中国孩子,就有两个印度孩子、三个非洲孩子出生

2010年~2019年,中国、印度、非洲粗出生率统计(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尽管这些年印度和非洲的出生率也有所回落,但人口仍在保持高速增长,Population Pyramid预计到2100年,印度人口仍能维持14.5亿规模;而非洲人口更是开足了马力,预计达到42.8亿,接近世界人口总数的40%。

全球人口总数趋势预测(数据来源:Population Pyramid)

o3

为什么还要生?人不够多吗

我们总说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巨大的人口红利,但如今科技日新月异,很多机器都能取代人工,甚至出现了“黑灯工厂”。人多一定是好事吗?过去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现在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有所犹豫。

国家基因库自动化测序平台(来源:网络)

尹哥想说:乌克兰为什么不能继续造大飞机、航母?欧洲诸国为什么要组建欧盟?庞大的科研、产业体系需要人口来支撑。我们现在能享受电商、外卖的便利,这背后都是由无数快递小哥、外卖小哥来支持的。

电商大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来源:pexels)

过去的苏联有多辉煌,如今的乌克兰就有多黯淡;过去的日本有多风光,现在的日本就有多窘迫。追根溯源,鉴古知今,我们也更应该关注人口的有机增长,而不是等彻底陷入一对夫妇养育八名老人或年届古稀还得在职场拼命内卷的时候,再去反思为什么不早生多生

过去我们对于科学技术的探索,构建了一个个已知空间,也进一步拓展了我们的未知圈,在可预见的未来,生命科学、量子计算、航空航天、原子物理等领域还需要更多人去探索,未来的产业还需要更多人去开拓,未来的星辰大海也还需要更多人去征服。

o4

数量很重要,但人口的质量也很重要

生娃也是个讲究事,大家对孩子最大的期盼无非健康、成才。国家也一直很关注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重视唐氏综合征、耳聋、地贫基因的检测,甚至推出免费检测的民生项目,严控出生缺陷,通过科技手段从源头许孩子一个健康的未来。同时,国家也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行教育的普惠普及和减负降负,给孩子们减减担子,让未来的小科学家、小艺术家、小文学家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

孩子们的生活就应该缤纷多彩(来源:pexels)

尹哥小时候,常听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人太多了。”到底有多多呢?以尹哥出生那年为例,虽然彼时中国人口还不到十亿,但已经占全球的1/5以上。泱泱中华,不只是地大物博,还有“人双众叕”。虽然现在人比以前更多了,但我们的出生率却比以前低得多。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都是基于人,也还于人,希望大家尽可能生娃,不佛系、不躺平,都能享受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也希望中国的烟火气和基因一样,代代相传,永存永生。

人潮涌动的武汉街头(来源:网络)

按照现在的出生率测算,990年后日本还能剩多少人?

点我看试试看~

1个人


— THE END —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推荐阅读

【声明】生命科学与基因技术正在高速发展,针对同一研究课题,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甚至相悖的可能。另受本人知识结构及参阅资料准确性的局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欢迎读者随时纠错并参与讨论。

“阅读原文”收听基因电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